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
摘要: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現行的實驗教學效率低下,為了提高實驗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在實驗前設計合理的實驗,給學生提供充足、合理的實驗材料并在實驗中適時的呈現出來。實驗活動中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并在實驗后給學生充分交流的空間。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的實施使實驗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是目前很多實驗活動缺少思維的力度和觸及心靈的精神愉悅,實驗教學的效率明顯低下。那么如何真正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呢?結合所學的理論和自己的實踐體會,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合理的實驗教學設計是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一)實驗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實驗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鍛煉培養學生的思維。因此,在科學實驗中必須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由于三、四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老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要采用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感官認識,比如《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中需要教師設計多個小實驗,學生通過多個實驗的操作觀察得出結論:空氣占據空間。而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強,教師設計實驗時只要加以一定的指導,學生就能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觀察、思考,得出實驗結論。如《浮力》一課中,學生把木塊放入水中,用手按壓來感受浮力,接著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自己設計實驗來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大小。然后教師進一步啟發:“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樣?”學生再次設計實驗研究得出結論。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更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實驗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實驗的興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是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藝術。在教學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能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動探索,從而使教學活動更有效。要讓學生對課堂中的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在導入部分,教師就要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把教學任務轉化為自主探究的愿望。所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提升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課上要用種種材料,是科學課的一大特點,有些老師覺得把材料交到學生的手中會造成課堂的一個混亂,但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下兩點,就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而且還能提高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一)實驗材料的準備要充分、合理
科學實驗活動能否取得成功,能否達到預想的效果,實驗材料起了很大的作用。實驗材料不僅要準備的足夠充分,而且所準備的實驗材料學生使用起來要能得心應手,還要有明顯的實驗現象和良好的實驗效果。例如《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一課,探究巖石變化的原因中冷熱對巖石的作用這一實驗活動對材料的選擇就要慎重,如果沒有選對材料的話,學生將無法從活動中看到預想的實驗現象。我們這里選用的巖石應該是比較脆、易碎的一些巖石,這樣通過兩三次的冷熱交替實驗就能看到明顯的現象,如果選用了花崗巖等巖石,那么這個實驗肯定是失敗的。當然有些老師會選用玻璃彈珠來代替巖石進行實驗,雖然可以看到明顯的實驗現象,但是沒有用巖石進行實驗更具有說服力。
(二)要把握實驗材料呈現的時機
要把握實驗材料呈現的時機,因為根據學生的心理,他們對實驗材料特別感興趣,如果材料呈現過早,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往往還沒有聽清楚活動要求,甚至還沒有明白要研究的內容,就開始動手了,導致活動毫無目的,成了學生的嬉戲活動,最后只圖了個熱鬧。
三、實驗過程中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小學生的探究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生在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讓學生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如在《磁鐵的磁性》一課,我通過引導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使他們樂于參與教學過程,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游戲”中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對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戲進行教學。要求學生用磁鐵跟實驗桌上的各種材料靠近,看看誰是磁鐵的好朋友。每位學生逐一實驗,結果發現只有小鐵片、鐵鑰匙、大頭針、回形針等一些鐵制品才能被磁鐵吸引,而木條、銅鑰匙、橡皮則不能被吸引。從而使學生能直觀地認識磁鐵能吸鐵一類物質這一性質。
四、實驗活動后的交流能進一步挖掘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交流也稱之為活動后的信息處理加工,這是科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課不僅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活動,活動后更需要學生對活動的信息加以交流整合,最終達成一個共識,這樣的實驗活動才能提升實驗的有效性。如五年級上冊《種子發芽實驗》一課,這一課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學生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然后小組交流確定自己小組所要研究的問題,制定小組計劃。活動期間,學生既要和其他做相同實驗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收集相關的實驗數據,得出所研究問題的結論,最后還要進行全班交流,達成共識,得出綠豆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是:水、適宜的溫度和空氣這一結論。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智慧,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條件,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