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摘要: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對教材里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組織行之有效的練習,使之能有層次性、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能從質、量兩方面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
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動又是兒童的天性,對于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來說,數學是枯燥的、機械的、嚴肅的,重復的作業尤其令人乏味。根據這些特點,練習應轉變作業方式,把機械單調的練習轉變為學生自己的有聲有色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理解題意,解答習題,學生學得比較主動,不會出現干坐著一籌莫展的情形。簡單的“擺一擺”、“拼一拼”、 “畫一畫”、 “放一放”等操作活動,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練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單一的“書面練習”和“口頭練習”等形式上,還要重視學生練習的操作性。
二、靈活設計課堂練習的內容
課堂練習的內容靈活了, 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興趣盎然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設計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設計游戲、猜謎語、走數學迷宮等活動,開展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踐練習等。可以補充、匹配、補缺、畫圖等,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飛起來,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產生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機,這時學生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去克服困難,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練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析教材,使練習形式多樣化
數學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時又有簡約性的特點。加上時代的變化,知識的更新,原材料時而出現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內容單一、題型單調、要求劃一,這需要教師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及時的充實和變通,以適應教學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教師要根據這一特點,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則馬上會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欲望。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單調、呆板的練習,學生會感到乏味,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練習形式新穎,生動有趣,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能力。因此,設計練習應當形式多樣,使學生的興趣達到最高,提高練習效率。在題型上可以采用計算題、文字題、選擇題、判斷題、改錯題等。在設計的方法上,還要注意題與題之間的彼此聯系,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整體化。例如:在計算教學中單一的、固定不變的讓學生一味演算,學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性質不高,差錯率就高。而設計帶有游戲性質的練習,如看誰做得又對又快的“奪紅旗”等形式,學生的情緒就兩樣了,效果也很好。針對學生作業中易出現的問題,設計給小馬虎“治病”的形式,出示錯誤的題目,讓學生改正,問誰能指出“病人”的“病因”在哪里,請你“醫治”行嗎?這樣通過練習,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新的知識,鞏固了舊的知識,還把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和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四、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表現在能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題目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獲得不同的結果。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開放式的課堂結構,需要教師設計出靈活性較大的練習題。一是空間的靈活性。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離開座位,教室的每個角落,每個同學都可以作為學生的練習場地與合作伙伴,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與社會。作為自然科學基礎課的數學只有實現回歸自然,融人生活,教育的多向性目標才能實現。二是思維的靈活性。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保持興趣,可給學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設計練習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時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三是層次的靈活性。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設計練習層次,這既是學生能力轉化的客觀規律所致,又是學生認知規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