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華
摘 要:在實施高中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將從加強教師自身修養、創設有效課堂、營造課堂氣氛、開發課程資源和改革評價方式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學;質量
一、加強自身修養,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要提高化學教學質量,首先要從教師自身做起。作為化學教師,應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有深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還要有獨到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理念;對化學相關的學科知識要有所了解,如:化學與工業、農業、生產、軍事、醫藥、生物、環境、生活等方面有所了解,還要了解與其它學科的聯系與滲透,例如:化學與物理、數學、生物之間的交叉點。除此以外,還要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經濟建設等有所了解。這樣,就能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自然做到學科間的滲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同時,把化學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的鄉情教育,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樹立為建設家鄉、報效祖國而學習的堅強意志,有了這種意志,就能刻苦學習,高質量的完成學習任務。
二、創設有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
老師要改變過去的教學習慣,學會將“裸露”的知識包裝起來。換言之就是引入和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生活化學場景、化學問題,讓學生帶著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學習化學,刺激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擴展學生的認知視野和思維空間。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就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課堂中創設恰當有效的情景十分重要。它能激發學習的動機,促進知識的遷移,增強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有效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任務,從而展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還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能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善于發問,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如果教師不善于發問,或問得不得法,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就會相對差一些。所以只有對提問進行藝術設計,巧妙使用,恰到好處,才能產生積極作用,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創設有效的探究實驗
化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化學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離不開實驗事實的探討和論證。化學實驗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課堂教學中,在認真做好課本要求的實驗的前提下,讓學生做一些探究性的實驗,可以通過實驗引入概念,得出規律,檢驗假設,發展思維,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和能力。
三、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給知識注入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給生命融入知識,生命因此厚重。新課程課堂首先要致力于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支持性的學習氛圍。教育家羅杰斯指出:“教師的態度可以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一是發揚教學民主,優化教學組織。課堂上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鼓勵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傾述,教師表現出熱情、信任,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指導、有效激勵,形成師生“互動流”。二是教師要提高業務素質,優化教學藝術。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強師生情感溝通。實踐證明:環境越和諧,親和力越強,教學越有效,課堂教學質量就越高。
四、貼近學生的生活,開發化學課程資源。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給教師的空間很大,要求我們不僅能使用教材還要能駕馭教材、補充教材,開發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周圍事物中學習,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我們的教學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上,還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貼近學生的個體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化學課堂質量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五、改革化學評價方式的單一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參與評價
目前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進步。
(二)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中心的轉移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命體的相互觸動、相互影響、相互強化,生命活動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饋。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課堂氛圍等外在因素,因此,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這樣,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以“評判者”的角色出現,對學生的往往是以“對”、“好”、比較好“、“非常好“、“不對“、“不好”等簡單的方式做以評價,這樣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發學生,而且還會抑制學生的思維。而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下的評價方式,將由單一走向多元,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注重過程性評價,也重視結果性評價。
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解放人,重視個體獨特的體驗,個性發展的需求。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的一種互動過程,它是開放的、動態的,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的。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型社會實用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牟平育英藝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