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藝術觀念闡釋入手,依托倫理美學,認為節目主持藝術應該追求人以載道的審美內涵。節目主持藝術既存于具體的傳播關系之內,也活躍在傳播關系之外的社會空間。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已經成為當代社會文化令人矚目的現象之一,反映了當代社會公共交往的圖景和質量。對于節目主持藝術審美特質的再認識以及由此發展出批評理論有利于實踐者重新認識專業評價的杠桿,有利于理論和實踐展開對話。
關鍵詞:主持人;節目主持藝術;傳媒藝術;審美;倫理美學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150-03
廣播、電視、互聯網等電子媒介的主持人節目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媒介現實與社會現實的相互關系。以新聞類的主持人節目為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具有建設性的公共對話,在于這類節目文本是“具有多重意義的、開放性的、蘊含多重闡釋可能性的話語建構”[1]。不但新聞類的主持人節目如此,其他類型的主持人節目也同樣具有對社會現實的映射作用。可以說,電子媒介主持人節目提供了高度擬真的場景,讓人看到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通過鏡中自我反觀現實自我[2]。本文從傳媒藝術學的理論立場出發闡釋節目主持藝術的藝術特質,認為其表現了人以載道的倫理美學內涵。
一、藝術視野:現代性、大眾性和媒介性
現代藝術的興起使得人們對于什么是藝術產生了疑問。1917年,法國畫家杜尚將男用陶瓷小便器命名為《泉》并交由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出,三年后,又創作了《帶胡須的蒙娜麗莎》。按傳統藝術觀念看,這些恐怕難登大雅之堂,何談藝術。但在現代藝術家族中,它們自有其位。由此可知,審美隨著文化與時代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英國學者約翰·凱里認為“現代藝術蓄意挑戰一切有關藝術是什么的假設”[3]。他在著作《藝術有什么用》中進一步解釋道,“意義不是客體所固有的東西,它是由解釋它們的人提供的”[3],并斷言,“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是因為有人認為它是藝術品……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藝術品”[3]。他坦言人們盡管能夠挑選出自己所喜歡的藝術品,但是對于什么是藝術卻所知不多,因為“一件藝術品不只限于一個人對它的反應。它是在其整個歷史中在所有觀眾身上激起的細膩的、私密的、個人的、特異的情感的總和。我們無法知道這些,因為它們閉鎖在別人的意識之中。然而,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我們真的不能理解哪怕一件藝術品”[3]。約翰·凱里是一個藝術統一定義的懷疑者,他似乎并沒有向我們提供關于藝術的清晰界定,但我們可以從他的懷疑中讀出現當代藝術的自由向度。當然,什么都可以是藝術并不意味著藝術失去了自身的邊界和存在的意義。正如美國學者阿瑟·C·丹托所言,“‘一切都可以恰好是‘藝術終結之后藝術‘自由的標志”[4]。
關于藝術的討論,除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爭議之外,引人矚目的還有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爭。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爭一時難消,原因也在于二者各有其位置。與高雅藝術強調藝術本身的價值相比,通俗藝術更強調大眾的認同和歸屬。通俗藝術或稱為大眾藝術,要旨之一在于“大眾”。美國學者諾埃爾·卡洛爾在《大眾藝術哲學論綱》中指出,“大眾藝術僅僅是數值意義上的,并不是評價性的,肯定不是貶義的。大眾藝術是供大量人消費的藝術。這就是它使用大規模方式生產并且通過批量技術進行傳播的原因……(大眾藝術)本質上涉及批量規模的生產和傳播……(大眾或者批量)并不用做表示沒有形狀的散沙這樣的貶義”[5]。從我們的審美經驗來看,當今,我們的藝術觀念有在相當程度上倚重于我們對大眾藝術的消費經驗和體驗。大眾藝術擴展了我們關于藝術的認知,也讓我們對自身在當代社會所獲得的相當一部分藝術經驗找到了藝術理論、藝術史上的合法地位。
在當代,藝術與現代媒介相裹挾,已經不能完全從媒介科技中完全剝離藝術,無論高雅藝術還是大眾藝術、傳統藝術還是現代藝術,難免要借助現代媒介的傳播之便而抵達受眾,表達“關懷他者的情緒”[6]的傳播取向。同時,現代媒介已經不僅僅作為一種傳播載體而普遍地運用于藝術傳播。實際上,因為其使用之廣、介入之深以及它自身在表現方式上的獨特性,現代傳媒本身已經構成傳媒藝術。傳媒藝術是媒介技術與美學相融合的結果。傳媒藝術深受媒體技術發展水平、媒介的社會發展水平、媒介與藝術的融合程度的影響,表現出了不同于傳統藝術的科技性、現代性、大眾性,傳播廣泛,影響深入,是當代人審美經驗的重要來源。與傳統的藝術審美觀不同,傳媒藝術在審美上更具包容性,突出了藝術與娛樂的現代結合,使得傳媒藝術甚至可以表現為狂歡與靜思的激烈拒斥與意外融合。
節目主持藝術產生并發展于現代社會,與現代媒介的發展相伴隨,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傳媒藝術。因此,本文在提節目主持藝術時更強調藝術這一概念在內涵上的現代性、大眾性和媒介性,以此作為節目主持藝術研究的理論前提。
二、藝術內涵:內容的深刻性和手段的獨特性相融
在分析節目主持藝術概念之前,我們先就認識事物的方法做一個梳理。從方法上來說,當我們說“某事物是什么”,有時是在說“我們應該把它看作什么”,強調的是用于判斷的某種價值、標準或者所要達到的程度;有時是在說“我們可能把它看作什么”,強調的是觀察的視角;有時則是在說“我們通常把它看作什么”,強調的是較為普遍的共識和習慣法則。當然,往往我們在表述看法的時候并非像我們所列舉的這樣涇渭分明。但這種區別使我們可以在審視自己的觀念時擁有反思的路徑,可以稱量出我們在界定事物中所流露的倚重和偏向。在新版的《廣播電視辭典》中,節目主持藝術被界定為:“節目主持人作為節目與受眾的中介,以自己的學識與智慧為根基,通過有聲語言與伴隨語言駕馭節目進程,有效地實現傳播目的的活動規律和創造性的方式、方法。”[7]。就我們所引用的這個定義而言,它在回答“節目主持藝術是什么”的時候,實際上更接近于“節目主持藝術應該是什么”,提出了較高程度的專業標準。根據這一定義的闡釋,主持人不但要對形式負責,還需要在節目傳播內容、節目傳播關系、節目傳播影響等方面挑起重擔,起到主導作用。
如果轉變觀察節目主持藝術的視角,從傳媒藝術學理論出發,我們可以對節目主持藝術做一些新的理解。觀察節目主持藝術實踐可知,以量計,主持人盡管未必是節目中語量最多的人,但通常是節目中言語頻次最高的人。以質計,主持人不但代表個體說話,也同時代表了群體。主持人既是媒介化的人,也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人化的媒介。從手段來看,節目主持藝術是主持人在節目中如何運用有聲語言和非語言符號表情達意的方法。從形式來看,節目主持藝術的基本表現形式是建構主持人節目的敘事手法。從傳受互動的角度看,節目主持藝術是如何影響大眾的策略。從結果來看,節目主持藝術實踐旨在為受眾提供豐富的社會認知并最終實現對生活世界的記錄和思考。
上述層面在實踐中都以主持人創作節目為起點,在節目中都以主持人有聲語言表達為主要手段,但它們的終點并不相同。本文在研究節目主持藝術的范式選擇上強調主持人的獨特身份以及傳播特質,適當疏離語言藝術定位,將它作為一種更為立體、有機的傳播現象來看。我們認為,主持人以欄目為基本場域,以言語及互動為主要方式,經由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的途徑,實現了對社會生活的記錄、思考以及對社會大眾的影響。節目主持藝術的藝術特質在于其內容的深刻性和手段的獨特性相融一體。節目主持藝術應該是主持人所使用的“創造性”的方式方法,而所創造的節目應該是有意味的媒介形式,具備運用符號創造隱喻的可能并因此而具有激發受眾心理、激起文化震蕩的表現力、感染力。節目主持藝術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方式方法,它應該能有效敘事而建構節目文本,并能夠建構傳播關系而實現有效溝通,最終能實現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節目主持藝術是反映社會文化的手段,強調節目文本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傳播與現實的關系,創造了交往的圖景,讓人與人的交往成為觀看的對象,節目主持藝術因而成為創造性地繼承文化傳統并創造性地發展當代文化的某一路徑。
綜上,本文認為,節目主持藝術是廣播、電視、互聯網音視頻節目主持人創造性地實現傳播效果的傳媒藝術。它以主持人的有聲語言表達為基本形態,以節目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基本路徑,最終實現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和對社會文化的激蕩。
三、藝術審美:人以載道的文藝社會觀
節目主持藝術的屬性一般被表述為兼具新聞性和藝術性。從一般的經驗來看,新聞性牽涉到真和善;而藝術性往往指的是美。頗具功利訴求的新聞性與強調非功利審美訴求的藝術性如何在節目主持藝術中得到統一?
雖然美常常被認為與真、善是有區別的,可分的。但是,美與真善可分的觀點實際上并不穩固。蘇格拉底曾認為“美不能離開目的性,即不能離開事物在顯得有價值時它所處的關系,不能離開事物對實現人愿望它要達到的目的的適宜性”[8]。在我國先秦,孔子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當代美學家葉朗對此解釋道,“文和質的統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統一”[9]。美和善的討論發展出了倫理美學理論,又被通俗地稱為善美學,學者徐岱認為其核心是“審美正義”,討論的是“以藝術文化為中心的擁有道德價值的東西”[10],是融入了倫理責任的藝術價值。他認為“‘崇高正是分別通往倫理學和審美學的一座橋梁:崇高既是道德至善的標志,也是偉大的美學精神的象征”[10]。的確,無論理性對于人類社會的構成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作為個體的人而言,存在著側重于感覺的審美體驗和滿足自我需求的倫理訴求的一致性。因為個體是感性的,人類沉浸于情感之中。英國著名學者休謨說,道德更適合被感覺而不是被判斷。學者徐岱將此闡述為,往往以強制性面貌呈現的道德問題,需要有著體貼的形象的美學方式介入[10]。
節目主持藝術不可能為藝術而藝術。無論是新聞節目、社教節目還是娛樂節目,都指向同我們的社會生活體驗融為一體的意義世界,具有社會功能。節目主持藝術的實踐、評價、研究都難以拒絕倫理美學的導引。受一般倫理美學研究的感召,節目主持藝術的美學內涵可以概括為人以載道。人以載道觀引申自文以載道的傳統的文藝社會觀。文指稱文章;載引申為闡明;道則泛指思想。文以載道的文學觀偏重于文學的社會教化目的,是儒家傳播儒道的一種方法論[11]。節目主持藝術作為當代電子媒介創造的文化景觀具有鮮明的社會教化的使命。而在傳播中,主持人作為一個審美主體同時也作為一個審美對象,應該在媒介傳播中實現自己的道德責任。同時,主持人作為當代傳播社會倫理文化的媒介機器的一部分,在不可避免的功利訴求中,還應該平衡功利與美學的雙重要求,在當代文化中承擔起真與善的傳播責任,成為人、技術與藝術共生的當代傳媒藝術的典范,讓人們在技術發展過程中,看到人的控制力量,感受技術所被賦予的人文溫度,成為有文化影響軟實力的媒介精英。
四、結 語
藝術不僅僅指的是傳統藝術,還包括了傳媒藝術。藝術在當代應該是一個更具包容性、開放性的概念。現代電子媒介是節目主持藝術發生發展的土壤。節目主持人藝術應該在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藝術觀念下探索自身的審美內涵。而其中,主持人既是節目主持藝術的藝術創作主體,
實際上也是藝術表現形式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節目主持藝術的核心元素。因此,我們提節目主持藝術應該追求人以載道的美學精神,既是對主持人的藝術創作境界的要求,也是對節目主持藝術的傳播形式的美學概括。主持人既是節目中存在的個體,也是節目中建構的符號。這樣一個極具社會影響力的人以及這樣一個極具象征功能的符號,不能拋棄其應有的品位和格調,而應該承擔起應有的文化責任。作為傳播主體的主持人應該成為當代具有文化使命感的媒介精英,而作為主持人節目中符號的主持人亦應該成為可供挖掘豐富審美想象和文化想象的媒介符號。由此而言,節目主持藝術之美源于載道之功。
參考文獻:
[1]史安斌,錢晶晶.從“客觀新聞學”到“對話新聞學”——試論西方新聞理論演進的哲學與實踐基礎[J].國際新聞界,2011(12):67-71.
[2]胡志毅.“形象文化”與“鏡中自我”──論傳播藝術的審美形態[J].現代傳播,1997(5):26-30.
[3](英)約翰·凱里著.劉洪濤,謝江南譯.藝術有什么用[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16-30.
[4]李軍.交錯的共時:為了建構一種當代藝術的美學[Z].[法]馬克·吉梅內斯. 當代藝術之爭[M].王名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序言-9.
[5](美)諾埃爾·卡洛爾著.嚴忠志譯.大眾藝術哲學論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61.
[6]陳鳴.藝術傳播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
[7]趙玉明,王福順.廣播電視辭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8]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37.
[9]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7.
[10]徐岱.審美正義論——倫理美學基本問題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11]百度百科.文以載道[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文以載道/3534912?fr=Aladdin[EQ\BL],2017-10-18.
[責任編輯:艾涓]
作者簡介:周子云,曾用名周云,男,中華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教師,浙江傳媒學院播音主持傳播優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英國伯恩茅斯大學訪問學者,藝術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播音主持、口語傳播、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