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成
摘要:職業意愿是解決法學人才供需矛盾不可缺少的要素。當今中國,法學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表現為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工作與專業不對口。通過對法學專業大學生從事法律職業意愿的調查研究,得出影響學生從事法律職業意愿的主要因素。并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將法學教育的職業化問題重視起來;改“通才教育”為“職業教育”。積極實踐法學教育改革,認識從事法律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次,要積極轉換法學教育體制,就我國目前的狀況而言,法學院的學生在學校要完成基本人文素質、法律專業素質和法律職業技能三方面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職業意愿;法律職業;職業教育
一、法學專業大學生從事法律職業意愿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法學專業學生60%有從事法律職業意愿,40%學生持不愿意或無所謂的態度。在愿意從事法律職業的學生中,有的因為個人興趣和理想,有的看重的是法律職業的穩定性以及物質方面的優越。當今中國,法學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表現為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工作與專業不對口。據相關調查顯示[1],事實上,以學術為主的法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一定全部從事學術活動,更多的還是以從事法律實務為選擇。在這里,不能將理論和實踐對立起來,深厚的理論修養能夠提高人對具體問題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這對于法科學生的職業前景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樣,不經受實際情況挑戰和磨練的理論,可能是蒼白無力的??傮w來說,職業化是當下我們的法學教育要面向未來的大趨勢。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到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等多項政策,這既促進了畢業生充分就業,又提高了就業質量。
法學專業大學生因其就業去向的特殊性(公檢法司等黨政機關是其就業的傳統領域)受國家政策影響更加突出。尤其是近兩年國家和地方公務員招錄政策的調整,如中直機關公務員招錄計劃除部分特殊職位外,絕大部分均須錄用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人員,2010年這一比例已調整為70%,2011年為85%[2],客觀上對法學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職業選項
1.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進入國家司法機關。最近幾年,國家通過司法考試招收國家公務員的人數在逐年增加,但與逐年增加的法學專業的畢業生數量相比顯得還很少,同時考試難度很大,錄取率較低,出現眾人過“獨木橋”的局面。但是只要認真準備,充滿信心,考取公務員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從社會地位來看,法官、檢察官影響力位居首位。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法官、檢察官屬于國家公職人員,在社會上更為人們所尊敬和崇拜。目前我國法官、檢察官總體素質并不是很高,這種現狀需要大量優秀法律人才的補充進去,而由于現有司法機關編制基本趨于飽和,法官、檢察官實行的又是職務終身制,司法機關人員出口也不通暢,導致優秀法律人才無法進入司法機關隊伍中來。
2.步入社會做完整的法律人。司法機關對于大部分剛出校門的學子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但是律師職業相對于法官、檢察官職業也有自己的優勢。律師職業工作自由度大,可以最大限度發揮潛能和展示自己,這種職業特點對于喜歡挑戰精神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吸引力。近幾年司法體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社會法治環境和律師執業環境也得到逐步改善,律師職業的吸引力也正在逐步得到增強。所以,當律師成了大部分法律畢業生共同的選擇。
3.從事科學教研工作。在科學教研工作的好處是穩定,生活有規律。但是,法學畢業生有機會還是步入社會比較好。在現實社會中,老師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對社會生活了解不夠多,科研和實際脫節,因此想成為一個完整的法律人,在科學教研工作也許不是很好的選擇。
三、解決對策
1.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法律職業準入制度,設定法律職業入職的最低專業水準。完善我國法律職業準入制度,可以從兩個維度入手。一方面,在堅持現有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職業準入方式的基礎上,根據其他類別法律職業的特點,逐步擴大“訓練+考試”這一職業準入方式的適用范圍。另一方面,改革司法考試制度,嚴格限定司法考試的主體資格。目前,我國的司法考試對主體要求較為寬松,高校非法學專業本科畢業及具有法律知識的公民均可報名參加。而事實上,一個合格的法律職業者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還必須有良好的法律思維習慣和法律信仰,這些素養需要長期的、系統的專業教育與法律實踐才能具備。因此,將司法考試的主體資格最低限定為大學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生,應成為必然的趨勢。
2.法學教育應正視法律職業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一方面,要構建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的二元結構模式。從國外經驗看,大學法學專業教育在絕大多數國家都被定位為精英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專業的法律職業者。而在我國,則需根據不同大學的實際情況,明確所培養法律人才的類型和層次,合理調整課程結構。既要強調專業素質,又要強調人文與科學素養;既要重視法學基礎理論、司法倫理的灌輸,又要重視法律實踐技能的形成;既要堅持以培養實務型人才為主,又要兼顧研究型人才的發掘[3]。另一方面,要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法學專業教育仍應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以其他手段為補充,將改革和創新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
3.強化學生專業理想教育,發揮大學教師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大學教師行為對學生有較大影響,一個優秀的法學教師群體,必將有助于學生從事法律職業意愿的全面提升。大學在強調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同時,還需加強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通過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教師教學行為,凸顯大學的基本功能。
4.進一步開拓法律服務市場,拓寬法學專業人才的從業渠道。針對我國大學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政府應進一步開拓潛在的法律服務市場,增加法學專業畢業生利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的機會,主要方式包括:加大對法學專業大學生服務西部的政策支持力度;擴大和完善法學專業畢業生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的就業項目;引導畢業生到社會其他行業從業,提供法律服務等。
參考文獻:
[1]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婁銀生.法學畢業生就業究竟難在哪[N].人民法院報,2006-12-16(3)
[3]趙相林.對法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