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冰琳
摘要: 作為高能領域的建筑行業,如何改善其能源利用方式已成為當今社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綠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則成為現今乃至未來建筑行業節能減排的發展趨勢。本文通過運用相關圖表,對國內外綠色建筑管理模式進行全面總結,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適應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模式,為我國可持續建筑業的發展提供一定借鑒意義。
Abstract: As a 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field of high energy, how to improve its energy utilization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today's society.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day and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reen building management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use of related chart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adapts to the green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in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關鍵詞: 綠色建筑;管理模式;對比;政策體系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management mode;comparison;policy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7-0008-05
0 引言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究竟怎樣才可以和諧相處,這正是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建筑業的蓬勃生機,如何在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而又最大化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建筑行業?現今的答案就是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有何特征:第一,能源損耗降低,工作或生活環境質量提高;第二,維護成本下降;第三,對生態環境影響降低。本文通過對我國及國外如英美等國綠色建筑模式的全面總結,尋找異同,為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依據[1]。
1 國內外綠色建筑管理模式發展現狀
1.1 國內綠色建筑管理模式現狀
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建筑業的能源消耗極為巨大。據相關統計,過去十年我國的建筑總量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針對于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倡導下,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為了推動我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04年設立“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并出臺了一系列評選方法及細則;2006年,頒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5—2006,確定了基于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概念及評價標準;各級省市又根據實際情況相繼頒布了當地的特色綠色建筑標準[2]。截至2010年,全國皆覆蓋有綠色建筑評價組織。總的來說我國綠色建筑行業起步較晚,在技術發展、觀念發展、制度發展、政府調控等方面皆缺乏相關經驗。
1.2 國外綠色建筑管理模式現狀
20世紀中葉,一些西方學者便以環境及生態的角度深入討論對人造建筑物的認識,經過幾十年發展,發達國家逐步完善了綠色建筑的評估方法、設計方法等新方法。其中以英美為典型代表。
1.2.1 美國綠色建筑管理模式
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即認識到了綠色建筑的重要性,在2003年的經歷次貸危機及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后,促使美國政府大力發展綠色建筑行業,之后提出的“新能源政策”成為美國未來25年最重要政治舉措。
美國的綠色建筑管理模式主要有6種:第一,政府通過立法形式,對綠色建筑行業大力扶持。20世紀中葉,美國政府制定了多項建筑物最低能耗標準,在3年之內不斷更新并且進行有政府參與的第三方機構重新評估。20世紀末開始對城市大型建筑群的構建單位面積、低能耗產品采購比例等方面進行政策限定,例如美國最著名的紐約大廈在2008年進行的節能改造工程。第二,經濟補貼政策,凡是開發商新建綠色節能建筑,可以獲得稅收減免、擴張許可、建筑容積率許可等多項特權。第三,大力支持對綠色建筑節能材料的研究,在采取立法、經濟補貼政策的同時,美國政府亦對節能新材料的研發高度重視。如隸屬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伯克利、洛斯阿拉莫斯等大型國家實驗室,對美國的節能新材料、新能源開發貢獻巨大,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轉化為市場生產力。第四,“能源之星”評定標準的實施。由EPA(美國國家環保局)和DOE(美國能源部)共同推廣的“能源之星”計劃,獲得此標志的建筑物或產品皆達到指定的最低能源消耗。如一幢民居建筑物,評定組織從建筑物的隔熱性、玻璃門窗、通風管道氣密性、節能建筑材料比例等方面進行綜合鑒定,達到標準的建筑物將會被授予“能源之星”標志,政府會給予相應經濟補貼及各種優惠政策。第五,合理有效的大眾傳媒工作。美國政府對綠色建筑的宣傳可謂不留余力。DOE(美國能源部)在全國均設立有節能咨詢及培訓基地,并且對公眾免費開放。在美國頂級報紙或期刊上(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長期設有節能專欄。此外,媒體通過對權威心理專家采訪,大力宣傳綠色建筑對員工工作效率、滿意度等方面的提高效益。第六,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由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于1998年頒布,經過多年細節、方法的完善,逐漸成為世界上公認的評估系統(圖1)。LEED體系極為完備,亦有多個版本(如家庭評估(LEED—H)、已建建筑評估(LEED—EB)、室內建筑評估(LEED—CI))[3]。發展周期包括70余個子項,覆蓋之全面、細節之詳盡,堪稱綠色建筑業評估標準,圖1即為LEED的發展周期圖。為了適應多種類型的建筑形態,LEED逐漸更新換代為6種不同側重的綜合評估體系(圖2)。
1.2.2 英國綠色建筑管理模式
作為老牌的城鎮工業化國家,英國對綠色建筑行業的理解更加透徹。對建筑行業的節能工作貫穿于原材料的選取、施工、后續維護等各個方面,并進行立體動態的全方位控制。
英國的綠色建筑管理模式主要有5種:第一,住宅能源等級制度。20世紀末,英國全面實行能源等級制度,具體劃分為10級,最高級別能源消耗最低。而且自2006年起,各級政府、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機構展示各地區能源利用情況,提高公眾監督熱情,等級較高的地區或單個房產,其出租或出售時在價格方面會更有競爭力度。第二,稅收杠桿政策。英國的環境立法早在19世紀中葉便已出臺(即《都市改善法》),經多年發展,內容包含廣泛,并且成效十分顯著。而且,對高能耗企業設立燃料消耗稅,稅收用于開發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而且要求企業必須購買一定比例的節能材料,未達到要求的,另行收稅。自2003年起政府每年撥調8000萬英鎊鼓勵家庭購買節能產品。第三,規范建筑設計。英國建筑規范經歷近50年的修改完善,以近乎成型。表1即為英國建筑物的部分規定。在英國的新建筑開工之前,必須要經過建筑固化委員會的審核,綜合評估建筑物的冷、熱、風、聲、光等要素,以此來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第四,節能改造計劃。近30年來,英國絕大部分建筑物都進行過節能改造,不同類型、年代的建筑物皆有相關標準,政府提供一半以上的經濟補貼。第五,建筑環境評價體系(法)。英文簡稱BREEAM體系,與1992年由英國建筑研究院頒布,作用于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及減少生態破壞的綜合評估體系,其體系內容包含廣泛:建筑物的選材、選址、施工、維護、后期維護無不涵蓋,評價流程如圖3所示[4]。
2 國內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的不足
2.1 綠色建筑理念依然模糊
由于綠色建筑理念傳入我國時間較晚、總體建筑指標及質量參差不齊、立法制度不完善等諸多特殊國情,使得我國在綠色建筑行業方面的研究與試驗環節均舉步維艱。目前國內流行的“過程說”與“目標說”兩種觀點皆是從不同著眼點對綠色建筑概念進行剖析,而并沒有立體綜合的將其有機結合起來。
2.2 綠色建筑市場比較混亂
由于我國尚屬于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乃至公眾的節能環保意識處于緩慢上升階段,并且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往往一個單一問題就會牽涉到全局經濟戰略的總體部署。同時政府的強制力度很高,無節能技術支撐的中小型建筑企業必須要高價聘請國外的設計師來進行節能工作,這就無形地提高了建筑成本,“綠色=更貴”已在我國建筑行業成為了潛在的市場規則,但這卻違背了綠色建筑的初衷[5]。
2.3 綠色建筑產業化進程緩慢
進入21世紀,我國綠色建筑行業取得一定的發展,以清華超低能耗生態樓、上海低能耗示范樓為典型代表,其雙層真空玻璃、光導采光系統等節能技術均達到國際水平。并且在國家建設部的積極推動下建立了一系列綠色建筑節能體系,并頒布了《綠色建筑技術導則》[6],建立了節材、節水、節能等一系列規范,為節能體系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雖然在基礎及高端節能技術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僅僅局限于單個的試點工作,造價成本亦較高(圖4),并沒有將其技術實現產業化并轉化到市場之中,節能技術仍屬“國家自主研發”的尷尬境地。
2.4 經濟鼓勵政策不完善
對綠色建筑行業的經濟鼓勵政策目的性不強且缺失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建筑商對綠色建筑的投資興趣不高,由于綠色建筑節能技術尚未在我國實現產業市場化,因此綠色建筑成本相對較高,政府雖然大力推廣,但并無像英美國家那樣給予過多的經濟鼓勵或相應特權,雖然有一些如“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基金”等專項基金[7],但是限制條件太多,現金返現過少,導致建筑商對綠色建筑的熱情普遍較低。另外,雖然政府對住房制度進行改革,但配套的供熱系統及能耗收費制度改革并不徹底,用戶既不能調節室溫,又不能通過熱計量來繳納取款費,嚴重制約了節能建筑及產品的推廣。國家建設部于2006年做過一次節能網絡問卷調查(表2),結果顯示公眾對節能建筑、產品的認同率普遍偏低。
2.5 政府監管力度不夠
政府在對綠色建筑行業上的宏觀調控及微觀調節上監管力度均不充分,而且此類推廣不易于體現政府的短期政績。近幾年國家建筑部能源司對多個省市進行建筑節能檢查,結果發現部分省市并沒有設立相關的節能建筑單位,而且管理十分薄弱,在原材料選取、建筑設計圖紙審查、施工設計、竣工驗收等方面的監管力度均有所欠缺,國家投入的大量節能資金付諸流水,沒有取得很好的實質性進展。
3 對我國綠色建筑行業管理模式構建的幾點意見
綠色建筑管理是一項綜合全面的系統工程,這要通過多個部門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只有形成“綠色節能”的社會氛圍,才能更好地推動可持續發展。因此,筆者依據我國基本國情對綠色建筑管理提出幾點意見。
3.1 完善立法體系
近十幾年來,國家陸續頒布綠色建筑管理條文,具體見圖5[8]。
由圖5可以看出,我國對綠色建筑行業重視程度較高,但具體實施方面還是有所欠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對綠色建筑的建材、能耗杠桿、設計施工、后期維護費用上的規定標準比較籠統,建議繼續完善建筑節能的細節內容。國家通過一項法律法規往往要進行多個部門逐項審核通過,程序較為復雜,建議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區情況出臺相關的綠色管理條例,并與政績掛鉤,亦可采取“一票否決”制度,保證綠色管理機制長久運轉。另外,國家城鄉建設部頒布的《建筑工程方案設計招標管理條例》[9]雖然積極推廣綠色節能建筑,但筆者認為其缺乏強制性,建議增添強制性的相關條文。
3.2 大力發展綠色科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節能新技術的支持,綠色建筑的發展將會舉步維艱。筆者以為國家應繼續加大節能技術的經費投入,提高其所占的國家自然基金的比例,并且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國外節能先進技術實時觀察搜集,對適合我國的先進技術予以大力引進,搶占節能技術的制高點。此外,政府應聯合地方高校共同研發建筑節能設備、室內環境控制設備等節能設備,以便未來研構建綠色建筑體系。
3.3 實施有效的經濟鼓勵政策
筆者以為我國實施經濟鼓勵政策主要在3個方面:第一,財政補貼。政府應將財政收入一部分撥出,用于補貼企業研發節能技術、能源審計項目等節能項目,而且要簡化政府補貼程序,門檻要根據情況放低,這樣可以鼓勵建筑商的積極性,擴大市場需求,促進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第二,設立稅收杠桿。對建筑企業來說,使用節能技術實施建筑可以獲得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對一般大眾而言,進行家居能耗評定,設立最高能耗,實施獎懲制度。第三,設立綠色節能基金。政府作為宏觀調控者,必須要合理地使用財政手段來支持綠色建筑的發展,節能資金主要用于節能技術的研究推廣與管理監督方面[10]。
3.4 健全社會責任體系
健全的綠色建筑社會責任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須有與政府密切合作的綠色建筑咨詢機構。在我國傳統的建筑設計程序中,缺乏足夠的綠色節能設計理念,又無指定的咨詢機構,因此,綠色建筑咨詢機構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管理程序如圖6所示。第二,設置綠色建筑認證管理模式,其認證過程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三方機構全權代理認證評估,通過后頒布合格證書;其次就是由政府相關部門委托高校進行的三方評估,由主管部門審批通過,合格者頒發證書。而后將評定級別、各項詳細數據展示在相應網絡及驗收后的建筑物上,便于消費者更好選擇,促進政府正確引導市場發展。
3.5 建立綠色誠信平臺
國家建設部于2008年正式開通全國建筑市場誠信信息平臺,其中的許多措施有利于建筑市場的誠信運營,但仍需強化該信息平臺的諸多功能,如對不按照標準規定的建筑物、設計圖紙等不良行為予以網絡報告,同時對行為良好的企業進行表彰,對一些適用于特定建筑物的技術進行廣泛推廣。而且平臺上公開信息應與企業規模、人員、資料數據庫等相掛鉤,形成電子檔案,在無改名或破產等情況下應長期留底,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體系。
4 展望
本文對國內外綠色建筑行業管理現狀進行了簡要剖析,得出我國現階段綠色建筑行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國外先進技術及把我國基本國情,提出幾點關于該行業管理模式的建議,希望可以推動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東平,王雅鈺,李振全.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相應檢測技術研究[J].建筑節能,2015(3):113-115.
[2]張時聰,徐偉,姜益強,等.國際典型“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技術路線研究[J].暖通空調,2014(1):52-59.
[3]馬末妍.基于LEED標準的綠色建筑設計模式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
[4]楚峰.國內現行激勵政策對綠色建筑發展的積極意義及比較研究[J]綠色科技,2013(6):283-286.
[5]蔣超.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草堂校區書院建筑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6]王江.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和目標解析[J].江西建材,2016(6):50.
[7]陳實.對綠色建筑制約因素與應對策略研究[J].江蘇商論,2013(34):268-270.
[8]蘇軍榮,于政權,李紅燕.淺談商業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的應用[J].工業c,2015(1):155.
[9]王熹.綠色檔案館建筑典型案例及其借鑒[J].中國檔案,2012(5):55-56.
[10]李先林.淺析提升我國綠色建筑經濟效益的策略分析[J].科技資訊,2011(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