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宏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提出與改革,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愈加受到重視,得到普遍應用,而中職政治與網絡技術相結合也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重點,如何在中職政治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技術,如何將政治課題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實現政治教學的實效性,均亟需教育工作者加以探討解決。
關鍵詞:中職政治;網絡技術;教學對策
中職教育相較于普通高中教育而言,更具有職業性。中職教育要求學生所受知識與相關經驗的習得都要與社會現狀、現實職業相適應,要符合客觀要求,對社會職業更有針對性,這就促使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有正知正見以及良好的政治修養,因此政治教育在中職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面對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網絡技術教學成為新常態,教育工作者們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不斷開拓創新,將網絡技術與中職政治相結合,以期培養能夠適應國家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本文首先探討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并概述中職政治教學的現狀以及對現存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對中職政治在網絡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提出合理解決對策。
一、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首先,加快信息的傳遞速度。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們擺脫了過去只能通過信件、報紙、雜志等紙質媒介獲取信息的方式,而今網絡走進生活,在世界各地得以普及,使得信息的傳遞速度打破了傳統方式的局限性。因而將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有利于學生快速的了解社會發展的變化、國家政策綱要的提出以及時事動態等,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更便于政治教學的有效實行。其次,信息查詢的便利性。網絡技術通過對現有資源進行信息整合,方便了教師學生對信息進行查詢,節省了自行搜集整合的時間,網絡技術整合后的信息更具規范化和條理性,對于政治教學的教學規劃更具便利性[1]。最后,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學生在課前對課程內容做相關了解時,可通過網絡查詢獲得有效信息,同時針對信息內容與教師進行討論互動,從而加深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
二、中職政治教學的現狀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理念。經過教育界的多年探索研究發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達到教學目的。但是,經過多方調查發現,現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對知識的講授只以傳達為目的,而學生能否真正獲取知識,教師則毫不在意,這是教學原則上的失誤。其次,政治素養的差異化。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綜合能力普遍偏低。政治素養也隨之偏低[2]。最后,教學模式的單一化。我國現存的教學方式主要側重于應試教學,對教學活動的開展都以考試為目的,而忽視了對于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致使政治教學的方向出現了偏差。
三、中職政治在網絡條件下的教學對策
(一)網絡技術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教師在課程前可以布置預習作業,根據即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在網絡平臺進行相關信息的搜集與查閱,使學生對教材中政治內容的提出有一個相關背景的了解,從而促使教師在進行政治原理的講解時,便于學生加深理解,將政治概念、政治信仰融入于心。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政治內容按照課本方式進行合理編排,建立主線與分點的政治構架系統,加強學生對政治的系統性學習[3]。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聊天工具,為學生建立線上學習平臺,方便教師對學生在學習中的疑問進行隨時解答,增進師生感情。
(二)創新課件內容增加趣味性。
中職學校的學生受年齡、性格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更加熱衷于潮流、時尚等新鮮事物,而對于政治學科則普遍存有枯燥無聊的印象,難以產生興趣。此時,中職學校政治教師就需要將課件內容與網絡技術進行合理對接,創新課件內容,結合課本將網絡上的相關視頻及時事插入到教學課件之中,使學生在學習政治原理的同時,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時事內容進行關注并思考,既增加了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趣味性,也激發了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自主性,提高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三)實現多元化多角度教學。
教師在進行網絡技術與政治教學相結合時,一定要學會打破常規,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結合網絡技術平臺的優勢,對信息進行合理篩選整合,將現實內容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使政治教學更具開放性、實效性。同時教師結合中職學生性格特點和文化水平,通過多元化、多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規劃,使學生快樂學習,快速理解,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四、結束語
將網絡技術應用于中職政治教學這一形態已初具規模,但仍需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研究,對其進行不斷完善。中職政治教學的開展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確有重要意義,而將網絡技術應用其中,則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教師需要在該條件下不斷創新,進而為社會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成海.淺談網絡技術條件下的中職政治教學[J].新校園旬刊,2017(6):87.
[2]加娜爾·葉爾江.基于網絡技術條件下的中職政治教學創新分析[J].求知導刊,2016(15):18.
[3]張延文.網絡技術條件背景下的中職政治教學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