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茹 唐桂林
【摘 要】以“互聯網+”概念及應用出發,以高職院校目前在校生95后為著眼點,介紹95后學生與互聯網之間的相關關系,引出互聯網+如何在職業院校中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與能動性,并以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了學生、教師、教務管理人員如何利用“互聯網+”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9-003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09.015
0 前言
“互聯網+”一詞在我國的誕生——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 “互聯網+”的概念,人們從此開始注意到這個概念的存在。接著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提出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互動等。如此多政府工作傾向于互聯網+,清晰地展現出國家經濟改革即將部署的戰略舉措,高等院校在此時代背景下,也需跟緊時代的步伐,進一步的優化發展。如此時代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加快發展的腳步[1]。“互聯網+”已經被作為國家戰略行動計劃提出。
在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在意見中表明我國“互聯網+”行動的總體目標:到2018年為止,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深化,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之一為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互聯網支撐公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將主要依靠于互聯網,我們所期待的基本發展格局為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
1 “互聯網+”的概念及應用
什么是“互聯網+”?“互聯網+”是創新2.0局勢下互聯網發展的新氣象。“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結果的進一步發展,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實體經濟的發展,在改革、創新、發展方面有著廣闊的網絡發展[2]。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是并不是理所當然的將網絡與行業直接放到一起,而是利用高速發展的通信與互聯網技術,使網絡和行業在深層次上加深融合,營造出一種新的發展狀態。
近幾年來,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很多行業都有了新的發展。當今社會,大家所熟悉的在線租房買房、電子商務、在線找旅行團出游、在線自由行、在線影視、互聯網金融等行業都受到“互聯網+”的影響,與其結合之后表現出欣欣向榮的業態。
除了上述的傳統行業之外,“互聯網+教育”也在日漸改變我們的教育模式。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教育”?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就是學校+老師+教育。相較之下,任意學校+任意老師+專用網絡+收看課程的終端,這就是“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3]。
在教育方面,有很多開放課程是對中小學生、大學、職業教育學生、IT培訓生等多類不同的人群開放,并且有學籍注冊、入學等功能。而現在,不需要出門上課就可以在家參與網絡學習,而且同樣可以參加國家所組織的統一性考試,從而獲得對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未來的所有教學活動都可以圍繞互聯網而展開,師生的教與學都在互聯網上進行,也可以有各種互動的開展[4]。
在2015年6月14日舉行的中國互聯網+創新大會河北峰會上,針對“互聯網+教育”這個話題,業界的專家學者們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互聯網+教育”會在傳統教育基礎上有更多新的發展。
第一代教育以書本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輔導和案例方式出現,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核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國教育正在邁向4.0時代[5]。
2 當代高職學生的特點及使用網絡的特點
目前高職學生在讀,基本都是“95后”一代并且各校即將迎來“00后”的學生。“95 后”以及“00后”的學生是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而誕生的。自Windows95操作系統發布之后,操作系統中提供的網絡功能以及之前發展的計算機硬件相結合,互聯網便如火如荼的在全球發展起來。與此同時,通訊網絡技術也逐漸成熟,在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中也普及開來。“95 后”學生在“6+1”家庭結構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由于年齡跨度大,共同語言少,導致他們喜歡找同齡人來聊天,而找到同齡人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通過網絡。喜歡使用QQ,喜歡用“火星文”,喜歡“抖音”,喜歡玩各種網絡游戲……手機已經成為他們的隨身必備品,他們是“家庭中最懂電子產品的人,家里的親人們微信的安裝以及第一次發微信都是他們教的”。網絡的過度使用使 “95 后”以及“00后”對網絡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心理[6]。
而除了聊天玩樂之外,網絡的飛速發展使他們在學習上也不再僅限于傳統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遇到老師當堂提問、留作業,而他們不會的情況下,他們會傾向于使用手機登錄各種搜索引擎,比如百度 、360搜索、搜狗搜索或是上相關專業網站 、 論壇等來獲取答案和相關資料。特別是當課上老師布置一篇讀書筆記或是小論文作業的時候,越來越多的 “95 后 ” 學生都直接在網上搜索出相似的內容,通過Ctrl+C再Ctrl+V整理出一份作業[7]。
基于上述“95后”對于網絡的依賴性,我們可以利用他們最熟悉的互聯網將教育普及推廣滲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及學習中去。
3 互聯網+高職教育
2016年11月18日在烏鎮召開的世界第三屆互聯網大會剛剛落下帷幕,會中提出互聯網時代青年的機遇與責任,指出青年有十分重要的社會角色,從出生開始就有網絡的存在,伴隨網絡的發展而成長。互聯網發展的各種創新,都需要最具有開拓與創新精神的青年們。
而在互聯網這一新的家園中,“互聯網+教育”是培養當代青年的中堅力量。在互聯網+教育中,本文著重考慮“互聯網+高職教育”。
對于高職類院校,培養學生在畢業之后增加就業技能的熟練度,可以更好的服務于就業單位,增加學生就業率。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中國通信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旗下的學院,主要人才目標是為企業培養高技術應用人才,通過校企合作,與各家通信、計算機企業簽訂協議,為企業提供實習生與工作人員。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必須牢牢與社會、企業、行業要求相一致,加強合作,創造自己的院校、專業特色[8]。當前“互聯網+教育”發展形式下,我校也必須提高教學質量,加快發展。
在“互聯網+”如火如荼發展的今日,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與傳統的教育人才培養理念相結合,打造出適合我校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對于我校的學生來說,我們很多基礎或專業課程可以錄制上傳到學校的Ftp上,供學生下載到移動終端或者電腦上進行反復觀看,將不理解或者記憶不住的知識點進行反復推敲反復操作嘗試的自主學習。比如在計算機基礎及AUTOCAD的課程教學中,本校率先采取先錄制好視頻,上傳到學校Ftp服務器上的方式。學生在上課之前可以下載觀看先預習,在課堂中再觀看鞏固一遍,將不理解的知識點在課堂的教師指導下解惑,課下再對相關知識點復習加深印象。對于操作性強容易遺忘的知識點,也可以通過對照視頻操作來完成,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觀能動性。在多媒體技術、Photoshop、綜合布線等課程的教學中同樣錄制好微課或者慕課視頻供學生操作下載。
除了傳統的校園內教育之外,互聯網上的各種教學資源也是百花齊放。例如51自學網、大學生自學網、網易云課堂、學堂在線、百度傳課等等教師在線錄制課程的網站;還有例如愛課程、省教育廳網站等,將國家精品課程公開在網上供網上學習;甚至一些傳統的視頻網站比如優酷土豆里,都有各類課程的學習視頻。
通過這些網上的教學資源,除了學生可以學習吸收到更多的知識點,接觸到更多優秀的老師、教學資源之外,對于很多剛入職的青年教師,由于缺乏教學經驗,除了可以在校園內觀摩老教師上課、和老教師討論之外,也可以在互聯網上吸取經驗,吸收百家之所長,快速成長;而有經驗的教師也可以通過在互聯網上的學習,補充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更好的為教學服務。教師除了可以從互聯網上觀看下載微課慕課精品課程視頻之外,還可以聽到很多國內外名校的講座,了解國內外最新研究發展動向,為自身科研提供動力。
除了學生和教師以外,學校的教務管理人員同樣可以利用互聯網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工作,通過互聯網發放電子校務通知,組織管理考試事宜,查看教師、學生考勤等等。
4 總結
本文介紹了“互聯網+”的概念,研究了目前高職類院校在校生“95后”的心理特征以及與互聯網的緊密聯系,以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高職院校學生、教師以及教務管理人員三個角度出發研究互聯網+高職教育的可行性,為提高新形式下高職教育的教學管理水平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1]曲大為,趙福政.“互聯網+”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芻議[J]. 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3):12-15.
[2]馬化騰.“互聯網+”激活更多信息能源.光明網[EB/OL].http://www.netofthings.cn/GuoNei/2015-07/5705.html,2015-07-01.
[3]王強.“互聯網+教育”:冰火兩重天[N].中國教育報,2015-05-04(05).
[4]王竹立.“互聯網+教育”意味著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1.
[5]趙耀光.互聯網+教育推動中國教育邁向4.0時代.河北新聞網[EB/OL].http://hebei.hebnews.cn/2015-06/15/content_4843515.htm,2015-06-15.
[6]熊燃,李佳圣.“95后”高職學生心態分析兼論高職院校如何適應“95后”[J].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14(4):52-53.
[7]周青鳥.“95后”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其對專職任課教師工作的啟示[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8):119-120.
[8]韓瑜.郵電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促進策略探索——以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旬刊, 2009(2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