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妮
摘 要 新媒體是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其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因依賴過度而沉迷,青少年更是如此。過度接觸新媒體及其不當內容導致缺乏獨立思考、理性認知消解、自我迷失、價值觀扭曲,甚至犯罪等問題凸顯,家庭、學校、整個社會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 新媒體 青少年 成長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5.071
隨著媒介與社會互動越來越頻繁、與人類關系越來越密切,社會也日益媒介化,有學者指出,媒介化社會即人已經被媒介化,每個人都成為被媒介深刻而廣泛影響的“媒介人”,人們對世界的想象、人們的個人思維和意識都受到媒介的建構和影響。“傳媒的社會影響已相當大,以至于個人、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對傳媒產生高度的依賴性,傳媒已經廣泛滲透并且直接介入到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構成之中。”①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普及無疑加劇了這種媒介化社會的程度。
青少年是新媒體時代的“原著居民”,他們從兒童時期開始就深受媒介影響,無疑是地道的“媒介人”,新媒體在他們的生活、學習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使他們社會交往、課業學習、自我認知的重要渠道,他們“三觀”的養成除了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外,還受到媒介的影響,因此,新媒體的傳播內容與青少年的成長密切相關。但是,目前,由于技術和制度的缺陷,新媒體的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其接觸者也“近墨者黑”。
1 新媒體背景下青少年成長問題透視
1.1 認知問題
1.1.1 思維被動,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新媒體資訊和產品都具有個性化、訂閱化特點,即以用戶為中心進行精準推送,青少年因為新媒體的不斷滿足而變得愈發的依賴。傳媒在傳播過程中迎合性的成分越來越大,反而啟發性的成分越來越少,這就直接導致了青少年知識構成豐富但不深刻,缺乏邏輯聯系。而又因為青少年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逐漸增強,導致青少年對社會現實或知識的判斷流于簡單接受而不愿作深層次的思考,這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容易造成思維被動化,知識構成平面化,思想智力遲鈍化,阻礙了青少年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造力。
1.1.2 消解理性認知,滋生浮躁和偏激
新媒體在不斷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正在稀釋著人們的注意力。因為青少年的心理還不足以成熟,所以新媒體在分散青少年注意力的同時也在消解著其理性認知。青少年是一個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對較弱的群體,青少年沉迷于媒體上“放松心情、娛樂消遣”的同時也放松了警惕心理,電子屏幕下的海量信息在不間斷地給青少年洗腦——消解理性認知,激發潛在的浮躁情緒和非理性思維,更甚者使人變得極端偏激或產生逆向心理。
1.2 違法犯罪問題
青少年犯罪是當今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而近年由于網絡的普及和失控,青少年迷戀網絡,并受到其中的不良影響,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日益嚴重且類型增多。媒介里的不良信息特別是暴力信息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媒體暴力的泛濫已成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誘因。在今天,青少年違法犯罪已趨向團伙化、智能化、低齡化發展,并且還帶有明顯的暴力性、模仿性和沖動性。
2 人生價值觀問題
2.1 欲望與享樂——消費文化的誘惑
新媒體在構建和傳播消費文化方面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其建構各種消費環境并傳遞“奢華”、“名牌”、“品位”、“高雅”等消費理念,青少年在無形中就會癡迷進去。“……醉心于時尚的追求,似乎想建立一個青年亞文化群……他們有時病態地、而且往往好奇地一心想象著將自己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與自己在別人眼光中表現為什么樣的人進行比較,并且老是想著如何把早期養成的角色與當前的理想原型結合起來的問題。”②換言之,就是青少年把現實中自己的角色與文化中所宣揚的角色進行攀比,當夢幻的向往與現實的自我承受能力形成對比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反差,心里也由此滋生出不明所以的憂傷、惆悵、失落等情緒。然后于無形之中,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被媒介所建構的理想的消費模式所誤導,他們的自我參照目標不再是現實中的自己,而是理想的消費主義所渲染出來的“擬態自我”。移動新媒體推進了消費主義文化的“欲望工程”,培育了社會化的“金錢”“物欲”人格,青少年就深受其害,流行商業文化向青少年肆意灌輸“享樂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錯誤價值觀念,久而久之,青少年的人生價值觀會因為受媒介宣傳的理想化的消費模式的影響而嚴重偏離。
2.2 早戀與網戀——虛擬世界的幻想
青少年心智都不夠成熟,腦子里充滿了幻想和對虛擬的向往,于是媒體上展現的種種美好的愛情場景就深深地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無論愛情故事是真人真事還是胡編亂造賺取眼球,青少年對言情里的浪漫雖然不懂卻深深向往。于是影視里、小說里、網絡上出現各種青春校園劇,都市愛情劇,作為受眾的青少年們被故事所吸引,幻想屏幕上展現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也能上演,期待自己也能成為某一類似愛情故事里的主角,所以在學校里,我們可以看到初高中生的早戀,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網戀。
正確的人生愛情觀無可厚非,可是青少年卻是在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陷入愛情無法自拔,這種非理性的戀愛觀就不得不令人深思。早戀與網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影視或網絡言情劇的影響,認為新鮮、好玩、浪漫,卻忽視了愛情中應該有的尊重、包容和共同發展。所以,這種不成熟的早戀、網戀會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巨大的隱患。
3 新媒體背景下青少年成長問題的對策
3.1 媒介素養教育
我們已經身處媒介社會,新媒體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強制青少年“扔掉手機”、“關閉網絡”都不是辦法,更解決不了當務之急。我們應該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媒介互動當中,理性地選擇信息并且能夠有選擇性地批判地接受信息,這也就是說,青少年在接觸媒體的過程中不僅要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而且還要對其進行理性地“批判”,甚至還可能要親歷媒體信息的“建構”過程,這就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
媒介素養教育起源于英國,目前,國際上很多國家已經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正規教育體系中。在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國家議題,但由于推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我國公民媒介素養整體水平偏低。而且,由于長期以來,青少年,特別是是高中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媒介素養教育還比較落后。筆者發現,目前關于高中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已經起步,少而不成系統,有些建議提出在高中語文課、歷史課和信息技術課程中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這并不能從根本上對接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媒介素養繼續提高的現實需要,筆者認為,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規劃,成為學生評價及教師評價、特色學校評價的有效指標之一,是勢在必行的。
3.2 學校社會家庭共創健康成長環境
學校是教育青少年、培養學生的最主要的場所,為青少年的成長成才、人格健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重視德育教育。培養學校良好的思想品德,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加強學生的幫教互助力度,對于學生中有違法犯罪行為或傾向的青少年要格外關心和幫助。二是要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巧,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文明和諧的社會風氣,加強社會環境治理,凈化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土壤至關重要。強化居住區和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堅決清理黃色、暴力等非法出版物或電子游戲經營場所在校園周邊出現。健全有關青少年成長問題的法律法規,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家庭是每一個青少年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成長環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所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來自與家庭,青少年缺乏與父母溝通,漸漸養成孤僻極端的性格,這就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所以家庭應積極發揮家長的監督和親情的感染作用,多參與孩子的新媒體體驗過程,以身作則,引導青少年養成合理使用網絡、電腦、手機等新媒體工具的習慣。并在參與到青少年的活動中與他們拉近距離,雖然父母是長輩,但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多與他們溝通聆聽他們的心聲,父母成為了孩子最值得信賴的人,有想法可以大膽地表露出來而不用隱藏在心里,青少年也就可以在家庭的鼓勵下積極陽光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
[2] 張開,張艷秋,臧海群.媒介素養教育與包容性社會發展.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6.
[3] 樊葵.媒介崇拜論:現代人與大眾媒介的異態關系.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3.
[4] 宮承波,劉姝,李文賢.新媒體失范與規制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12.
[5]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第四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11.
[6] 林剛.新媒體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1.
[7] 王穎吉.媒介的暗面:數字時代的媒介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
[8] 吳信訓,董麗敏,聶偉.新媒體與青年文化.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