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媛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在科學領域強調幼兒的自主探究,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與進程進行科學探究;而《綱要》也要求我們“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關鍵詞 幼兒園大班;數學區材料;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C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052-02
數學區的材料使用現狀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兒童數理邏輯思維的發展。筆者以觀察法和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試圖通過對數學區材料的更換情況、設計意圖、使用方法等現實情況做實地調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問題提出
區域活動是幼兒在相對自由的時間里,自選數學區、語言區、科學區、音樂表演區等區域的內容進行操作,通過動手動腦獲得發展的一種活動。
《指南》中也要求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確定學習的內容與目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的、感興趣的、與主題目標相關的數學學習與發展的指標作為數學活動區的材料。可見,在數學區提供豐富的、有層次的材料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數理邏輯思維。
通過調查,了解一線幼兒園數學區材料的現狀,針對現實中存在的現象、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為提高幼兒園數學區活動的有效性給出合理的建議。
二、調查研究內容、對象、方法
(一)調查研究內容
幼兒園大班數學區材料現狀。
(二)調查研究對象
福建省某省級示范性幼兒園大班年段。
(三)調查研究方法
1.觀察法
通過實地跟蹤觀察,了解幼兒園大班各班級的數學區材料投放、更新、使用情況,收集第一手真實、可靠的信息,再對所收集的信息加以整理、分析、總結。
2.訪談法
此次調查訪談主要是為了解幼兒園大班數學區材料與教育目標、幼兒興趣、使用規則等方面的關系對班級教師進行非正式訪談。
三、結果與分析
筆者通過跟蹤觀察幼兒園大班年段每周1-2次的區域活動中數學區的基本情況,收集了五周內數學區材料的名稱、具體材料以及目標。現分析如下:
(一)材料投放與調整
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幼兒園大班數學區材料更新有規律,每周數學區的操作材料就會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活動目標而有所更新。最新進區的材料放在柜子的最上層,每次投放材料投入6-7份,與每次分區活動時進區的幼兒數量相匹配。
可見,數學區材料更新及時,幼兒通過與材料的進一步互動,達成教學目標,使幼兒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數理知識經驗。但每一次材料的更換都是在某次集中教學活動之后,將區域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延伸,從未出現在集中教學活動前先投放材料的現象,沒能讓幼兒主動感知、動手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幼兒主體性的理念。
新進區的材料能放在區域中最顯著的位置,這樣的擺設能讓幼兒第一時間操作新投放的材料,幫助近期重點數學活動目標的實現。此外,教師所提供的材料能與進區的幼兒數量相匹配,如規定每次區域活動時,數學區可進6人,則在區域內投放6份材料,同一種材料放在一個大盤子或是框中,幼兒在區域活動時,能夠人手一份,在操作的過程中建立數概念。
(二)材料設計與選擇
幼兒園數學活動或數學區所使用的材料多為教師個人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多使用打印、過塑或結合班級已有的材料進行設計。例如,“找鄰居”“分糖果”等數學區活動就是使用打印、過塑的方法制作的材料,通過過塑增長材料的使用周期。再如“分禮物”“辨別球體與非球體”的數學區活動就是借助了班級已有的積塑、雪花片、乒乓球、圓柱體積木等材料供幼兒操作。
教師設計出的材料多能適宜幼兒的發展需要,但總是將集中教學活動中使用的材料再次投放到區域里,讓幼兒繼續操作。在過程中發現,能力較強的幼兒由于已經操作過此類材料,加之有些材料操作過程較為簡單,幼兒便對此類材料失去了興趣,或是用較快的速度完成操作后開始頻繁更換材料進行操作。
班級數學區所使用的材料來源較為單一,教師主要是自己制作材料,基本沒有使用資料室里的成品材料或是與幼兒共同收集、制作材料。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有限,所準備的材料較為簡單,也使材料的豐富性受到限制。
(三)幼兒與材料間的互動
大班的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因此幼兒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會提出適當的規則,要求幼兒按照規則進行操作。
區域活動開始前,教師對投放的新材料的操作要求進行簡單的口頭介紹。然而,由于幼兒有時沒有認真聽或沒有聽明白,導致幼兒面對材料不明白如何操作。例如,在“辨別球體與非球體”的實物時,就有幼兒上前詢問我裝有雪花片、圓片、圓柱體積木等材料的是如何操作的。若能為這類材料增加圖譜操作方法,就更好了。
再有,有些材料的使用規則過于復雜,影響幼兒的操作。例如,游戲“分禮物”,教師試圖通過此游戲鞏固提升幼兒對“2、3的組成與分解”的數理邏輯經驗。透明的密封袋上寫了數字2、3,并準備了四種材料,分別有小汽車、小鬧鐘、蛋糕、冰激凌。教師要求幼兒按照袋子上的數字,在袋子里裝兩種不一樣的禮物,但禮物的數量要和袋子上的數字一樣。如此復雜的要求,常常讓幼兒分不清“兩種”與“兩個”的概念。幼兒常在標有“3”的袋子里裝進三種不一樣的禮物或是三個同一種禮物。再有,教師沒有為幼兒準備記錄單,通過與幼兒的交流,我發現,幼兒即使懂得了如何“分禮物”,但仍然不清楚“2、3的分解與組成”的含義。
(四)材料的豐富性
幼兒的思維迅速發展,尤其是大班的幼兒喜歡探索新事物。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材料需要有一定的豐富性,即用多種材料呈現同一概念,使幼兒在與多種材料的接觸過程中,得到同一概念的豐富經驗。
在實際的數學區活動中,教師只是將這次活動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或者兩種材料投放到區域里,幾乎沒有增添新材料。由于材料缺乏挑戰性,幼兒很快就失去了興趣。例如,數的分解與組成是幼兒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學習的重要數學概念。對于這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準備多種材料,例如常見的“翻瓶蓋”、“搖搖樂”等等,這些材料還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對于數學活動區學習數的分解與組成有長期的意義。
所使用的材料過分單一,對于能力強的幼兒來說,易失去興趣,不利于調動其積極性。材料一旦簡單,幼兒在操作完一種材料后,馬上就更換其他材料,若所有的材料都是已經使用過的,就容易出現一次區域活動中,能力強的幼兒頻繁更換材料,無法專心將一個知識點學透,“走馬觀花”式的使用材料,只能達到娛樂的效果。
(五)材料的層次性
每位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同的幼兒是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長大的,各自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要,在投放材料時也應該針對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投放,促使每位幼兒都能在區域活動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在實際的數學區操作活動中,筆者也發現,教師能在活動中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需要。例如,在學習“二等分”時,教師就為幼兒提供了不同難易程度的圖形,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使用“圓形”、“正方形”,能力中等的幼兒可以選擇“長方形”、“三角形”,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選擇“正方形”、“梯形”,并鼓勵幼兒為圖形找出不一樣的等分方法。
四、關于教學區材料投放的幾點策略
根據實踐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查詢,筆者認為,現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
(一)適時投放材料,及時更新調整
教師選擇投放材料的時間應更加靈活化,可以嘗試在活動前投放材料,使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也能讓教師提前發現問題,在集中活動時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講解。
材料進區后,教師應根據幼兒操作材料的正確率、興趣等方面的情況對材料進行適當的調整,可以是在難度上有所增加,可以為能力弱的幼兒提供一些提示性的幫助,可以是增加新的材料,讓幼兒對新材料產生興趣,主動操作,獲得經驗。
(二)多種方式制作、收集材料
教師可試圖發動幼兒一起行動,收集各種材料,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成品材料——借用資料室已有的學具讓幼兒操作;也可以是半制作材料——結合班級已有的積木、積塑等進行材料制作;也可選擇自制材料——使用廢棄物品、紙等制作材料。
學期初,教師可根據本學期可能開展的活動,制定出需要幼兒配合收集的材料清單,讓幼兒在學期初期都可陸續帶來幼兒園,此種做法不必刻意為準備某種材料而花費人力、物力、財力,也能增進家園聯系的密切度,促使幼兒園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三)寫清規則,規范操作材料
在投放材料時,教師可以在材料框上用圖譜寫清使用規則,并在投放當日向幼兒進行口頭介紹,讓幼兒明白每一份材料的具體操作方法。
大班幼兒有一定的規則意識、競賽意識,因此,教師也可以在提供材料后與幼兒共同商量同一種材料的不同使用規則,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幼兒更加了解使用規則、自覺遵守規則,讓活動進行的更順利。
(四)同類數學概念,多種材料投放
豐富、充足的操作材料一直是區域活動中所推崇的,在區域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所提供材料的豐富性將與幼兒的活動質量相聯系,教師應圍繞教學活動目標提供3至4種材料讓幼兒操作,鼓勵幼兒操作不同的材料,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然而,豐富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材料過多或過于繁雜會導致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投放材料時仍需要充分考慮活動目標,有針對性、科學地投放材料,將材料的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五)適強扶弱,提供多層材料
為了更好地適應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同一內容,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是十分必要的。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指導幼兒選擇適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每位幼兒都能在個人原本的水平線上有所突破,體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并增強個人的自信心。
在幼兒園數學區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僅僅把握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時、有效地進行投放與調整。只有不斷實踐,并在實踐中認真觀察、深刻反思,才能更加科學、有效地投放數學區材料,幫助幼兒梳理邏輯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并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蓮花,陳亞玲.區域活動材料選擇豐富性和投放科學性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0):4-5.
[2]常宏,潘燁.大班數學活動區的材料投放[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09(1):12-14.
[3]黃淑蘭.淺談幼兒數學活動中操作材料的提供[J].中外教育(福建),2000(3):36-37.
[4]高靜春.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材料投放于指導[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9(5):34-35.
[5]王春燕.區域材料的投放應有利于引發與支持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J].教育導刊:上半月,2004(10):30-31.
[6]徐敏燕.以適宜操作材料促幼兒均衡發展——數學區材料的投放策略[J].浙江教學研究,2008(4):55-56.
[7]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R].北京:2012.
[8]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北京:2001.
[9]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劃[R].北京: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