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情
摘要:當前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和教學實踐存在三個問題:一般數字教學資源難以吸引學生完成在線學習、常規教學管理制度難以保證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進行、傳統教師職能定位難以掌控混合教學模式。因此,提出采用優質數字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和創新教師職能定位等相應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SPOC;混合學習模式;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5C-0064-06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末,在線學習(E-learning)培訓效果不理想。為此,企業培訓領域率先提出了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它試圖將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二者優勢互補,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1]隨后,國內外各領域學者對“混合學習”的定義進行了寬泛的研討,混合學習是“面授學習(Face to Face)與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的結合”“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建構主義理論的混合”“多種教學媒體的混合”“以教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混合”“面授學習、自定步調學習和在線協作學習的混合”等等。[2]
隨著對各種混合學習模式的深入討論研究,國內外學者逐漸達成共識:混合學習是課堂中與學生面對面交流(Face-to-Face)和計算機(網絡)輔助在線(Online)學習的融合。[3]二者進行優勢互補,既要發揮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又要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發揮出監督教學活動的進行、開展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等作用,學生作為自我學習的主人,要能夠選擇適合的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何克抗教授,2004)[4]通過這種結合在發揮各自優點的基礎上,達到較低學習成本、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李克東教授,2004)。[5]
2002年,Josh Bersin設計了信息化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6]:識別和定義學習需求;制訂學習計劃和測量策略;開發或購買學習內容;執行計劃,跟蹤過程并對結果進行測量。同年,Purnima Valiathan提出三種混合學習模式[7]:技能驅動型,能力驅動型,態度驅動型。2009年,黃榮懷教授分析了開展混合學習的現實意義并提出混合學習課程及其活動的設計框架。[8]如今,在互聯網+環境中,教育信息化浪潮里,混合學習模式再次被提起,卻是為了利用教育信息化提高傳統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2012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OOC實驗室主任Armando Fox通過修改MOOC的特點提出了新的在線學習模式:[9]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小規模指學生規模一般在幾十人和幾百人之間,限制性是指給課程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SPOC可有效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掌握程度、參與度和通過率。Armando Fox團隊將其在edx平臺上的MOOC《Software as a Service》本地化為SPOC后,教師獲得20年來最高的學生評分。隨后,圣何塞州立大學、馬薩諸塞大學、哈佛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外高校陸續進行SPOC實踐探索。
SPOC天生適合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進行混合式學習。一方面,SPOC脫胎于MOOC,先天不僅擁有MOOC積累下來的教學視頻、文本、圖片等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并且具有簽到、問答、討論、測試、筆記、進度記錄等教學互動和教學監控功能,加之其完備的結構設計和教學設計,使得SPOC能夠很好地提供混合學習模式需要的線上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有效地支持學生獨立自主進行線上學習。另一方面,SPOC給課程設置了限制性準入條件,并將規模控制在幾百人以內,這一特點和線下面對面教學的班級特點和班級規模非常吻合,保證教師有精力加強師生互動和發揮監督指導作用。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知名大學的SPOC教學實踐表明[10][11]:相對于MOOC,SPOC更有利于教師維護課程,洞察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互動性,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完整的、深度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質量。例如圣何塞州立大學的SPOC《電路電子》課程參與學生通過率達到91%,明顯高于過去七年平均通過率65%。[12]國內不少院校也進行了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的教學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13][14][15][16][17]例如薛云等探索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ACCESS數據庫基礎》為實踐,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更喜歡這種混合學習模式,學習自主性得以提高,學習效果滿意度較高。
一方面,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的參與度、自控能力和獨立自主學習能力更高更強。學生在課后無監督情況下按照要求在線觀看教學視頻,并完成部分任務或為課堂教學活動做好準備,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薛云老師的研究表明,有15%的學生從未按照老師要求進行課前學習,有學生不喜歡混合學習模式,更依賴課堂教學。[18]因此,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的教學質量值得關注和研究。
二、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一般數字教學資源沒有經過精心設計制作,不能提高學習效率,反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容易引發學習倦怠,使得學風一般的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大部分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難以完成在線學習。傳統職能定位比較單一的教師僅憑教書解疑的技能難以掌控復雜的混合教學模式,加之常規教學管理制度只適用于傳統課堂教學,無法處理在線學習出現的新問題,使得難以保證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進行。
(一)一般數字教學資源難以吸引學生完成在線學習
在線課程發展到今天,還處于初級階段。當前很多在線課程明顯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幫助學生學習,難以吸引學生完成在線學習。有的在線課程沒有經過精心的頂層設計,教學資源存在邏輯關系雜亂無章、制作簡陋、不完整等問題;有的在線課程大部分教學資源是傳統的教學視頻,缺乏文本、圖片、動畫和互動軟件等教學素材,教學資源的乏味加劇了學生的厭學情緒;有的在線課程只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簡單復制,即制作一個課件(PPT),然后按照課件講授并進行錄像,把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教學直接搬到冰冷的機器上難以吸引更多學生;有的教學課件和教學視頻甚至陷入一個誤區,采用大量花俏的動畫,而這些既不能用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只有酷炫的視覺效果,只會招來學生的反感。總而言之,如果在線學習效果不能優于課堂學習效果,那么在線學習課程難以吸引學生,因為課堂學習環境更有學習氛圍和人文溫度。
(二)常規教學管理制度難以保證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進行
常規教學管理制度只是把在線學習資源當作課堂學習的一個拓展資源,沒有意識到混合學習模式中在線學習是重要組成部分,和課堂學習同等重要。混合教學模式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幫助教師像管理傳統教學課堂那樣掌控在線課程教學,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或激勵方式張弛有度地從學生外部或內部推動學習。教師很少跟學生及時互動,學生的問題大部分沒有及時解答;學生之間也缺乏互動,沒有形成學習氛圍,因此學習進度遠慢于課堂教學進度。同時,缺乏反作弊機制遏制學生在線學習作假,例如有的同學播放著教學視頻,實際在做別的事情;在線測驗時采用他人代做、復制答案等作弊方式。甚至有的團隊上傳完教學資源就算完事,在線課程是處于無人維護的狀態,學生有一種被“放羊”的感覺。綜上所述,當學校學風,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無法保證在線學習的有效完成,同時尚未形成成熟完整高效的教學管理制度時,常規教學管理制度難以保證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進行。
(三)教師的傳統職能定位難以掌控混合教學模式
大學教師的傳統職能定位比較單一,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和引導者,所授知識以外的其他技能不需要精通,例如信息化技術和班級管理等能力,只需要略懂。但是,在混合教學模式中,如果教師不熟悉信息化技術,則無法制作出優質信息化教學資源;如果把信息化教學資源外包給專業技術公司制作,也需要教師熟悉信息化技術才能設計出講解知識點的最佳方案,再交付專業技術公司實現。第二,現代教師需要面對書本、課件、教學視頻和電子文本等多種教學資源,需要面對課堂和線上兩個教學場景,如果沒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則無法保證混合教學模式的有序順利進行。第三,當學校學風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無法保證學生獨立完成在線學習,將會導致學習進度和質量等教學問題,如果沒有較強的心理輔導能力,沒有激勵和引導學生,是難以保證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進行。
三、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的有效教學策略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借鑒已有成功案例,結合一般院校和高職院校等客觀問題,本文建議從采用優質數字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和創新教師職能定位等三方面來保證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的有效教學。
(一)采用優質數字教學資源庫
基于學生的厭學、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等實際情況,為了吸引學生課后無監督情況下能夠獨立自主學習和持續學習直至完成整個課程,應用于混合教學的在線學習課程必須采用優質數字教學資源。策略上,首先可以從國家優質數字教學資源中選取,其次可以將已有的優質MOOC本地化為SPOC,最后是自建優質數字教學資源。
不管選用還是自建數字教學資源,建議遵循《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指南(2016)》中的指導意見。[19]第一,SPOC要選擇優質在線學習平臺,保證多種終端不同網絡訪問的順暢,界面務必以學生為主體,功能務必以學習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例如,加強針對不同學習者的資源檢索、方案推送、過程管理、討論互動、跟蹤評價等功能,保證用戶學習體驗好。第二,SPOC數字資源庫的建構應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的邏輯,根據學科特點,對知識結構、資源布局和運行平臺等進行一體化設計,顆粒化資源是資源庫的基礎,便于用戶檢索和根據不同學習需求組建結構化課程和個性化課程。內容上要包含基本資源、拓展資源和冗余資源,資源類型上包括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和動畫類素材等。第三,SPOC設計上能夠分期建設。例如,一期先建設基本資源,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或演示文稿、作業、參考資料目錄和顆粒化教學視頻或動畫等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二期建設拓展資源,包括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體現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和最新成果,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三期建設冗余資源,在一二期建設的資源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格式不同類型對同一個顆粒化后的知識點的學習資源進行數量和類型上的豐富化建設,滿足不同學習特點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以及滿足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根據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習班級進行自主搭建課程。第四,SPOC設計上能夠進行分層建設。數字資源應包括素材、積件、模塊和課程等不同層次。第一層是最基礎的顆粒化的素材;第二層是以知識點或技能點為單位,由多個內在關聯的素材組織成的積件;第三層是以學習單元或工作任務為單位,由多個知識點或技能點組織成的模塊;第四層是由多個模塊組建起來的完整的結構化課程。
(二)創新教學管理制度
SPOC更重視維護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互動性,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完整的、深度的學習體驗。因此需要創新教學管理制度來保證SPOC的有效實施。
1.嚴格的實施機制。對于世界一流大學,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強于一般學生,因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SPOC實驗課程的組織較為松散,學生甚至可以選擇性參加課堂教學,結果仍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在線學習在無人監控下一般院校學生的輟學率高,而在線學習是關鍵環節,因此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必須有嚴格的實施機制,來保證整個混合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國內幾個成功案例也印證了這一點。
首先,整個課程要重新制訂教學計劃,可能不是按章節制訂,而是按教學任務集制訂。第二,每個教學任務需要重新設計,明確每個教學環節教師和學生各自的任務。第三,教師需要在課程實施前確定數字教學資源,及時發布教學資源,并課前制定明確的任務單發給學生,學生需要在課前完成學習任務并反饋給教師。教師需要對學生在每個環節根據每個人的學習特點和問題做出實時反饋,實現隱形分層分類教學,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進行個性化一對一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方向和進度進行監督和引導。第四,混合教學模式給教師帶來更多的挑戰,數字教學資源在減輕教師重復性工作的同時,給教師增加了更多的創造性工作,因此需要借助在線學習平臺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或者自己設計有效的管理系統。例如,對班級進行科學分組,每個組設立組長,組長協助教師完成對其他學生的監控、評價、個性化指導、引導等創造性工作。
2.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如果學校學風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因素導致課后無監督學習進度較慢,此時,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進度和質量。第一,提高學生參與度,促使深入學習。例如,讓學生參與教學資源建設,有的學生善于應用Flash或Photoshop等軟件,鼓勵他們搜集或制作數字教學資源,并給予報酬或獎勵,學生在這個過程可以深刻學習該知識點。第二,營造集體學習氛圍,培養班級優良學風。例如,實時公布每位同學的學習進度,讓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學習進度的同時了解別人(匿名)的學習進度,通過比較一定程度上激勵落后進度的學生加快進度。定期展示優秀的學習成果,既鼓勵了優秀學生,產生成就感,又起到示范作用,激勵別的學生。第三,善于挖掘不同類型學生的優點加以贊賞。例如,贊賞學生的優秀作業、獨特做法、創意做法和明顯進步等成就;贊賞學生學習過程表現出來的認真、刻苦、幽默、機智等品質。讓不同的學生只要經過認真學習、努力學習都會有收獲,都能得到成就感,逐漸培養優良學習習慣。第四,制造意外驚喜,抓住學生的心。例如,設置低投入高回報的彩蛋,在教學資源中故意出現算錯數、抄錯數、代錯公式等學生常見錯誤,然后獎勵發現彩蛋的學生,促使學生在線學習過程更加認真,如果能夠形成找彩蛋風潮,那么有利于形成優良學風;或者時不時獎勵作業中出現創意做法的學生,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完成課后任務。第五,及時科學的評價也是有效的激勵方式。薛云老師的實踐中表明89%的學生很關注其成績(評價)。
3.及時的多元評價機制。及時評價是對學生的及時反饋,是學生進行下一環節學習的外部動力。因此需要以學生學習成果、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為評價核心,建立科學高效的多元評價機制,對學生做出多維度全面合理的評價。第一,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并重。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不僅關注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表現出來的行為、情感和態度。通過在線學習時間、作業、測驗、學習筆記和學習總結等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程度、認真度和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評價;通過線上發帖和課堂發言等參與討論的次數和質量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通過學習過程的小組協作、交流溝通、情感態度、影響力和貢獻值對學生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主動能力和責任感等方面進行評價。第二,通過技術手段。例如系統自動打分評價;或制度方式,如分組管理,每組組長輔助教師評價。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對學生的線上學習、線上討論、課堂學習和課題討論等每個學習環節做出及時科學評價。第三,定時對每位學生的階段評價進行總結分析,做出該學生的學習特點、優點、缺點等綜合評價,以及預測未來擅長的學習內容和可能遇到的困難,并給予相應建議和個性化學習方案。第四,根據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做出期末考試預測,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復習方案。
4.恰當的反作弊機制。通過技術手段或制度方式建立防作弊機制,防止學生在線學習或線下評價中進行作弊,例如線上學習時,每個教學內容有相應測驗,完成測驗才能進行下一個教學內容的學習,防止學生放著視頻做別的事情;每次課堂學習前十分鐘進行小測驗,若干次不合格之后發出提醒,防止學生課后線上學習找人代學。根據平時學習情況預測學生最后綜合成績,及時提醒可能因為在線學習過程中作弊導致學習不夠理想(例如不及格)的同學。
(三)創新教師職能定位
在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承擔更多的任務,完成更多創造性工作[20][21][22],因此除了具備傳統教學模式中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以外,更需要具備以下職能。
1.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互聯網+環境下混合教學模式中,需要教師從全方位多維度去建設課程。做好學情分析,根據學科特點設計課程實施模式和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特點和課程實施模式,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構建嚴格的實施機制、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及時的多元評價機制和恰當的反作弊機制等制度。熟悉信息化技術,選擇優質在線學習平臺,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的邏輯,分期分層自建(或收集)并整合優質信息化教學資源。初始化SPOC設置,根據學生特點設計學生管理系統。
2.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監管者和維護者。 教師按課程實施模式和教學計劃執行每一個教學任務和每一個教學環節。按教學管理制度維護課程,并訓練學生管理者協助管理班級。及時和學生互動,回答學生學習時遇到的問題,監控學生完成進度、作業完成率、學習參與度、調出資源頻率等學習狀態,根據多元評價機制對學生作出及時評價。根據反作弊機制及時發現可能學習落后的學生并給予提醒和幫助。根據行業動態、研究前沿熱點和學生學習特點實時更新SPOC教學資源和調整教學計劃。
3.教師是學生的導師。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學業導師,而且是學生的精神導師。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根據激勵機制善于挖掘學生優點并加以贊賞,營造學習氛圍,培養優良學風,并對學生做出及時的多元正面評價,引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向正方向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遇到的學習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引導學生跨越困難。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學習過程給予心理輔導,精神鼓勵,幫助其克服惰性拖延畏難等各種心理問題。
四、結束語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發展要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SPOC繼承了MOOC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資源、隨時隨地學習的方便,加上小規模以及限制性準入的課程特點,能夠和傳統課堂教學有機融合開展混合教學模式,使其成為高校開展混合教學的最佳選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校進行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實踐。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一切教學改革必須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基于SPOC混合學習模式的教學質量值得關注和研究。由于一般數字教學資源存在沒有精心設計制作而容易引發學習倦怠的問題,使得學風一般的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大部分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難以完成在線學習,而傳統職能定位的教師僅憑單一教學技能難以掌控復雜的混合教學模式,加之適用于傳統課堂教學的常規教學管理制度無法處理在線學習出現的新問題,所以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需要學校管理者、教學實施者和在線學習平臺開發者等相關人員開發或采用優質數字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和創新教師職能定位來促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而這一切的實現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版權與收益、教學與職稱評定、線上學時與課堂學時分配等各種問題,需要更多研究者和實踐者深入研究和應用,并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檢驗和完善。
參考文獻:
[1][5]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
[2]詹澤慧,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
[3]Bonk C J, Graham C R. 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M],John Wiley&Sons;,Inc..2006.
[4]何克抗.從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3).
[6]Bersin J.The Blended Learning Book: Best Practices, Proven Methodologies, and Lessons Learned(Google eBook)[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4(1).
[7]Valiathan P.Blended Learning Models[EB/OL].http://old.astd.org/Lc/2002/0802-valiathan,htm,2002.
[8]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
[9]Fox A.From MOOCs to SPOC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3(56).
[10]Fox A,Patterson D.Crossing the software education chasm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5).
[11]Fox A,Patterson D,Ilson R,Joseph S etc.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echnology Transfer:Lessons learned from MOOCs and SPOCs[EB/OL].http://vm133.lib.berkeley.edu:90/reports/TRWebData/accessPages/EECS-2014-17.html.2014,3.
[12]羅九同,孫夢,顧小清.混合學習視角下MOOC的創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4(7).
[13]陳然,楊成.SPOC支持下的高校混合學習新模式[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5(2).
[14]左娜,王祖源,吳天剛.SPOC——對MOOC模式的創新與反思[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
[15]黃光芳,吳洪艷,金義富.泛在學習環境下SPOC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5).
[16]尹合棟.“后MOOC”時期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15(11).
[17]韓萬江,張笑燕,陸天波,等.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建設初探——以“軟件項目管理”課程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11).
[18]薛云,鄭麗.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6(5).
[19]教育部教職成司.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指南(2016)[EB/OL].http://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605/t20160506_242282.html.
[20]張姝.SPOC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6).
[21]黃宇星.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角色與能力結構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22]劉強.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師角色轉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7).
責任編輯:王新國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 based on SPOC
HUANG Kai-qing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523808, 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problems in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SPOC: the general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re difficult to attract the students to complete online learning;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difficult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conduct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function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adopt high quality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make innovations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teachers' function orientation.
Key words: SPOC; blended learning mod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