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周錄紅
摘 要: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前社會發展和建設中出現的新一類人民群體,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反之,精準扶貧工作也可以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鑒于兩者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本文在精準扶貧工作全面部署和實際開展的基礎上,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路徑進行探究和分析,以促進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不斷獲得突破,從而有效落實我國精準扶貧各方面工作,取得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關鍵詞:精準扶貧;新型職業農民;小康社會;脫貧攻堅
當前扶貧形勢異常嚴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中最重要的工作。為此,本文將精準扶貧作為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途徑的新視角,在介紹精準扶貧實際現狀的前提下,揭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精準扶貧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先對其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而后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在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取得圓滿成功。
一、精準扶貧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之間的關系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首先,精準扶貧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在培育制度上還處于探索階段。精準扶貧相對而言有相對豐富的歷史積淀,在制度建設和策略實施方面的經驗相對比較充足。所以,精準扶貧工作不僅可以指導新型農業農民的培育工作,而且還能不斷完善其制度建設。其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利于精準扶貧工作開展。 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后最終會走向社會,會為了社會的發展奉獻力量,為精準扶貧工作服務。另一方面,培育后的新興職業農民可以利用更專業的角度、更專業的方法協助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二、當前精準扶貧背景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響應和自主參與程度不足
新型職業農民的基礎是傳統農業農民,絕大多數農民受到小農思想影響比較嚴重,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只是耕田種地,沒必要搞科技生產。另外,我國農村的農民大多是孤寡老人,根深蒂固的依賴思想讓他們對國家的利好政策無動于心,響應和自主參與程度嚴重不足。
(二)資金不足導致培育活動難以順利開展
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新一類群體,需要先對其進行培育,而培育工作的開展需要經費的支持。加上對他們培育的過程漫長而艱巨,所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些年盡管我國政府想方設法投入了一定資金,但由于貧困農民本身經濟基礎非常薄弱,且絕大多數依靠政府救濟,并無自主脫貧意識。所以,依靠政府單方面資金救助終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三)培育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對滯后
首先,沒有先進的培育理念。新型職業農民是由傳統農民角色和功能轉換而來,作為一種新的群體,在培育理念上接近于空白,還需要不斷研究。其次,培育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要求。新的時代要求對新型職業農民掌握新的農業技術和行業發展理念,讓農民真正成為一種新興職業。再次,培育方法不夠創新。從當前的培育過程來看,大多重視理論學習,而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與傳統的“滿堂灌”和“一刀切”并無區別。最后,相關部門對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育的宣傳力度明顯不足,無法對現有農民產生有效、持續的思想影響力。所以,人們對相關政策理解不夠透徹,產生不了足夠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基于精準扶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一)準確定位職業農民社會角色和功能,提高響應和自主參與程度
首先,下基層摸底。以縣級地區為最小單位,分析農民致貧原因,針對愿自主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象建檔立卡,采集相關數據后建立網絡數據庫,從而對培育對象展開精篩細選。其次,精準識別對象。精篩細選是精準識別對象的重要過程,一定要選擇思想積極、市場經濟意識強、自主能力強等類型的農民為培育對象。最后,分類施教。根據對象的興趣、需要進行分類施教,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
(二)優化融資通道,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首先,打通融資通道。在融資方面,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且將學校、企業等多方社會力量有效綜合,形成有效的融資通道。其次,優化資金利用。由于資金有限,更應優化資金利用,確保精準到戶,用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幫扶效果。最后,建立和完善法律體系。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借鑒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系統。
四、結語
精準扶貧工作是當前政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培育新興職業農民有利于精準扶貧,且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所以,對精準扶貧前提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給予高度重視,對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盡管精準扶貧尚屬攻堅階段,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尚屬探索階段,但筆者相信一定可以尋找到問題解決的新途徑,同時也希望依托精準扶貧和新興職業農民培育兩項工作的穩步推進,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參考文獻
[1] 董香君. 基于精準扶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析[J]. 職業技術教育, 2017, 38(28):62-67.
[2] 王新利, 陳凱斌. 基于精準扶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策[J]. 南方農業, 2018(8):112-113.
[3] 何蘇寧, 葛天偉, 趙娟. 新型職業農民助力產業精準脫貧[J]. 新農村:黑龍江, 2017(26):74-74.
[4] 袁權. 用“精準培育”職業農民推動“精準扶貧”[J]. 農民科技培訓. 2017(08).
[5]柏廣才,王躍平,曹海根,楊正香.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構建精準扶貧長效機制[J]. 江蘇農村經濟. 2016(11).
作者簡介:李春(1966-12),男,大專,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科技培訓工作31年。
周錄紅(1971-1),男,大專,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科技培訓工作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