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云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核心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的積累,而且要關注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實現針對性學習;另一方面要通過互動交流實現意義建構。本文在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究優化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建構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閱讀是小學語文的核心部分,在閱讀中對學生的識字、理解、寫作等綜合能力進行訓練。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采用的是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教師結合教學輔導書和網絡資源完成對文本核心內容的理解,并總結出小學生在文本中應該掌握的基本內容,通過細無巨細的講解傳授給學生,這種傳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知識的系統性和課堂教學的知識量。但是,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者們逐漸發現,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就是知識的容器,學生以筆記等輔助形式來承載這些知識,通過背誦來進行自我的內化。
語文閱讀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對知識的內化過程有是有感情和思維的參與的。當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受到挫傷時,教師傳遞的知識就會受到阻礙,學生的下課時會原封不動地在還給教師;當學生的思維處于被動狀態時,學生對知識就無法進行靈活的遷移和運用。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處于無聲的狀態,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和疑惑,在問答形式為主的師生互動中,也就無法展開雙向的交流和互動,沒有思想的碰撞,知識就無法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這不滿足新時代對人才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要求。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
(一)閱讀課前增加學生的獨立思考
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核心目標, 而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前,教師通過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在課前積累資料完成對內容的獨立思考過程,這也是師生互動的基礎。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導學案包括,一,通過查找字典認識課文中的陌生字,并了解字詞的含義,作組詞練習;二,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向爸爸媽媽講述文本故事;三,聯系自己的玩,談談你對列文虎克的這種玩法的看法;四,搜集爸爸媽媽“玩出了名堂”的故事。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首先獨立完成新字詞的學習,這也是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必備能力;其次,通過向爸爸媽媽講故事的方式,學生 從總體上把握了本文的內容,并且轉述和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對內容的自己理解過程;再次,通過搜集資料來豐富學生對主題的深化, 也擴展了課堂教學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進而開展的課堂教學就是有自我明確難點和重點的內容,學習的針對性更強。
(二)小組互動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新課程提倡建立學生主體的課堂,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互動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打開思維,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在課前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生對文本學習的問題進行了梳理,產生了認知沖突,通過合作和互動交流借助小組共同的基礎,借助思想的碰撞,使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清晰透徹。如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學過程中,教授首先通過卡片游戲,來鞏固識字,教師通過卡片展示生字,學生知道的并主動講解,獲得一致認同的給予積分獎勵;其次,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的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迅速形成本小組的研究問題,要求以書面形式呈現。其中一個小組的研究問題包括:盾的自衛、矛的進攻是如何合二為一發明坦克的;表達文本核心思想的是哪一段,怎樣理解;舉例說明如何將一個事物的缺點和另一個事物的優點集合在一起,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教師循環給予間接性的指導。通過自主參與教學,自由地表達觀點和討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實現了自我的意義建構。
(三)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啟閱讀的關鍵時期,學生開始了以文字為主的閱讀。在閱讀之初,學生有很多字詞不認識,在閱讀時常常采用的是逐字逐段的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便進行查找,這就將閱讀分為零散的部分,對文本內涵也出現把握不準的現象。閱讀是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閱讀不僅講究閱讀內容的細致分析,而且關注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從整體到部分的閱讀方法,首先快速整體的完成文本的閱讀,感受文本的主題和核心思想,并在思考的基礎上將本文內容進行分層,把握住每一段的核心句子進行分析,這樣會減輕學生的閱讀負擔,提高閱讀效率。同時,在面對生字詞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字典查找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根據上下文的語境進行猜測也很重要。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的積累,而且要關注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實現針對性學習;另一方面要通過互動交流實現意義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