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文瑜 馬爾哈巴·烏什爾太 陳雨青
【摘 要】目的:研究骨科創傷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的效果。方法:80例骨科創傷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n=40)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n=40)予以預見性護理,對比2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有效急救時間(50.69±9.87)min與住院時間(14.03±2.11)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有效急救時間(77.15±15.21)min與住院時間(16.59±2.34)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率為5.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50%(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程序應用于骨科創傷患者護理能夠促進病情康復、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骨科;創傷;預見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骨科創傷患者多傷情嚴重、事發突然,在傷后數分鐘至24h內具有極高的死亡率,早期診療護理干預是挽救患者生命、確保后續治療效果的關鍵[1]。因此,對骨科創傷患者開展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骨科創傷患者開展預見性護理,獲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骨科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創傷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23-55(31.69±5.82)歲;致傷原因:24例交通事故傷,13例墜落傷,3例毆打傷。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25-58(30.49±5.18)歲;致傷原因:25例交通事故傷,11例墜落傷,4例毆打傷。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按骨傷科常規護理模式施護,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模式:
1.2.1 入院評估:建立綠色通道,快速辦理入院手續。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史、傷情、臨床診斷情況、心理狀態與疼痛耐受度等,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
1.2.2 急救護理:入院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于合并呼吸道梗阻者立即予以吸氧、吸痰、人工呼吸等處理,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癥狀。快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如患者額合并休克癥狀,應建立2條有效靜脈通道,必要時可實施靜脈切開或者靜脈置管處理。對于嚴重出血患者,針對出血部位、性質等快速采取止血處理措施。
1.2.3 術前準備:完善術前各項檢查以及查血及備血工作,準備好各項救治藥品、物品與儀器等,確保臨床救治工作順利進行。
1.2.4 術后護理:(1)病情監護:密切監測患者的尿量、面色、呼吸、血壓、脈搏及提問等生命體征變化。(2)體位護理:術后根據患者的創傷情況與麻醉方式選取相應的體位,例如對于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后6h予以取平臥位,此后每2h進行1次軸線翻身;對于硬膜外麻醉者,術后6h內予以取去枕平臥位,并將患肢抬高,以超出心臟平面約20-30cm即可,有利于促進靜脈回流,從而緩解肢體腫脹情況。(3)疼痛護理:根據患者的疼痛部位、程度與性質采取對癥處理措施,例如因骨盆骨折疼痛患者,予以定時托起臀部,緩解局部壓迫所致骶尾部疼痛;對于術后切口疼痛,予以轉移注意力、局部換藥或遵醫囑應用止痛藥等控制。在每次變換體位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創傷局部,以免因壓迫、摩擦等造成疼痛程度增加。
1.3 觀察指標 記錄2組有效急救時間、住院時間與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救治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有效急救時間(50.69±9.87)min與住院時間(14.03±2.11)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有效急救時間(77.15±15.21)min與住院時間(16.59±2.34)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癥率5.00%較對照組27.50%明顯降低(P<0.05)
3 討論
預見性護理是指在全面評估患者的病理、生理和心理等狀況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經驗制定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2]。在臨床中開展預見性護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認識、積極預防和早期有效處理突發狀況或并發癥的發生,強調“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從而為患者提供計劃性、目的性、有效性護理服務。骨科創傷患者由于病情復雜、創傷嚴重、突發狀況較多、并發癥率高等,臨床護理難度較大[3]。郭玉婷等[4]認為,開展預見性護理,能夠預先準備好各項工作,并對可能狀況有一定的預知和預防,更好地協調臨床護理工作,最大限度地縮短有效救治時間、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及病情發展。護理中要注意①指導患者掌握科學的呼吸與咳嗽方法,定時予以翻身、叩背促進排痰,必要時可予以霧化吸入、人工吸痰等,以免發生墜積性肺炎。②加強私處衛生管理,并鼓勵患者多飲用溫開水,有利于促進排尿,以預防泌尿系感染。對于留置導尿管者,維持管道通暢,以免尿液逆流[5]。③建立翻身卡,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局部按摩,予以睡氣墊床或局部加海綿墊,維持床單元清潔干燥,以免形成壓瘡。④適當抬高患肢,有利于促進靜脈回流,嚴格遵醫囑預防性應用肝素,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早期進行創傷功能鍛煉或下床活動。⑤鼓勵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食新鮮蔬果,禁辛辣刺激食物,多飲水,有利于促進胃腸道功能康復[6]。飯后1h予以腹部按摩,有利于促進胃腸道蠕動,可預防腹脹、便秘等并發癥。
本研究中,觀察組開展預見性護理后,有效急救時間與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并發癥率僅為5.00%,較對照組的27.50%而言明顯降低。認為在骨科創傷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開展預見性護理程序,能夠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和效果,降低并發癥率并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牟秀華.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4):16-18.
李子鳳.探討預見性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8):457-458.
沈郁,虞偉琴.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3,27(3):117-118.
郭玉婷.預見性護理對骨科創傷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5,(42):288-289.
O r l a n d i R R, K e n n d y D W. R e v i s i o n e n d o s c o p i c f r o n t a l s i n u s s u r g e r y. O t o l a r y n g o l . C l i n N o r t h A m. 2 0 1 1, 3 4 ( 1 ): 7 7 - 9 0.
K o r e a s G B, e d i t o r. C o m b i n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m e d i c i n e c l i n i c a l r e s u l t s. R e v E n d o c r M e t a b D i s o r d, 2013.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