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近年來經濟水平的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因此對于肉類的需求,從數量以及質量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因此養殖業也就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而養殖業一直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疾病。各種疾病不僅對動物的健康造成威脅,還會給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進而對社會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本文就是以當今社會養殖業為背景,對犢牛傳染性腹瀉進行研究,并且提出相關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犢牛;傳染性腹瀉;臨床癥狀;治療
犢牛的腹瀉是由很多種不同原因引起的疾病,因此它的類型也并不單一。犢牛腹瀉的病癥在全球都有著很高的發病率,同時也有著極高的致死率。犢牛隨著腹瀉癥狀的出現,其腸道在吸收液體方面的功能就會顯著降低,從而導致大量液體的分泌以及流失,進而對犢牛造成脫水的現象,導致犢牛體內的電解質喪失平衡,進而就會因為酸中毒而導致死亡。導致犢牛出現腹瀉的原因有很多,腹瀉大致分為傳染性以及非傳染性兩種。本文就是對犢牛的傳染性腹瀉展開的研究。
一、犢牛傳染性腹瀉的病因
犢牛傳染性腹瀉主要是一種病原體所引發的,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傳染速度快的疾病。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是犢牛傳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由于犢牛的飼養條件不好,生長環境較差,惡劣的環境極其有利于病原生物的旺盛生長以及大量繁殖,而長期在不好的飼養條件下的犢牛本身體質就相對虛弱,對病原體沒有足夠的抵御能力,就會導致犢牛的傳染性腹瀉發生。
另外,犢牛處于哺乳期,如果養殖人員沒有做好母牛身體表面的清潔工作,母牛的乳房不清潔就會對乳汁造成污染,如果病原體附著在母牛的身體表面,在哺乳過程中就會對犢牛造成病原體的感染,進而使犢牛出現傳染性腹瀉的病癥。而且,乳房有炎癥的母牛在對犢牛進行直接哺乳的過程中也會使犢牛患病。
二、犢牛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狀
1.大腸桿菌所導致的腹瀉。大腸桿菌通常都是母體攜帶的病原對犢牛造成的感染,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發病早,往往病情會從犢牛出生就開始發展。大腸桿菌所導致的犢牛腹瀉臨床癥狀表現為:出生7天開始發病,排出黃色或白色的帶有酸臭氣味的稀便,食欲減退、精神萎靡、體重明顯減輕,發病3-5天就會因脫水兒死亡。通過尸體解剖可以發現其大廠中存有黃色的糞便,但是小腸中則存在大量積液。
2.魏氏梭菌所導致的腹瀉。魏氏梭菌在牛場的養殖環境中廣泛的存在,該病菌引起的腹瀉一般在犢牛出生一周至四周之間發病,可能是由于代替乳的配制問題、飼養方法變更頻繁、天氣的變化以及犢牛喝奶快等很多原因引發。發病的犢牛會出現腹痛、腹脹、糞便帶有粘膜甚至便血的癥狀,犢牛的精神狀態會越來越不好,出現轉圈、震顫以及抽搐等現象。通過尸體解剖可以發現其腸道有發炎和出血,并伴隨著淋巴結的中腫大等癥狀。
3.沙門氏菌所導致的腹瀉。這種病菌將會使犢牛的體內有大量的毒素形成,從而致死。沙門氏菌所 導致的腹瀉大多在犢牛出生四周之內發病,表現為持的高,燒排出水樣的糞便,有時會伴隨粘膜以及鮮血夾雜其中,使犢牛迅速的脫水。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病菌就會對犢牛的腦部、肝臟以及關節等其他的部位進行進一步的入侵,導致犢牛死亡。在對尸體進行解剖的時候可以發現,有一層粘膜狀的物質存在于犢牛小腸的外圍。
4.輪狀病毒導致的腹瀉。輪狀病毒會使犢牛的腸道上皮細胞出現破壞的情況,極大影響犢牛的吸收,進而不能將喝到的乳汁消化掉。感染輪狀病毒的犢牛一般在出生一周之內發病,發病的時候會嚴重脫水,直至死亡,這種病發病較快,傳播較快,具體癥狀表現為排除灰黃色的水樣糞便,伴有流涎的癥狀,可能會有粘膜或者鮮血夾雜于糞便之中,造成犢牛食欲明顯減退,精神萎靡的情況,嚴重時會混合感染,使病情持續加重直至死亡。
5.冠狀病毒導致的腹瀉。同輪狀病毒相似,冠狀病毒也會使犢牛的腸道上皮細胞出現破壞,極大影響犢牛的吸收,進而不能將喝到的乳汁消化掉。感染冠狀病毒的犢牛通常在出生一至三周發病,而且發病和傳播都很快,發病的犢牛會因為嚴重的脫水導致體內電解質失去平衡進而造成酸中毒,導致犢牛死亡。發病的犢牛主要表現為突然性的腹瀉,并伴隨著乳凝塊以及粘膜狀物質的排泄,出現精神萎靡、食欲明顯減退的癥狀,最后會因為嚴重的脫水導致犢牛死亡。而且冠狀病毒還會造成犢牛的肺部感染,從而引起呼吸方面的疾病,隨著其與其他病原體的結合最后形成混合的感染,犢牛的病情就會愈演愈烈,最后導致犢牛死亡。
三、如何防治犢牛傳染性腹瀉
1.采用補液的方法進行防治。在犢牛被感染發病的時候,應該先對其及時進行補液的方法來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因為犢牛因傳染性腹瀉而死亡的原因往往并不是腹瀉本身,而是腹瀉引起的體內液體大量流失,導致脫水嚴重,進而導致因體內電解質失去平衡狀態而引起的酸中毒,因此,要想使其病情得到緩解,補液是最有效的方法。對于病情較輕的犢牛,可以采用將開水和食用鹽配制的鹽水給犢牛口服,以達到補液的效果。而對于病情嚴重的犢牛,往往因為其精神狀態不佳,食欲減退或絕食的癥狀而無法采用口服的方法進行補液,因此就要采用2-4L的等滲溶液來進行靜脈輸液,以達到補液的效果。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犢牛脫水嚴重,起到對病情的緩解和防治作用。
2.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在犢牛感染傳染性腹瀉的時候,只有對其進行藥物的的治療才能徹底的消滅病原體。因為不同的腹瀉有著不同的不同的病原體,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用的藥物也就不盡相同,因此,一定要對藥物進行合理的選擇,才能做到對犢牛最好的治療。例如寄生蟲引起的腹瀉應用寄生蟲的藥物治療;細菌引起的腹瀉不可以用抗生素;病毒性腹瀉應該采用接種疫苗來進行預防和治療。根據上文的闡述,不同的病原體所引起的腹瀉癥狀有所區別,所以應該對患病的犢牛進行觀察,找出其病因,再使用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樣才能夠起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有效降低患病犢牛的死亡率。另外,由于這種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所以應該做好對患病犢牛的隔離工作,以保障其他的犢牛不被傳染。
四、結語
對于當今經濟社會對肉類的數量以及質量都有著較高要求的情況而言,養殖業是滿足這一需求的關鍵。而犢牛的傳染性腹瀉在犢牛的整個飼養過程以及養殖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從而對社會經濟造成影響。因此,有效對犢牛的傳染性腹瀉進行研究,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以及治療,能夠對病情做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對患病犢牛進行隔離,可以有效抑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就可以使養殖業取得良好的發展,同時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國武.犢牛傳染性腹瀉的發病特點及防治措施[J].新農村(黑龍江),2017(15):74.
[2]謝太平.犢牛傳染性腹瀉的防治[J].中獸醫學雜志,2016(6):26.
[3]趙國武.犢牛傳染性腹瀉的發病特點及防治措施[J].新農村,2017(10):74.
作者簡介:龔義(1970-10-),男,漢,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助理畜牧獸醫師,大學專科,研究方向:動物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