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教育境界是教師在教育職業過程中體現的精神狀態或層次。教師的功利境界、倫理境界和信仰境界是教師教育的三種境界。樹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之境;注重知識的積累和人文素養的提升,達到身心和諧之境;提升道德素養,增強職業幸福感是教師教育境界提升的途徑。
關鍵詞:教師職業;教育境界;提升
一、教師教育的境界層次
(一)教師教育的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教師把教學作為單純的生存之道而消極教學,忽視對教學技能的創新和發展,將物質利益的追求作為評判一切工作價值大小的標準。該境界中的教師把對學生的教育過程等同為知識的傳授,完全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也忽視了對學習策略及能力的培養,即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的學生缺乏自主意識、批判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
(二)教師教育的倫理境界
倫理境界的教師把教育作為事業,依據教學良心行事,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斷追求教學技巧的嫻熟和革新,謹守教師職業道德的規則并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努力追求好的教學效果,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引導學生學得愉快且有意義。此境界的教師重視教師倫理素養和教師職業道德的修養,引導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在學生學會動手動腦思考知識的實踐中指引學生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真知灼見。
(三)教師教育的信仰境界
信仰境界的教師把崇高的教育思想、理念或真理作為始終不渝的追求,并對秉持的教育真理和觀點產生極大的信仰和感情。一個教師,如果缺乏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育信仰,就找不到方向或盲從。信仰境界的教師不會被教師職稱的虛名所累,不被外界待遇高低所吸引,也不會因暫時的困難或挫折而消沉,能夠用平和之心看待學生的成長,靈活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根據學生特征因材施教,重視對學生長遠人格和素質的提升。該境界的教師用積極正能量指引學生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健康發展,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
二、教師教育境界提升的路徑
(一)樹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之境
自由、民主、平等是成功教學的保證,教師要認識到教學中師生間主客體關系的相對性,發揮教學專業自主權,依據教師專業素養與要求達成教學設計、學生評價、課程資源開發的目標。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發揮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彰顯教學“專業倫理規范”的特征,提高自我期望的定位,在增加對社會責任感和教育事業感情投入的發展中,樹立正確人生境界的價值取向,實現師生的和諧之境。
師生關系的好壞是教育教學活動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增強專業技能的學習,更新育人理念,增進師生間的情感,處理好師生間平等、合作的問題,體現民主、平等、自由的現代教育理念。知識的性質影響到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知識的性質和教學過程,
(二)注重知識的積累和人文素養的提升,達到身心和諧之境
教師的知識積累和人文素養是踐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礎,是教師運用新方法新技術將教學理論轉變為教學實踐的過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落差造成應試教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教學,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樹立創新意識和革新精神才能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教育境界。
教學是學生、教師、環境多因素的和諧統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用銳意進取的科學態度、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加強綜合素質,創造性地應用教學規律和智慧來實現對學生的引導,通過對教育方法的思考,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處理班級紀律、課堂懲罰和知識灌輸的關系,最大程度地實現預期教育目標。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的學習態度是學生“會學習”的標志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結構與特點,不斷突破陳舊的教學觀念與教學壓力,把外界環境的壓力轉變為升華自己思想和智慧的動力,活化教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達到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目的,實現教學的價值和意義,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教師唯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懈探索和實踐,使其儲備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教育智慧,使能力升華為藝術,方可達到“積善成德,神明自得”的教育境界,體會教學精神上的成功享受及身心的愉悅在創造性的教育藝術勞動中實現人生價值。
(三)提升道德素養,增強職業幸福感
職業幸福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體驗的一種滿足感,是在滿足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基礎上發揮教學潛能,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的主觀體驗。它是衡量教師當前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的重要指標,與教師的教學質量、生活質量和職業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高尚的師德是教師處理奉獻與索取,實現職業幸福的關鍵。按照“人生境界說”的標準,德才兼備是一位教師的最高境界,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師德的重要性。
教師職業幸福感來源于對教學的熱愛,對知識享受和傳授的過程,發自對學生精神世界的自覺關注教師教學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學生集體,遵循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堅持教師職業道德基本范疇中幸福、公正、仁慈、良心的道德取向,是提升教師道德境界的應有之義。道德素養作為教師行為示范性和榜樣性的詮釋,學生科學、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教師建構自己的教育哲學,遵守道德原則和方法,在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升道德敏感力,厘清紛繁復雜的教育觀念和口號,增強社會印象管理能力,在教學倫理、科研倫理和社會倫理的規范中增強職業道德信念、公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抵制危害學生的不良行為。歸根結底,卓越的教師會追尋更高層次的人生道德境界,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教育事業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從而樹立堅定的“學為人師”的職業信念,并堅持“知行合一”的職業道德實踐,主動熱情地投身到教育事業中去,處處以身作則,以自身的人格修養去潛移默化地感化學生,以自身高尚的人生境界去影響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教育工作中教師只有具備了對本職業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和了解,才能在遵循教學倫理規范中用欣賞學生、欣賞自我的心態獲取一種教學人生的美感,獲得相應的職業幸福感。
作者簡介
李曉磊,講師,陸軍勤務學院訓練基地財務審計系出納教研室。
(作者單位:陸軍勤務學院訓練基地財務審計系出納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