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禮儀環境的相關缺失和不足,使當前的中職生在禮儀修養上仍然存在較大不足。建立健全禮儀教育體制機制,推進禮儀課程教學改革,營造良好的禮儀文化環境,充分運用校外禮儀教育資源,是當前加強和改進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中職教育;禮儀教育
一、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現狀
在現代社會,隨著公共生活的不斷拓展,禮儀在社會生活中的內涵已經大大豐富,成為評估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標準,成為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水平的直觀反映,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提高社會全體成員的道德修養和禮儀水平。中職學生是我國技術人才的生力軍,是未來社會的重要主體,他們禮儀修養的大幅提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當前中職生在禮儀修養上仍然存在較大不足,需要進一步提升。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禮儀價值觀錯位
不遵學校紀律,經常遲到或曠課、抽煙、喝酒、爬墻跳窗等我行我素;盲目追求時髦,穿著打扮不得體,說粗話、臟話;不尊重師長,隨意打擾他人學習和休息,這些不良現象在中職學生中廣泛存在,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生對這些不良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視為“有個性”,這問題歸根到底是中職學生群體中的禮儀價值觀錯位問題。
(二)禮儀知識和技能嚴重不足
與同齡人相比,中職學生在禮儀知識和技能上的缺失更為嚴重,由于缺乏符合自身年齡和身份特征的禮儀知識和技能,中職生在與同齡人競爭中處于明顯的不利境地,致使中職學生難以適應公共場合的溝通需求,表現為高度的不自信,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對外學習和交往。同時,與在自己熟悉的場合的放肆無視相比,在陌生場合的自卑進一步降低了社會對中職學生群體的正面評估,強化了部分中職學生對現代禮儀的反感和抵觸。
(三)不良禮儀習慣積弊嚴重
如上所述的眾多不良禮儀行為表現中,很多都是中職學生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雖然與現代社會提倡的禮儀格格不入,但許多陳規陋習要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在地方性的社會公眾的傳統觀念中,仍然有一些與時代和國際接軌的禮儀還不為普遍社會成員所接受,甚至還遭受否定和貶斥,這些積弊在中職生身上也較為頑固地存在著,對中職禮儀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四)缺乏相應的禮儀行為自我評價能力
禮儀行為自我評價能力是禮儀自我學習和提升的重要推動因素。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身的禮儀行為正確、如實地認識和評價,就能正確地對待和自理個人在禮儀學習、運用和提升上的得和失,有利于自我糾正和提高。從現有研究和實踐中發現,中職學生在自身禮儀行為上缺乏相應的自我評價能力,難以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的禮儀行為,自滿或自卑的自我評價較為常見。
這問題的存在,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需要深入研究,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源,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
二、中職學生禮儀素養問題的成因
總體上看,中職學生在禮儀素養上的不足,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有著相同的中小學學習過程,在實際操作中,普通高中也并不比中職學校更重視禮儀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學生禮儀教育的最大變量。。
(二)學校教育的不足
學校是學生接受系統禮儀教育的主要場所,小學、初中是學生禮儀修養養成的重要階段,但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和地方政府、社會、家庭一樣,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往往忽視對學生文明禮儀的培育,對學生的評價主要看考試分數的高低。
(三)社會禮儀環境的缺失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網絡的迅速普及,國際交流的愈發頻繁,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從保守轉向改革、從封閉轉向開放、從依賴轉向自主、從安貧轉向求富,發生了許多積極變化。同時,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也正受到形形色色“新事物”、“新思潮”的挑戰,傳統的道德觀念不再受到尊崇,現代道德體系建設和禮儀教育滯后,社會尚未形成良好的禮儀氛圍,倫理、道德領域出現了某些紊亂和迷茫,社會上仍然較多的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禮儀的現象,一時尚未得到及時的應對和糾正。社會上各種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腐朽的價值觀念,更是對青少年正確禮儀價值觀念的塑造帶來消極影響。
三、新時期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改進對策
學校在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應主動承擔起相關職責,積極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動中職學生禮儀教育邁向新的臺階。
(一)建立健全現代禮儀教育體制機制
長期以來,禮儀教育只是作為一項自主開設的課程,一般學校僅作為一門無足輕重的補充課程,在實施方式上有較大的隨意性。要提高中職禮儀教育的成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禮儀課程規范,把禮儀教育納入學校常規課程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禮儀教育目標,編制禮儀校本教材,豐富禮儀教育內容,保障禮儀教育的基礎設施及人員配備。
(二)推進學校禮儀課程教學改革
禮儀教育需要有一整套符合各地中職學生實際需求的禮儀教材,這一整套教材既包括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禮儀的普適性材料,也包括與學生具體專業和地方社會環境相適應的校本教材。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
通過板報、宣傳欄、廣播站等載體加強禮儀知識宣傳,在校園內普及文明禮儀知識。通過文化景觀、警示語等方式讓禮儀教育滲透到校園的物化環境之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禮儀主題活動,如征文、演講、辯論會、小品、班會、禮儀風采大賽、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對文明禮儀的理解,并使之內化。
(四)重視校外禮儀教育資源的運用
禮儀教育是一項牽涉整個社會的系統工程,個人良好禮儀習慣的形成及禮儀修養的提升有賴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充分協作,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強大而堅實的禮儀教育合力,提高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成效。中職學校應從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出發,充分考慮禮儀和禮儀文化的特點,積極爭取和利用家庭和社會禮儀教育資源,通過溝通協調,動員家長重視孩子的禮儀素質教育,并主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禮儀形象,自覺踐行文明禮儀,發揮榜樣和示范作用。應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對禮儀文化進行宣傳教育,積極參加地方政府和單位組織開展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注重在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努力動員社會力量為學生參加禮儀實踐提供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