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霞
摘 要 我國在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如教育理念偏誤、培養方案欠合理、實踐平臺欠缺、導師創新意識與能力不足。為此,樹立創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學的培養方案,改善科研實訓條件,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是進行改革的有效對策,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題。
關鍵詞 理工類研究生 創新能力培養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32
Abstract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for post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ch as errors in education philosophy, unreasonable training programs, lack of practical platforms, and lack of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nstructors for innovation. To this end, establish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concep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training program,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ntor team ar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reform, and are also the core topics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從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及大學教育以來,研究生教育也一直穩步發展,在校研究生數從1978年的1.1萬增長到2002年的49萬,這期間是大跨越式的發展。目前我國在校研究生數已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1]所培養的研究生在國家重建、民族復興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推動了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全面復蘇與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最關鍵的是研究生尤其是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因而,深刻剖析其成因,設計科學有效的改革方案,是新世紀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題。
1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不利因素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就培養機構的層面說包括教育理念、培養方案、實踐平臺、教師隊伍等方面。這些方面設計的不合理、執行的不到位都會成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
1.1 教育理念偏誤
教育理念是思想基礎,這是制約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首要因素。有的高校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更高層面的知識教育,而沒有認識到這應該是另一種性質的教育——創新教育。創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生命,是不同于本科生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關鍵。比較而言,知識教育和創新教育都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因素,但兩者的著力點不同:知識教育重點在知識的積淀和傳授,體現出人類文明的續接和傳承,創新教育重點在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的發現,體現出人類文明的突破和發展。因此,知識教育的作用在于已有文化的延續,創新教育的作用則體現在已有文化的突破和推進。從發展的眼光看,創新是推動文明前進的尖兵,是更重要的發展的力量。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就應承擔起文化與文明發展先鋒的職責,因此創新教育理應成為其核心和重點。
1.2 培養方案欠合理
培養方案是操作指南。在知識教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研究生培養單位在培養方案的制定上也出現了不夠科學的現象。普遍的狀況是“重知識、輕方法,重科技、輕人文,重書本、輕實踐,重認知、輕情意,重理論、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2]課程設置上,理論性的課程多,實踐性、應用性的課程不足或彼此雷同,課程質量不高,因此對學生的動手、實踐、創造能力的培養明顯不足。思維仍局限于傳統專業學科教育,沒有發展到跨學科的現代教育思想,因此多為單一學科課程,忽略了多課程的交叉性和跨越性,不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和互相啟發。相應的,在培養方法上,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標,以教室為主要場地,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手段,仍然停留在本科生教育階段,沒有體現出創新的要求。
1.3 實踐平臺欠缺
實踐平臺是實訓基地。培養方案上的不足與實驗平臺、實踐基地建設的欠缺休戚相關。對于理工類研究生來說,實驗和實踐是與理論學習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學習渠道。然而,不少研究生培養單位在研究生科研實訓上投入不夠。研究生創新項目少,覆蓋面窄,只有少數優秀的研究生能夠通過激烈的競爭獲得項目支持進而展開科研,大多數研究生因無法得到相應的資助而失去了科研的動力。研究生科技競賽、學術交流也明顯不夠,無法對廣大研究生形成激勵作用。有的高校實驗室建設不到位,實驗設備落后、陳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有的高校缺少校外實踐基地,研究生無法進行專業實訓、技術轉化、科技服務及社會實踐等活動,無法進行產學研聯動,所學停留理論階段而無法向實踐轉化。
1.4 導師創新意識與能力不足
研究生導師是直接指導者,導師素質的高低、創新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就研究生培養機構來看,導師遴選標準不高,準入門檻較低,且缺乏資格審核機制和退出機制,導致研究生導師隊伍參差不齊,有的導師缺乏上進心和創新的活力。就導師個人來看,有的忙于各種事務,擔任了行政領導的導師忙于行政事務,一般導師忙于科研,在研究生培養方面著力不多。且有的導師自身在創新方面的意識不到位,能力也有限,僅按照傳統理念進行研究生培養,重傳承輕創新。從培養機制方面看,研究生培養機構沒有把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目標,因而在現實培養環節缺乏執行力,導師也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缺乏重視,沒有將其列為培養任務。
2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設計
針對上述制約因素,結合《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 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擬就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2.1 樹立創新教育理念
轉變知識教育理念,樹立創新教育理念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對此世界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可資借鑒。德國的寶貴經驗是洪堡奠定的“學術自由”和“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研究生教育理念。該理念改變了歐洲近代大學以保存和傳授人文知識為主要任務的大學定位,將研究引入大學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并使研究和教學成為大學宗旨的重要兩翼,二者互相促進,改變了大學的傳統職能。與此相連的是實驗室和研討班成為教學和科研的有效工具。在實驗室內,科研訓練得到開發和實施,教授和學生成為探討實驗的同事,攜手共同尋求真理。研討班以對話代替講演,以科研為方向,把教授與學生的興趣集合起來,使學生參與科研實踐。英國秉持著它一貫以來的精英化教育理念,在此理念下是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英國在大學教育中也堅持保守主義的文化傳統,注重質量勝于數量。即使在本科生教育中,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直到最近都保持著8:1的驚人比例,在研究生培養中,則實行嚴格的導師制。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注重課程學習,其中跨學科課程是其創舉,并將科研活動和課程學習相結合,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研究生培養的要求。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的運用,極大地加強了研究生培養。日本在工業化需求之下,推行實用性的研究生培養理念。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有著職業化的明確方向。并且學校與企業建立了合作的關系,工業實驗室成為科研場所之一,或者學校與企業聯合,在學校建立科技研發中心。[3]上述國家的教育理念各有側重,但都在本國傳統和現實需求的基礎上,力主開拓創新,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服務于國家社會發展,對于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有著很好的啟發意義。我國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綜合德國的研究型、英國的精英型、美國的課程型、日本的實用型,樹立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建立課程學習+平臺(基地)實驗相結合的操作模式,順應理工科研究生應用型的發展方向,培養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2.2 建立科學的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應當體現教育理念,以創新為中心進行設立。在課程設置上,按照學科性質合理設置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使二者有益互助,使重要理論得以實踐檢驗或實驗驗證,加強對理論的理解,同時訓練技術轉化能力。在課程內容上,適時引進學科前沿問題,引導研究生關注學科發展動態,縮短課程內容的半衰期,合理調控知識內容更新的速度,適應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在理論課設置上,在核心課程之外,注重交叉學科的引入,可在一級學科下按照二級學科進行適當拓寬,優化研究生的知識結構,真正體現“大學科,寬基礎”的要求。在培養方法上,在基礎的課堂講授之外,引入研討課等互動式教學模式,引導研究生主動思考、積極質疑。根據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實施分類教育。根據理工類研究生的三種類型:學術型、應用型和二者兼而有之的過渡型,相應的,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劃分為專業精深型、應用轉化型和產學研一體型三類,分別對應于提高研究生的理論創新能力、應用創新能力和技術轉化能力,建構差異化的培養模式。三類模式在招考方式、課程設置、科學研究、實踐教育等環節均屬于異同交錯的關系,它們合作互助,共同促進我國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整體提高。
2.3 改善科研實訓條件
對于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來說,實驗和實踐是易于實行且效果明顯的不二選擇。而實驗和實踐首先需要資金支持。因此,首先應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投入。在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撥款的前提下,學校可以在既定的教育資金里單獨劃出一部分作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專用。通過和企業的校企合作,以成果轉化、智力支持等形式爭取企業的經費支持。建立本學科本專業的校友錄,爭取校友支持也是一種渠道。其次,在資金支持的前提下,設立多種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例如研究生創新課題、開放實驗室項目、科技競賽項目、學術交流項目、專利申請項目,鼓勵研究生以申請項目的形式獲得資助、展開研究。同時借鑒美國經驗,引入競爭機制,設立多種研究生資助形式,如論文資助金、助教獎學金、研究助學金、見習獎學金、特殊專業獎學金,[4]讓研究生通過一定的努力都可以獲得相應的支持。再次,建立校內實驗室,搭建實踐平臺,規劃專有的場地,購置相應的設備。而且,為加強資源共享,在學校內部可以建立實驗室及設備的公用系統,打破院系、院所各自為陣的局面。在管理上,可以建立學校總體把控與研究生自主管理相結合的模式,一方面節約成本,一方面也鍛煉研究生實驗室管理的能力。[5]第四,與企業聯手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學校提供智力支持,企業提供實訓場地,引進企業實訓項目,實行正副導師制,研究生以申請項目的形式進入聯合培養基地,進行實驗實踐、技術研發等工作。這種形式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體驗和鍛煉,親身感受理論與實踐的轉化,是校內實驗室所不能替代的。
2.4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提高導師的專業水準尤其是創新能力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第一推動力。首先,嚴格選拔機制,本著寧缺勿濫原則,研究生導師的遴選應從年齡、專業水平、學緣結構等方面嚴格綜合審查。年輕人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創新能力較強,因此在導師遴選時可以對年輕人予以政策傾斜,比如設置青年導師。專業水平是任職資格保證,在這方面考查宜嚴不宜松,確保那些科研水平高、創新意識和能力高的人能夠入選導師。對于專業水平特別突出者,也可以實行特殊對待,比如放寬年齡限制。其次,加強對研究生導師的繼續培養。研究生培養機構往往只重視導師的選拔,而忽略了對其的繼續培養,導致其后續發展不良。例如可以設立研究生導師國內外訪學制度,促使導師主動學習創新能力培養的先進經驗,也可以設立導師高峰論壇,給導師們互相交流提供平臺。再次,實行導師定期資格審查機制和退出機制,打破“終身制”。以一定的期限為界,考察研究生導師的資格,從導師師德師風、科研成果、培養學生情況等全面審查,以等級的方式作結論。對于優秀、創新方面突出的導師予以續聘,并可以延長續聘期限、物質獎勵等予以表揚,對于考查不合格的導師,則暫停研究生招生資格,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導師資格。李政道認為,“培養能創新的科學人才,需要良師和一段密切的師生共同研究過程”。[6]只有建設一直高素質高水平能創新的導師隊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3 小結
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可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國家高級人才培養的重點,被國家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從長遠來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在現實中,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全面深刻地剖析這些不足,并為之找出相應的改革策略,是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推進科技強國戰略的必經之路,因此也是研究生培養單位值得持續努力的事業。
參考文獻
[1] 湯啟萍,段吉安,張昊.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基于22所“985工程”高校的問卷調查與訪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1-46.
[2] 楊再明.創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養方案重構的實踐與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4):18-22.
[3] 郭艷利.國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較及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8):72-77.
[4] 李大鵬,劉云.美國研究生培養的資助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9):86-89.
[5] 邱建東,薛靜,崔峰.從研究生創新實驗中心說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05(3):23-25.
[6] 李政道.科學成就出于青年[N].中國青年報,200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