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雪婷
摘 要: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基于探究的數學教學是多元而開放的。以“圖形的旋轉”一課為例,從情境導入中的探究,定義教學中的探究和練習中的探究幾個方面闡述“探究”在數學教學中的點睛意義。
關鍵詞:數學教學;探究;圖形;旋轉
錢學森說過:“一個好的教師讓人發現真理,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這要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關注“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已有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問題的發現、發展和應用,自然深刻地理解知識,從“學會”轉為“會學”。下面以“圖形的旋轉”一課為例,談談我對探究性教學的一點體會。
一、情境導入中探究—激發求知欲
1.(動畫展示)對平移你有哪些認識?
2.什么是圖形的旋轉,旋轉有哪些性質?今天我們類比平移研究圖形旋轉。
【意圖】通過實例回憶平移,既有趣味性又激活學生思維,為新課的類比學習埋下伏筆,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二、定義教學中探究—遞進式呈現
活動一:旋轉直角三角板,觀察并試著說什么是圖形的旋轉,旋轉有哪些要素?
(師生共同小結旋轉定義及要素)
活動二:將三角尺放在白紙上畫下外輪廓記為△ABC;繞一頂點旋轉后畫下外輪廓記為△A′B′C′,觀察旋轉前后的圖形你有哪些發現?
生:△ABC≌△A′B′C′,度量知∠ACA′=∠BCB′。
師:∠ACA′與∠BCB′是什么邊的夾角?有什么結論?
小結:對應邊的夾角稱為旋轉角,旋轉角相等。
活動三:師:關于圖形的旋轉你還有什么疑問?
生:旋轉中心在圖形的外部時,旋轉有哪些性質?
師:用自制“三角形繞外部一點旋轉”教具合作探究,有哪些發現?
生:(如圖1)對應點與旋轉中心連線的夾角是旋轉角,連接AO、BO、CO、A′O、B′O、C′O,度量可知旋轉角相等,并且AO=A′O,BO=B′O,CO=C′O。
師:三組線段有什么共同特征?如何概括你的發現?
生: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師:所有旋轉都有這些性質嗎?我們在幾何畫板中對一般的旋轉進行驗證。(學生操作幾何畫板,改變形狀、大小,旋轉方向、角度時,觀察結論是否成立。)
【意圖】以旋轉實例和三角板入手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全面思考問題,滲透分類思想。幾何畫板的再驗證,培養嚴謹的數學探究態度。層層遞進,學生主動思考交流、合作探究,構建知識體系,經歷探究的完整過程。
三、練習中探究—重解題過程
例1.如圖2,正方形ABCD中,E是BC上一點,旋轉△ABE得到△ADF。(1)若∠EAD=60°,求∠BAF?(2)連EF,△AEF是什么三角形?
例2.將△ABC繞點A旋轉40°后得到△ADE(B與D對應),∠BAE為______.
例3.(1)作點A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80°后的點A′。(追問:作圖步驟、依據?還想知道什么?)(2)作△ABC繞點O順時針旋轉80°后的△A′B′C′。(小結:畫圖形的旋轉要找關鍵點旋轉。)
變式:(1)如圖3,線段AB繞O旋轉后點A對應點A′,試畫AB旋轉后的線段。(2)如圖4,線段AB繞點O旋轉后對應A′B′,試確定旋轉中心點O?
【意圖】梯度化的練習引導學生在復雜圖形中明確旋轉三要素,運用旋轉性質解決問題,滲透分類討論思想,適時追問讓學生逐步歸納抽象,變式練習強化探究意識、積累探究經驗、發展探究能力。
四、教學反思—探究的“點金”意義
1.發掘學生自身“閃光點”。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平移類比研究旋轉,易于接受并參與新知探究。教學中多采用有探究空間的問題,如:“你還想知道什么?”“你有哪些發現”等,提供探究機會。用學生熟悉的實例和工具進行探究,遞進式探究,讓學生跟得上,提升探究的信心,做探究的主人。
2.充分展示數學“真金”。數學探究要立意于思想滲透,能力提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類比中研究新問題,構建穩定清晰的知識體系。研究旋轉性質時巧設問題串,讓學生經歷探究發現的完整過程,全面、嚴謹地看待問題,滲透分類思想。適時追問由特殊到一般歸納旋轉作圖的關鍵,及時變式探究,發散學生思維,發展探究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和空間,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探究的數學教學是多元而開放的,它可以作為一節課的主線,也可以在某一教學片段中體現探究性,點面結合,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符永平.從數學實驗走向數學“再創造”[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08(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