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艷
摘要:小學數學授課環節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體現之一便為課堂提問,這一形式為授課環節運用較多的授課方式,也是授課收獲成功的重要前提。蘊含興趣、具備科學性的課堂提問可以將受教者的興趣激發出來,進而將授課效能不斷提高。但是在實際授課環節,所發揮的提問效用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有待進一步強化,一些學生或是所答非所問,或是僅僅是少數學生參與其中,冷場現象經常出現在課堂授課環節,自然收獲不了很好的成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提問 教學成效
小學數學授課環節的一個重要構成元素便為提問。蘊含興趣、具備科學性的課堂提問可以將受教者的興趣激發出來,援引出受教者探究知識的欲望,進而將授課效能水平不斷提升。不過于平常授課環節,施教者所組織的課堂提問依然有需要亟待完善之處。
一、著眼教材,巧妙提問
“懂、透、化”近乎為全部施教者都明白的解讀教材所應實現的目標,不過,是不是切實深化了解教材,應當引起每一位施教者反思。筆者將這三個目標進行如下解讀:
(一)“懂”,便為對教材的理解,唯有如此,才可以將問題中基礎性的界定出來,進而提問借助疑問詞“怎么樣”或者“是什么”等實現;明辨何種問題具備拓展性特征,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想的”;思索哪些問題具備探究特征,引導受教者進行探索。
(二)“透”,即為明晰施教內容的重、難點,進而在施教環節靈活運用。
(三)“化”,即為令自身不但以施教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且可以以受教者的視角體味、感知受教者的學。唯有如此,施教者才能更好地對學生的予以指導,進而將課堂授課效能水平不斷提高。
二、營造良好的問題氛圍
將問題氛圍營造出來便為將數學重點把握住,令受教者對知識探尋的心理和文本內容間出現碰撞,激發受教者對問題的思考,施教者便可以以此為依據營造問題氛圍。將激發受教者思考的問題情境創設出來,可以將受教者探究的興趣激發,令其自主性的思考。營造情境氛圍有著多樣化的方式,包括設置懸念,講述故事,再現實際等,不過具備價值的問題情境應當具備一定興趣激發特色,誘導受教者思考;同時圍繞小學數學內容,凸顯學科實質;此外,還應當提升有限時間內的授課效能。單純注重興趣,忽視思考性,便之于學科主題以外,在有限時間內營造的確是沒有效能的情境。
此外,創設問題情境應當具備和諧平等的授課氛圍,唯有如此,才可以引領受教者自主地投入到學科思考之中,在師生及生生之間進行溝通,將自身才智發揮出來。比方說,講解“圓的認識”,可以將籃球框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并要求其將圖畫中所涉及圖形的類型找出來,令受教者在積極思索之后,明確曲線所圍圖形便為圓,之后便鼓勵受教者自主繪畫出圓的圖形。不過很多學生筆下的圓卻并不標準,面對這樣的情況,施教者便可以因勢利導,引領受教者思考如何繪畫出標準的圓呢,之后,令受教者積極動手,借助身邊的一些圓形的用具,圓規等,進行圖畫創作,令受教者在嘗試中逐漸掌握圓形繪畫的技巧,之后在協作之后明確本課時圓的相關概念。盡管之前令學生獨立嘗試畫圓的情境并不復雜,不過對受教者的思維有著很好的啟發意義,提升了課堂效能。
三、培養受教者多項技能
(一)鍛煉質疑勇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外在事物有著較大的興趣,因此其內心潛在的問題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卻往往很少質疑,并非其內心沒有疑問,實際上是受教者匱乏質疑的勇氣。所以,日常授課環節,作為小學數學施教者,應當著重將和諧的問題氛圍營造起來,令受教者帶著足夠的信心,投入到學科互動中,大膽質疑。具體而言,數學施教環節,應當依據小學生信心構建特征,消除其自卑心態,帶著自信大膽質疑。
(二)培養質疑習慣
施教者依據學生實際,根據小學數學問題特征,將受教者的質疑習慣培養起來。在這里,施教者應當將受教者的興趣培養起來。整個授課環節,教師應當依據受教者的心理及認知特征,靈活施教,令受教者的求知欲及興趣點被激發出來,進而逐漸培養受教者的質疑習慣。長效的堅持,是學生質疑習慣得以培養的重要前提。小學數學施教環節應當著眼于受教者興趣點及認知特點,給予其質疑的平臺,并對其質疑的舉動予以鼓勵。
(三)質疑技巧的培養
小學數學授課環節,引導質疑方法,培養質疑技巧至關重要,借此才可以令受教者能夠拓寬思維領域,取得更好的成績。
第一,在觀察中進行質疑。受教者對事物認知及收獲學科知識的根本渠道便為觀察,由此才可以在學科學習中找到問題所在。
第二,小學生盡管都有著豐富的聯想及想象意識,但是其對問題的發現及質疑意識卻不強。所以,數學授課環節,施教者將有效問題情景創設出來,引領受教者借助發散思維有與之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設置提問情境的時候應當著眼于學生實際,提升問題質量,妙抓時機,注重提問方式,將自身能力水平不斷提升,并將受教者質疑能力培養起來,提升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