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杰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的進程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有效地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對化學現象和化學原理的具體認識,促使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能夠逐步培養起自身使用化學的眼光和思維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利用化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 核心素養 認識 應用
一、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
核心素養是化學學科的課程設計的核心,也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國于2016年3月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多次提到“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同年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時更佳確切地對各學科核心素養做了具體地指引。所謂化學素養即“化學學科最本質的素養”是學生在具體的化學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解決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時所必需的化學思維。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通過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能夠對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使用化學的思維和眼光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化學核心素養的結果屬性的培養
化學核心素養的結果屬性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來看,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學生能過逐步地把握物質變化的現象和特征,進而得到對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具體地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培養學生能過利用化學的語言和符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行表達和描述,把握物質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能夠用化學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求學為真的態度、與人交流、合作的習慣,樹立創新、綠色、開放、共享、可持續的理念,深刻理解化學與科學技術、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關系,建立社會責任觀、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堅持教育強國的理念,堅持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使學生向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向發展。
(二)化學核心素養的過程屬性的培養
化學核心素養的過程屬性,是指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教學策略的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過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在對化學現象的觀察和認識的基礎上,展開進一步深入地學習和思考,并在此過程中對學習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能過提出疑問、通過合作、探究性學習,在積極地學習探索中找到問題的答案的過程,并且能過運用學過的化學知識和原理結合具體的情境,達到對現實問題的具體形象地認識,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具體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
化學是一個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在高中化學的學習應該以實踐為前提。從馬克思理論分析,“人的認識過程都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其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第二次飛躍。而往往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更重要。所以在化學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化學核心素養各個要素雖然內涵不同、作用也存在著差異,但是他們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能夠實現有機統一。
三、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
(一)通過實驗探究具象化知識
化學實驗是學生通過具體的化學實踐,對化學現象進行具體地學習和認識的有效手段,在化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展開對化學現象和原理的具體認識。而化學實驗功能的發揮,關鍵是學生的探索實踐能力和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有著直接的關系。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不僅可以明確每個實際的變化過程及各種實驗條件的要求。總之,通過實驗的探究可以讓學生對每個化學現象有一個各個深刻的理解及印象。讓學生不再是面對書本上的死知識,也可以讓學生有創新型的意識,然后利用所學知識探索未知的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使得學生有拓展性思維。
(二)對于教學中實驗探究的實施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實際演示提高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理解。例如點燃或劇烈燃燒,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體放熱,產生大量白煙,可以制成白色信號彈 。點燃或 銀白液體、生成紅色固體拉瓦錫實驗 。點燃或 紅色金屬變為黑色固體 。點燃或 銀白金屬變為白色固體 。點燃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放熱 高溫 。學生通過實驗不僅可以很容易的分清各種實驗現象。還會對過程記憶深刻。對于一些易混淆的現象和反應過程容易區分。
在高考中化學部分都會出現書本中并沒出現過的化學現象或者化學方程讓學生通過配方法去配出最后的產物。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實驗的探究,學生就會對于物質之間的反應比較清楚,當遇到書本中沒見過的反應時可以通過試驗中對于現象及反應的積累,應對這種創新型的題目。而且在平時的學習中也可以提出一些創新型的想法,然后通過實踐去驗證想法的正確性。
四、化學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一)通過生活化的學習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學習實踐,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的眼光看待問題的習慣
知識源于生活,同樣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利用生活實踐去激發學生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展開對學習對象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從而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有效地理解和認識。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中,首先用同學們生活中熟悉的鐵銹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對鐵制品一點都不陌生,可以說鐵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廣泛,同樣,鐵銹問題也是困擾大家的一個問題,利用鐵銹引起大家對學習內容的關注,進而引導大家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教師利用貼近生活的事例引入化學課堂,有效地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物質,逐步能夠用化學的眼光去認識和理解物質的現象和反應,在遇到類似的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利用化學的眼光,科學地看待生活中的物質變化的問題,達到化學現象的科學地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二)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化學變化的性質和規律,使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形成用化學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主張以學生為課堂活動的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性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知識和規律的積極探索和發現,使學生在主觀意識地支配下積極地展開學習體驗,展開對化學現象的學習和認識,通過合作探究過程的有效開展,使學生逐漸形成能夠用化學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的過程中,首先利用圖片引起學生對化學反應現象的具體認識,接下來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小組討論得出化學反應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關,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小組內部成員對學習內容展開具體地論述和研討,學生在自主、輕松的學氛圍中形成對學習對象的多元化的理解和認識,既避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單一化的理解,又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用化學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建立簡單的微觀粒子模型,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高中化學中有部分是關于微觀粒子的知識。對于微觀化學的理解對于不同的學生可能理解能力有不同的認識速度。因為每個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同學空間思維能力強,有的同學空間思維能力弱。所以如果沒有很好的方法幫助的話,那些空間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并不容易理解微觀粒子的排布及反應過程中的微觀粒子動作。因此,建立簡單的微觀粒子模型就非常有必要了。例如在理解原子結構時可以結合模型講解。就像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的存在時,就利用棗糕、葡萄干布丁模型向人們講解了原子就是一個平均分配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中和了正電荷,從而形成中性原子。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發布了電子繞核旋轉的原子結構模型。再如晶體可以由原子、離子或分子結合而成。像非金屬的碳原子通過共價鍵可以形成金剛石晶體。金屬鈉原子與非金屬氯原子結合可以先形成Na和cl離子,然后通過離子鍵形成氯化鈉晶體,每個離子周圍是異號離子。在有些晶體中原子可以先結合成分子,然后通過范德華力結合形成晶體。如非金屬的硫原子先通過共價鍵形成王冠狀的S8分子,然后再通過范德華力形成硫磺晶體。
總之,對于核心素養的深刻理解在教育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還可以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所以將核心素養深刻理解、并聯系實際的應用到教學中需要廣大教師一同努力,相互學習交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梁永平.化學科學理解的基本視角及其核心觀念[J].化學教育,2011,(06).
[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