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梅
摘要:本文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定義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及相關文獻研究,提出了當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對這些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探究。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問題;高職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我國教育體系結構中關鍵發展環節。隨著近年來我國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投入越來越大,高等職業院校的建設規模也不斷擴大,高職學生正成為備受矚目的一個群體。高等職業教育以職業教育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對學生的教育往往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與提高,對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結果,當前我國高職學生在職業規劃、社交能力、抗壓能力等方面與普通大學生相較,存在一定差距,這與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本文針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夠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參考。
1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可以用正確的心態來對人對事,對自我以及世界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具有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與心理調節能力。心理健康問題對一個人的學習、生活以及社交活動等具有較大的影響。根據高職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特點等,筆者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如下定義,即擁有樂觀的心態及穩定的情緒,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對自我有著準確的定位;具備完善、獨立的人格特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及較強的意志力,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高職學生正處于人一生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成長的影響至關重要。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有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為情感、意志、興趣等方面內容。這些因素一方面對學生的校園生活和實踐活動構成影響,另一方面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專業素質的綜合表現。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用人單位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可以預見的是,人才心理健康水平將會在未來成為用人單位選聘人才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指標。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只有從人際關系、團隊合作、心理調節、抗挫折教育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以應對未來的職場挑戰。
2在高職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總體而言,高職學生的心理狀態還是積極向上,樂觀開放的,但高職學生群體身心發育正處于一個特殊的關鍵時期,又承載著社會、家庭以及自身的諸多期許,在面對求學、求職等諸多方面的壓力、問題時,難免會產生較大的心理波動,如得不到及時疏解,勢必會引發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調查分析研究,發現當前調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自卑心理。高職院校的生源構成復雜,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才不得已選擇了就讀高職院校。在心理上他們沒有求學的優越感,再加上社會主流價值觀對高職求學的認同度較低,自我否定加外界否定,導致一些學生在高職求學過程中一直存在一種自卑心理;還有一些學生基礎較差,就讀高職多出于聽從家人安排,在求學態度上只是想混個高職文憑,加上高職院校在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社會聲譽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相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這些學生對未來的發展抱有一種悲觀的情緒,自卑心理也因此產生,逃避現實成為他們的一種常見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重玩樂輕學習,習慣通過逃課、上網和無節制的消費等方式來逃避現實。
二是性格脆弱。高職學生的生源質量相較普通高校來說比較差,這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上,學生的適應能力與自主能力差也是重要方面。有一些學生在進入高職學習后,因為離開了原來熟悉的環境以及父母家人的呵護,表現得茫然無措。他們不能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不能合理的處理同學之間與師生之間的關系;一遇大事驚慌失措、進退失矩;適應能力與抗壓能力較弱,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容易心灰意冷,甚至自暴自棄,每年都存在因學業壓力、人際關系矛盾或戀愛受挫等問題而休學、退學的學生。
三是自私狹隘。有一部分高職學生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的感受,嚴于律人,寬于待己,在與人交流中表現出固執、冷漠、自負和盲目自尊等,排他性較強。這些學生經常與其他同學慪氣拌嘴,當受到他人的誤解、愚弄和侮辱時,容易失去理智,甚至滋生報復心理。另外還有些學生反叛心理較強,喜歡挑戰制度和規則,反感家長和老師的教導,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以表現自身的成熟和獨特個性。
3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些是與學生個體性格有關,但更多的是來自家庭、社會以及學校的影響,尤其是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
3.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最主要的場所,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來說關系重大。如果家庭教育存在缺失,那么很有可能會在子女的成長中留下負面心理影響。
每個家庭里的孩子都有著家庭教育的烙印,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性情的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發育影響不同。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視不夠,關心不足,孩子基本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導致孩子要不自閉、要不自私,與人相處、交流存在問題;也有一些父母過于溺愛孩子,有關孩子的一切事情親力親為,為其安排打點好一切,這樣的孩子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離開父母后,往往難以自主的安排好學習、生活,面對挫折、打擊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情緒失落甚至崩潰;還有一些父母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平時對孩子的關心不夠,孩子一有事情則非打即罵,造成孩子的心理長期處于不平衡的狀態,很容易滋生對抗、叛逆的不健康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則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我們常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雖然不準確,但也充分說明,父母的教育行為、態度、心理等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諸多研究已經表明,家庭因素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源頭之一。
3.2學校因素
高等職業院校是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主的教育機構,這正因此,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尤其是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相應的投入與教育設置。學校是學生集中學習的地方,學校教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所難以比擬的優勢,由于在學校教育中沒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很多學生帶著心理健康問題步入職場,也使得很多學生的職業生涯步履艱難。一些高職院校一味強調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綜合能力如團隊協作、抗壓能力、心理素質、溝通能力等的培養不夠重視,甚至一些教育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一些高職院校也沒有設置專業的心理健康課程,有些即使設置了心理健康課程,在實際的教學中也沒有落到實處,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當一些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學校也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可以幫助學生來進行改善。
3.3社會因素
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的深度融合,各種價值觀念、思潮不斷涌入,再加上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現代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尤其是對于高職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社會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觀念往往會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觀念的泛濫,很多在校的學生受其影響,追求享樂、攀比虛榮、盲目消費,而當現實無法滿足這些不切實際的需求時,巨大的落差往往會給很多高職學生帶來巨大沖擊,甚至造成心理障礙。
4結束語
目前,我國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已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了諸多的舉措。但筆者認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實效,重點是要對當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并對其成因進行深入探究,只有如此,才能制定出具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參考文獻:
[1]邱開金.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心理科學,2007(02):444-446.
[2]張建安.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成因與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6(05):17-19.
[3]張建安.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與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05(05):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