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其中提出“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同時,對于民辦學校,提出“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新《民辦教育促進法》于 2016 年 11 月通過后,自 2017 年 9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但具體條例則由地方政策來決定。目前已經披露地方政策的省份中,在稅收、土地政策上有所差異。新《民辦教育促進法》要求對于民辦營利與非營利學校進行分類管理。允許開辦營利性民辦非義務教育。營利性民辦學校需以公司形式存在,在收費和經營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這為民辦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加速了教育資產市場化、證券化。
自 2000 年 1 月以來,整個民辦教育、培訓行業共計投融資事件 1914 起,金額 959.83 億元,平均融資金額 0.50 億元。從投融資數量來看,K12(指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也可用作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和兒童早教領域投融資數量最多。另外,鑒于人民群眾追求高等教育的需求與日俱增,民辦高等教育仍是一個教育經濟增長點。這說明:民辦教育有兩個領域將會在未來大有作為——學前教育尤其是早教領域,還有民辦高等教育領域。
學前教育尤其是幼教行業的發展潛力大
當前,學前教育,尤其是優質學前教育在社會上仍屬緊缺資源,幼兒園教育和早教行業在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目前,民辦幼兒園占據學前教育大半壁江山,市場化程度較高。2016 年全國共有幼兒園 23.98 萬所,比上年增加 1.61 萬所,其中民辦幼兒園 15.42萬所,比上年增加 7827 所,民辦幼兒園占比為 64.30%。2016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 77.4%,比上年提高 2.4 個百分點,近幾年呈逐步提升趨勢,從 2012 年的 64.50%提升至 2016 年的 77.40%。未來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財政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家庭學前教育理念的提升,毛入園率仍有提升空間。
幼教行業之所以大有作為,與家庭對教育的需求分不開,家長們教育理念更新,愿意在孩子學前教育方面進行投資。此外,嬰兒潮+二胎政策也助推了市場需求。
家庭在幼教領域觀念提升,投入增加。2016 年中國學前教育市場規模約為 3800 億元,預計到 2020 年將突破 5400 億元,年復合增速預計為 9.2%。目前接受幼教的家長主要為 35 歲以下, 8090 后的家長更加注重從低齡開始的教育投資,同時,由于社會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學前教育每月花費也在提升,家庭月花費 1000-5000元占比超過 80%。
市場規模快速擴大還來自于二孩政策的推動。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我國生育率將有望小幅上升。2016 年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中國出生人口有所突破,上升至 1786 萬人,二孩及以上出生數量也達到新高,約為 844 萬人。學前教育市場的規模也將進一步上升。并且,由于過去城市居民計劃生育政策執行較為嚴格,在二孩政策全面開放的情況下,預計城市二孩推升新生兒人數彈性更大,而城市家庭正是嬰幼兒早期教育的主力消費群體,對整個幼教市場有較大的提升作用。
對于開辦幼兒園而言,將來品牌化和行業整合是趨勢。我國民辦幼兒園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同時行業集中度低,大多數幼兒園沒有品牌,目前前十大幼兒園品牌僅占市場 4%左右的份額,且直營園甚至只有 0.3%。幼兒園在整個幼教產業鏈中占核心地位,搶占幼兒園、跑馬圈地是實行幼教業務擴張的第一步。目前可供選擇的擴張方式有直營、加盟以及收購。直營周期長、投入大,擴張速度較慢。加盟與收購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擴大規模的目的,在短時間管理培訓后即可為品牌貢獻收益,但收購所要求的資金遠大于加盟園,加盟園是現在最經濟適用的擴張方式。
民辦高等教育仍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助力軍”
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社會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當前,我國應用型、 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數量和結構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民辦高等學校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近年來蓬勃發展。然而,目前民辦高校多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還未曾真正在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上進行嘗試,這成為我國民辦教育需要填補的一大空白。
縱觀國外民辦大學,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早稻田大學等諸多名校。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名校可以為中國民辦教育提供借鑒意義。和國外私立高校比,中國民辦高等教育不僅需要法律的支持,民主管理現代大學制度,更需要教育理念告別功利主義、物質主義、技術主義的陳舊思維,告別政府一刀切的管理和評價模式,需要不拘一格,實施差異化、個性化教育。
民辦高等教育受新《民辦教育促進法》政策限制小,在收費和招生規模上有望更加市場化。新《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但是,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高等教育可不受限制。同時,在收費上,新《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實行市場調節,由學校自主決定,這也為民辦高等教育在收費上提供了更大的彈性。同時,民辦教育在專業學科設置上也更加注重應用型,貼近就業市場。
在招生規模上,之前民辦高等教育主要由政府規定招生名額,今年有地方提出,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可在核定的辦學規模內自主確定招生范圍和年度招生計劃。近年來,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數量和招生人數均穩步上漲。民辦高校數量從 2011 年的 707所提升至 2016年的 742所,每年均在穩步增加,民辦高校在校生人數也從 2012年的 533.18萬人增長到 2016 年的 634.06 萬人,民辦高校在校生人數年復合增速 4.7%,超過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 3.2%的年復合增速,說明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增長高于公辦高校。
總之,新《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實施,為民間力量創辦高起點新型民辦高等教育提供了法律的支持,也為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崛起提供了持續的強大力量。我們也就有理由對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個性發展有了更多期待。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