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國友
摘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構建和諧班集體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載體。“和諧班集體”就是在健康的集體輿論和舒暢的心理氣氛中通過多樣的人際交往、豐富多彩的自覺的主動活動,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都獲得健全、充分、全面的發展而創設的一個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進取的班集體。本文作者結合工作實踐,從多角度對構建和諧班集體談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和諧;班集體建設;班級環境;師生關系
加強班集體建設,構建和諧向上的班風,是班級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要使學生盡快步入軌道,讓班級工作運作和諧,而且成為一個奮發學習,和諧向上的先進班集體,班主任必須要有精湛的教育藝術,高度的責任心和慈母般的愛心來教育和感染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的心靈產生向上的動力,和諧向上的班風才能形成。在幾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要與學生為集體,為事業的高度責任心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一種主度負責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重要教育手段。如果學生對集體的事情麻木不仁,不管不問,對于集體交給的各項任務總是敷衍塞責,那么,學生的集體意識也是培養不起來的。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教師要對學生經常性地進行“集體榮譽高于一切”,“為集體爭光而光榮”等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步真正地使學生增強集體的責任感。要抓住時機,創造成功。抓住時機,這是集體凝聚力升華的關鍵。如每學年進行的運動會、文藝晚會、詩歌朗誦會、各類比賽等大型活動等,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有利時機,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使之人盡其才,努力創造佳債,獲得榮譽,這樣班級凝聚力自然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促進學生集體意識的成長。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必備的素質,是青少年終身發展的基礎。用健康的心理塑造人,既是管理班級的手段,也是建設和諧班集體的目標。在建設班集體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許多問題,如性格孤僻、承受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不屬于思想方面的問題,也無法用思想教育來解決,更不能靠制度來約束,這樣往往適得其反,有時甚至釀成嚴重的后果。我們要認真調查,善于觀察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既要重視共性問題,又要關注個別問題,開展一些學生易于接受、短期見效的集體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生動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個別的心理咨詢,及時有效地解決困擾他們的心理問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從而使同學們認識到集體活動的效力和集體協作的力量,獲得克服困難、實現集體目標的信心;具備了較強的適應環境和承受困苦的能力。此時,再不失時機地提出創建和諧班集體的目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層管理
班主任應協調各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一個班集體,大體上都是由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組成的。對不同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使他們在班集體中都能得到發展。如一些優等生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帆風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常深得老師的器重。而一旦遇到挫折,他們極易產生感情的波動,苦、憂郁,甚至受到很大的心理打擊和心理損害。這也是造成他們將來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作為教師重點應培養優等生坦蕩的胸襟,不斷地提高其對困難和挫折的認識水平,提高他們抗擊挫折的信心和能力。這樣才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建立平等的師生交流平臺
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尊重學生。“尊重”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潤滑劑,這要求我們在思想工作中必須發揚民主、廣納民意、集中民智,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長之間搭建民主、和諧的橋梁。老師做到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和寬容學生,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愛,更要讓學生享受到愛,學會愛,這是師德的根本。因為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才能“受其術”。具體說,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愛好、需求、創造、意見、權利,為學生的身心健康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有助于學生情緒穩定,并能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學生有豐富的情感,需要傾訴,需要理解。要讓學生在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成長,就要構建真誠、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的師生情感交流平臺,使學生可以向教師自由地表達意見,教師則應認真傾聽,仔細解讀。
五、構建和諧班集體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個集體要維護自己的統一,必須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與判斷標準,這就是集體規范。在班級管理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習和遵守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同時還要以此為依據,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在全體成員的參與下,制訂若干合理而且可行的具體條例與規定,如班級公約、課堂常規、學習紀律、衛生公約等,以引導和規范集體成員的日常道德和學習等行為習慣。在行為規范訓練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幾點:一是要使制度條例真正成為集體全體成員的集體規范。如果集體規范制度脫離實際,不切實可行,或者只是班主任或班干部等少數人的思想,而大多數集體成員不認同,就難以轉化為全體成員的約束力,實施起來,效果肯定不佳。二是制度管理必須與學生的自我管理相結合。學生既是接受管理的客體,又是進行管理的主體,只有當學生高度自理并積極參與管理時,才能達到班級管理的最佳效果。自我管理的過程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樹立集體主人翁思想的過程,也是班集體凝聚力形成和鞏固的過程。三是要十分注重教育性。執行紀律和規章制度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集體利益,為每個成員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那種動輒處罰、以罰代教的管理必然是失敗的管理。實踐證明,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提出科學的合理的行為要求,并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和訓練,巧妙地運用形成規范的心理機制,就能夠逐步將管理目標轉化為集體的價值觀和集體的習慣,進而形成訓練有素的班風,為構建和諧班集體提供保證。
總之,加強班集體人文精神建設,構建班級靈魂,督促理論知識的學習,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促使學生“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 雷曉鋒.學生班集體建設案例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1)
[2] 李明.和諧校園建設中的學生班集體建設.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7(4)
[3] 董惠英.學生班集體建設芻議.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