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靈
摘要: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學生的發展成為課堂教學的根本,課堂呼喚充滿靈動、富含生命力的智慧火花。因此,課堂的“預設”與“生成”成為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最為關注點之一。一方面是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即“預設”;另一方面是實際教學過程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即“生成”。如何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成了教師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其實,這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教師必須要做到以“預設”促進“生成”,使其達成平衡,才能更好地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預設;生成
一、做好預設,同時為生成留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教師要上好課必須要提前做好預設,為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準備。課堂少不了教師的課前預設,這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新課標下課堂教學的預設必須要更充分,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靈活地捕捉、調控“生成”。新課標指引下的預設應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的預設,同時更應是一種富有彈性的預設。即教師在進行預設時,不僅要考慮教材、教法,更要從學生出發,在關注內容組織與過程安排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關注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并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如在學習分數的認識時,理解平均分產生分數是這節課的重點。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讓學生采用動手操作的方式,將課前準備好的圖形通過對折等方式進行平分。之后教師又給學生出示一些不同的分類,讓學生對同對比與操作,自然的理解了平均分產生分數,也為理解分數的意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探索、自主經歷學習過程,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數學知識,即實現課堂的生成。如老師可以將一些概念、規律納入待解決的問題情境中,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引導他們展開創造和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有針對性地進行關鍵突破,從而促使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過分強調預設,這樣就會使課堂變得呆板,也會限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應在預設時,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二、積極生成,為預設添彩
課堂上,學生可能會突然冒出“奇怪”的想法,這是他們智慧火花并發的前奏。面對課堂上學生“奇怪”的問題和“獨特”的解答,教師要善于發現,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預設,隨機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靜態的預設方案變成動態的、富有靈活性的實施方案。正確地處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不僅不會偏離教學目標,反而能為之前的預設增添光彩。
如在認識元、角、分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課前預設:一、能夠認識、分清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二、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三、掌握簡單的換算;四、利用買賣游戲鞏固元、角、分的換算。然而,在實際課堂上,教師在第一個環節教學時,就發現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如果繼續按照原來的預設進行教學,學生恐怕學完后仍容易忘記,掌握不好。因此,教師及時調節教學環節,跳過第二和第三個環節,直接進入游戲環節,讓學生在游戲中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簡單的換算。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實際積極、合理的生成,大膽調整課前預設,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促使大家學習興趣高漲,搞活了課堂教學氛圍,如此一來,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抓住錯誤,升華為生成
傳統教學中,教師就怕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和那樣錯誤,于是盡可能地讓學生原理錯誤。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教師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將自己的“錯誤”呈現出來,這樣教師就能夠利用好這一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清晰的掌握知識。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錯誤,針對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行理性反思、辨別,找到錯誤的原因,對癥下藥,真正杜絕錯誤的復發。如在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有一位同學將43-8的結果寫為45,而且還滿臉的自信。我問他是怎樣算的,學生回答說:“因為個位3-8不夠減,所以用8-3=5,再與十位上的6合起來就是65。”教師問大家:“如果個位不夠減的話,能怎么辦呢?”學生最后總結出幾種辦法:一、先算40-8=32,再算32+3=35;二、算13-8=5,5+30=35;三、先算10-8=2,再算2+33=35。問題就在這樣的動態中不斷生成,在這樣的動態中不斷達成,從而賦予課堂更多的開放性、動態性、創造性、挑戰性、發展性和生成性,在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中,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樣不僅會使課堂更加活躍,也會使學生的問題成為問路的石子,激發大家不斷思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中,我們應該注重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精心預設,動態生成,才能構建起和諧的小學數學課堂。
毋庸置疑,預設和生成是課堂教學的辯證統一體,教師既不能沉迷與課前預設,致使課堂陷入狹窄的小胡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忽略課前預設的意義,使課堂散亂偏離教學目標。教學實踐指出,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又要提前對教學內容做好研究,根據學生學情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效率。所以,教師要找尋好預設與生成的平衡點,順應當前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大趨勢,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找到探尋知識的路子,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孫莉.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7.
[2]董會計.意外中誕生的行動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平衡[J].陜西教育(教學版),2007(z2):50-50.
[3]王東平.小學數學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調控[J]小學教學研究,2011(23):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