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從民
摘 要 國防教育方法應在遵循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遵循唯物辨證法思想、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的基本要求下,遵循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原則、群眾路線的方法論原則、對立統一的方法論原則、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方法論原則,進行科學有效的研究與運用。
關鍵詞 國防教育 方法 研究 運用
恩格斯說過:“原則不是研究問題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即是說,怎樣在我們處理認識世界和改進世界的問題上提出指導建議,我們一言一行的標準,我們看待事物好壞的依據,我們做事的準繩,等等這些就形成了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我們從客觀事物抽象出來認識事物的結果原則。方法是原則的外部體現,有一定的一致性,一件事物的處理原則會在對事物的處理方法上體現出來。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反過來,要研究運用方法,也只有學習掌握有關基本原則,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使用好方法。
1 研究運用國防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則
1.1 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原則
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的基本含義可簡單理解為:其前提是承認外界事物的客觀存在性,即從實際出發;其核心在于從“實事”中求出“是”,即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其基本方法是調查研究;其目的,在于用求出來的“是”,去指導實踐,更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
1.2 群眾路線的方法論原則
在我國,群眾路線是一條根本的工作路線,建立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理論基礎上,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其基本內容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的行動中檢驗這些經驗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循環下去,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顯然,群眾路線的方法論原則,也是我們研究運用國防教育方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基本原則。為此,就應該做到:
(1)堅持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從群眾利益出發,要求國防教育的組織管理者和教育指導者,在開展國防教育工作時,既要全面深入分析群眾的層次結構,又要分析群眾的利益所在。要從群眾的許多國防教育要求中,找出對群眾長期有好處的東西,區分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要在群眾的不同要求中,找出對滿足群眾利益要求起決定作用的東西;找出最符合廣大群眾利益要求的東西。只有在此基礎上,所采取的有關開展國防教育工作的途徑,措施、手段、辦法和程序,才易于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并見之于行動。
(2)領導干部、工作骨干與群眾相結合。特別是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開展國防教育工作,既要發揮領導骨干的組織、管理、導向、帶頭作用,更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實行“群眾的事情,群眾辦”,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全面提高國防教育工作效率和效益。
1.3 對立統一的方法論原則
人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著矛盾的世界里,因而也無時無處不在做著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事情。同樣,國防教育實踐中,也充滿著矛盾;國防教育目標就是在分析和解決一個一個矛盾的國防教育工作中實現的。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宇宙普遍存在的根本法則,也是國防教育工作的根本法則和根本方法,學會分析矛盾,養成分析的習慣,是做國防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國防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工作是無限多樣的,也是普遍聯系的,無論是個人、集體,還是領導、群眾方面的工作;時刻分析矛盾,并積極創造條件使矛盾向有利方面轉化。否則,關鍵就會抓不住,鋼琴也彈不好。
1.4 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方法論原則
國防教育實踐活動中,作為國家或集體單位,常常有將國防教育的方針、政策、目標、內容、意義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等向廣大群眾做一般號召與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和群眾懂得為什么這樣做和怎樣去做;也有深入到一個或幾個部門、單位,甚至個人中,親自指導和幫助開展國防教育實踐的“個別”指導;作為社會中的個體,為了實現自身國防教育目標,既有接受使用適用于一般人的國防教育方法,也有選擇運用更適合于自身的特殊方法。一般與個別相結合,就是“從許多個別指導中形成一般意見(一般號召),又拿這一般意見到許多個別單位中去考驗(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告訴別人也這樣做),然后集中新的經驗,做成我們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導群眾。”這既是一條正確形成發展方法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運用國防教育方法中必須遵循的重要方法論原則。因此,應從個別到一般和從一般到個別兩方面加以運用。
(1)從個別到一般形成方法。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是科學抽象的工作,脫離了客觀實際,抽象就失去了堅實的基礎。因而,國防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者或教育指導者,應經常深入實際,了解現實存在的具體情況,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作為國防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者、教育指導者,務必要勤于思索和善于思索,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這是因為有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只是為從個別到一般提供了現實的可能和前提,而真正使個別上升到一般,最終還得靠人進行加工, 做一系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辯證思維工作, 從個性中找到共性,從特殊中發現普遍,正確地使個上升到一般,賦予它普遍指導的意義
(2)從一般到個別運用方法。從一般到個別是具體運用國防教育方法的過程,概括說來,可通過吃透“兩頭”,典型引路、逐步推廣來實現。所謂“一般”和“個別”。吃透“兩頭”,就是指對于實現國防教育目標的途徑、手段和程序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等“一般”內容,要弄懂、弄通,分清主次,區分輕重,抓住要領;又對于實施國防教育達到其目標的對象,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人和事等“個別”情況,要了解得一清二楚,掌握它們實現目標需要手段辦法的迫切程度,是否具備運用這些手段措施的條件,如未具備,能不能創造條件?又如何創造?實際情況與運用方法實現目標之間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等。只有這樣的“一般與個別”有機緊密結合,才能實現由一般到個別的轉化。與此同時,積極選擇試點,總結經驗,并以此為范例逐漸推廣。并在推廣過程中,一批一批地抓,一點一滴地總結經驗,一步一個腳印地指導實踐,即所謂“摸著石頭過河”,就會使方法運用的針對性越來越強,效果越來越好。
2 研究運用國防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2.1 遵循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
人類的認識問題,必須嚴格地遵循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馬克思主義認為,正確的認識只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而只能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多次反復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規律。在研究運用國防教育方法中堅持這種觀點,利于同教條主義劃清界限;進而在國防教育實踐過程中堅持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組織管理者和教育指導者與廣大群眾相結合,才能正確認識國防教育方法,也才能靈活運用國防教育方法。
2.2 遵循唯物辨證法思想
人們研究運用國防教育方法,在解決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防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問題上,必須嚴格地遵循唯物辨證法思想。這就需要遵循事物是有系統地普遍地聯系著的觀點;遵循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的觀點;遵循事物內部的矛盾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同主觀主義者的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的方法劃清界限,保證科學地運用國防教育方法,能動地把握實現國防教育目標的客觀規律。
2.3 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
研究運用國防教育方法過程中,必須嚴格地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這就需要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自然也是人民群眾創造了國防教育和國防教育方法,因而在休育方法的研究運用上,也必須堅持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國防教育必須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觀點;國防教育的組織管理者和教育指導者在實現國防教育目標過程中,既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帶領群眾一道前進的觀點等。只有堅持這些觀點,才能同包辦代替或強迫命令的官僚主義方法劃清界限,保證研究運用國防教育方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可行性和實效性。
參考發展的、全面的、聯系的觀點,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在國防教育方法的問題上,既要重視方法論原則和基本方法的研究和運用,使具體方法得以正確的運用和發展;又不能忽視根據新情況更新具體的國防教育方法,使國防教育方法科學顯示出生機勃勃的力量。
2.4 國防教育方法的動態變異性
國防教育方法是客觀的,而客觀國防教育實踐是不斷變化的,因而反映客觀實踐規律的國防教育方法也是經常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有多方面的表現,如適應客體的復雜多變,國防教育方法的功能也豐富多樣。隨著國防教育實踐全方位深入發展,有的方法向高層次發展了,有的方法適應不了新的任務要求而逐漸被淘汰了,又有的方法在新情況下誕生了。方法論對于方法的研究,也會隨之變化。由于不同層次的方法反映客體狀況的差異性,其變化速度也有明顯區別。
2.5 國防教育方法的相關性
客觀真理是具體的,任何國防教育方法也是具體的,因此是相對的、有限的,“包治百病”的國防教育方法是不存在的。例如,基本的國防教育方法雖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卻不能代替具體方法解決具體問題。同樣,具體的國防教育方法雖然可以解決具體的問題,但它卻常常面臨各種新問題的挑戰,因而不得不隨時改變其內容和形式。世界的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各種國防教育方法的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互補效應”可解決一個一個國防教育實踐中的難題。國防教育方法的這種具體關聯性,要求國防教育主體必須根據客觀實際,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同時,也必須根據客觀實際的變化,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原有的國防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 孟玉.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則與方法的現代價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4).
[2] 左兵.淺談高校畢業教育的原則和方法.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