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妤
延遲退休,會使就業更加困難,讓勞動者多交養老金,借以彌補虧空不適宜,此舉未充分發揚民主,不符合多數民意。
延遲退休,近期議論得沸沸揚揚,我之所見,中國如實行延遲退休,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一、延遲退休,必將使我國勞動力供求矛盾進一步激化,就業更加困難。
我國現階段,勞動力供求矛盾,總體表現為勞動力供給大于勞動力需求。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勞動力的供給在絕對增加,而另一方面:勞動力的需求在相對減少,這就必然決定了勞動就業的困難性。
勞動力供給量的絕對增長,主要由下列三個因素決定:
其一:大學畢業生,中職畢業生,要求就業的人數逐年絕對增加。
大學自擴招以來,畢業生逐年劇增。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為660萬,“十二五”期間,年平均規模達到700萬,2016年高校畢業生達765萬,再加上中職畢業生,僅兩項就新增就業人數達1200萬,2017年高校畢業生達795萬,創歷史最高。2018年預計:僅高校畢業生就有820萬,如果再加上中職畢業生及以往16年積累的未就業學生數量,將達到1500萬。(李克強總理016年在人社部,就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其二:農民工進城,要求就業人數在絕對增加。
中國城鎮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前幾年經濟下行,雖有部分農民工返鄉務勞,但從2016年起農民工進城又創新高,資料表明,“截止2016年底,農民工總量達28171萬人,2017年中國農民工人數增長了1.5%,即是說2017年新增農民工人數就達422萬人。(國家統計局,2017年5月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這表明農民工前幾年返鄉,只是暫時退潮,近期又開始漲潮。
其三: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去產能“后,需重新就業的下崗職工,數量在絕對增加。
產業結構優化, “去產能”成為必然。據不完全統計, “近年僅鋼鐵、煤炭過剩產業,下崗需重新安排的就業人員就達180萬。(2017年9月26日《央廣網》)目前國家分流安置了一部分,但仍有大部分需重新安排就業。
通過試算,那么2018年,我國勞動力的總供給量是多少呢?大學畢業生,中職畢業生為1500萬人, “去產能”需重新安排就業人數為180萬人,2018年新增農民工為422萬人,三項相加共計為3000多萬人,這就是2018年的勞動力總供給量。
那么2018年,我國勞動力的總需求又是一個什么狀況呢?總的說來,是一個相對減少的趨勢,它由下列兩個因素決定。
其一:如不延遲退休,按常規每年有600萬人離退休,換言之,就是騰崗每年可提供600萬個就業崗位。
其二:按通常計算方法,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新增100萬個就業崗位,我們超前點計算,今年可增加900萬個就業崗位。
目前,經過調整,我國經濟運行,已從下行恢復到平穩發展。2016年GDP為6.7%,2017年又提高到6.9%。現在我們樂觀的預測,如果今后幾年,GDP都可以平穩地增長到8~9%,那么也就是說,每年就可新增就業崗位800~900萬個。“當然比較2002~2011年這十年,年平均增長達10.7%。”(2017年6月18日《中國經濟網》)今年新增的這900萬個就業崗位。也是相對減少了。即使按9%計算,2018年,我國勞動力總需求量也就是1500萬個( 600+900),總供給與總需求二者相抵,不能就業的缺口仍有1500萬個,( 3000-1500),但如果延遲退休,這600萬個就業崗位還要扣除,那么就業缺口還要上升到2100萬個( 1500+600)。常言道:長江后浪推前浪,一個蘿卜一個坑,如果前邊那600萬個崗,該下但不下,那么后邊新增的600萬個崗,該上也就上不了。所以延遲退休,無疑只會加劇供求矛盾,造成就業更加困難。
二、延遲退休,并非養老金嚴重虧空
養老金嚴重虧空,被說成是延遲退休的理由,這一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筆者近期認真查詢了一番,從比較權威的發言看,目前中國的養老金并未虧空,運行正常。去年5月24日,中國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中心負責人,在人社部網站回應: “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總體平穩,2016年總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19.5%,總支出3.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4%,當期結余3200億元,累計結余3.86億元,從總體看仍保持收入大于支出,確保了全國職工養老保險,按時足額發放”。(2017年6月27日《中國經濟周刊》)這就足以說明:我國養老金目前沒有虧空,更何況我國近年經濟是處于下行階段,但GDP仍然穩健增長,2016年為744127.2億元,同比增長6.7%,2017年為827122億元,同比增長6.9%。這就有力地支撐著社會養老基金的運行。
今年1月23日,喜訊又傳,在習主席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作了以下若干規定, “①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②擬為失業人員代繳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⑧部分國資將繼續充實社保基金,按國有股權的10%比例統一劃轉。”這些有力的措施,必將保障我國養老基金一定能夠長期的穩定的健康運行。
在今后若干年,假定我們從一個壞的角度想,如果養老基金真的出現虧損,國家財政將實行兜底;二是只要從GDP中的比重太低, “目前我國養老金在GDP的比重只占6.62%。”(2018年1月23日《央視新聞中新網》)而歐美發達國家養老金在GDP中,一般都占到了30%-40%。按照國際慣例,我們提升的空間就很大。所以在今后某一時期,完全可以根據養老金的實際運行情況,適時地提高養老金比例,就能保證我國養老金正常健康運行。據此,在養老金嚴重虧空這樣一個假定前提下,提出用延遲退休,讓勞動者多交養老金借以彌補虧空的辦法,應該說不適宜的。
三、提出延遲退休,未充分發揚民主不符合民意。
延遲退休,是一個事關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大事,是一個事關全社會的大事,信息一出,社會一片嘩然。有關部門也隨機作了調查,結果表明, “受訪者有68.6%的人群反對,外資企業有78.8%的人士反對”。(2015年12月3日((人民網)))
一項重大舉措,應該充分發揚民主,因為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政治基礎。只有充分發揚民主基礎上的舉措,包括將要實施的法制,才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最終也是民主的體現和保證。
目前西方法發達國家,人均壽命已達80歲,中國近鄰的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國家,人均壽命已達83.7歲,但中國人均壽命才73歲,差距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完全照搬西方國家延遲退休的做法,肯定有所片面。因為國情不同,我們比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要短,比西方發達國家人均年收入水平要低,只比一個退休年齡有些不妥。中國目前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比西方發達國家差,已經一輩子辛辛苦苦工作,還要求男要工作到65歲,女要工作到60歲,那么其退休后,自由自在的幸福時光還有幾何?
在一個人口基數世界第一的國家,在一個生產力水平發展還不是很高的國家,一定時期,暫時采取高就業,稍低福利水平的政策,并非完全不可取。因為它解決了大的面上的問題,對社會穩定健康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延遲退休,弊大于利,不宜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