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杰
摘要:21世紀以來,移動通信技術不斷改進,社會信息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在這種狀況下,新媒體逐漸登上社會舞臺。中國新媒體正變的越來越大眾化,與此同時,新媒體也迅速地向社會其他領域延伸,例如文化領域、經濟領域。新媒體的發展高度依賴于計算機技術,隨著基于網絡的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誕生是必然的。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上,新媒體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將新媒體應用于高校共青團工作勢在必行。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共青團; 信息時代
一、新媒體與高校共青團工作
(一)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發揮新媒體優越性
新媒體技術例如網絡技術為高校共青團提供了更優越的工作條件,也使高校信息交流變的更加便利,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與此同時,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新媒體使高校共青團工作形式日益創新并且形式豐富,這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的積極性。互聯網正將人們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小,高校信息具備了很大的共享性,使大學生的眼界得到了極大的開闊。新媒體形式多姿多彩,內容充實,這樣的特點使得高校共青團工作,突破了枯燥、簡單的傳統教育的束縛,展露出來了強大生命力。
(二)高校共青團利用新媒體開展工作的挑戰
1、信息監管難度加大。新媒體展現的信息異常分散,缺少主流信息引導,容易使青年學生缺少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判斷。同時,網絡信息的高速傳播,也對高校的輿論導向力提出了極大的考驗。不同于主流傳媒,現階段對高校媒體的監管體系還不太成熟,這樣容易帶來信息的無序、甚至錯誤。總之,這種現狀對高校共青團的信息監管提出了嚴峻挑戰。
2、人員培訓體系不完善。大學生是高校媒體的主要群體,高校共青團更肩負著傳播信息的責任,共青團成員的傳媒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校媒體的質量。一方面我們要吸收大學生參與新聞活動,另一個方面也要承認大學生在撰寫經驗和綜合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一部分大學生記者、學生編輯沒有深入挖掘情感的能力。在諸多高校中,存在指導教師遠少于學生的問題,培訓開展困難。針對這種問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定期開展共青團新聞培訓班,邀請社會上經驗豐富的記者、編輯,主要對共青團的成員進行新聞寫作培訓。同時,還要令共青團中從事新聞的人員了解不同傳媒行業特點,以制定高校共青團新媒體的統一標準,提高高校新媒體產品的整體質量和效果。
(三)新媒體融入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意義
隨著時代發展,青年團員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越來越多元化,自我意識較強。因此,共青團的工作需要接受諸多社會評價,大學生本身對活動效果的要求更高,高校共青團的傳統工作方式越來越不能適用于當今的大學生,所以將新媒體融入共青團工作迫在眉睫。高校共青團成員通過新媒體為青年構建通道,服務于廣大高校大學生。過去高校共青團開展活動往往是自上而下發起的,但是由于團員大學生越來越具有自我特征、需求日趨復雜,傳統高校共青團活動很難滿足當今現狀, 也無法適應高校對加強共青團凝聚力的新要求。過去高校共青團由單一的團組織發起活動,團干部、普通團員、志愿者、學生社團共同參與,這樣散亂的組織方式極大地降低了高校共青團的凝聚力。隨著新媒體的應用,高校學生組織的格局趨于多元化,高校現今以高校共青團為主體,以學生會、學生社團為兩個輔助,高效地組織工作。
(四)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1、新媒體在共青團工作中的積極影響。新媒體將豐富的信息資源展現在大學生團員面前,大學生團員的學習空間被極大地拓展。因此,大學生團員不僅能了解校園信息,更能了解國內外信息。大學生團員對世界的探索、思考方式更加靈活多變。同時,新媒體發展使得團員的思想交匯到一起。在各種思想碰撞風暴中,大學生團員的思想逐漸升華,這對他們提高自身能力有著極大好處,也為國家輸送了眾多的全面人才。
2、新媒體在共青團工作中的消極影響。網絡文化日益通俗化,這就無形中降低大學生團員的閱讀能力。在新媒體上交流盛行的風氣,自然就減少了大學生團員面對面的交流,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團員內心的孤獨感。另外,信息風暴的刮起,就會將一些低俗的信息傳播到大學生團員中,降低了大學生團員的人生品位,不利于共青團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大學生團員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不良影響。
二、將新媒體合理運用于高校共青團工作
(一)傳統與創新相結合
利用網絡媒介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工具,就可以形成一套成熟的網絡宣傳體系。在傳統共青團工作的開展中,主要基于黨政關系,組織關系清晰,運作方式行政化、機關化。高校共青團應繼承這種傳統,將思想教育工作著眼于規范教育和引導,使青年去追求社會的共同利益。
(二)娛樂與教育相結合
高校共青團還應該打造網絡交流休閑平臺,這樣不僅能豐富大學生團員的課余生活,還能有效地把握團青年思想傾向,將團青年凝聚在共青團組織中。當然,嚴格控制平臺的狀態,做好思想導向工作,也是高校共青團的重要工作。例如,QQ群、微信群是大學生團員即時聊天最好的工具,以實名制管理團青年交流群。這樣一來,既可以避免無端是非,又可以高效管理團員資料。微博也為共青團工作提供巨大助力,可以利用微博直播活動現場,令不能到活動現場的團員青年感受到現場的氣氛。
(三)發揚道德的力量
共青團背負的重擔是引導青年。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已經難以得到青年的共鳴,共青團工作急需找到新的宣傳教育方式,網絡帶來了重要契機。通過網絡,我們逐漸建立一系列的娛樂交流平臺、探索知識平臺、創新創業平臺、維權普及平臺和扶貧幫困平臺,將這些平臺變為大學生團員網絡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網絡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弘揚主旋律,高唱正氣歌,擴大主流輿論導向力,打造宣傳教育基地。
簡而言之,將新媒體應用于高校共青團工作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選擇。這一研究將有助于高校共青團把握新媒體對日常工作的影響,試圖將新媒體與高校共青團工作完美契合,努力服務于眾多大學生團員,引導大學生團員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做新型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敏.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馮彥武.網絡時代高校媒體資源的整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