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梅

【摘要】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鏡”教學為探究的典型案例,重點從情感驅動聚集學習能量、導入自漁促進學力生成、轉換問題助推思維發展、活用錯誤構建精彩課堂四個方面闡述構建初中物理“真學”課堂,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關鍵詞】“真學”課堂 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平面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40-02
課堂一直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戰場,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直是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疑似學習、虛假學習”等怪異現象。實踐表明,“真學”旨在實現學生學習的增值,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前后呈現出不一樣的收獲,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本文筆者以初中物理“平面鏡”教學為探究載體,重點探討擺脫“偽學”困境,構建“真學”課堂的具體方法和手段,以饗讀者。
一、情感驅動,聚集學習能量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感因素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能夠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與質量。如果學生的情感被驅動起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量就會爆發出來,進而讓課堂教學收獲不一樣的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情感氛圍的營造,適時創設教學情境,驅動學生的情感,不斷擴充、聚集學生的學習能量。
在“平面鏡”新課教學的引入環節,教師可以呈現圖1所示奇特的“鏡中的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鏡中奇妙的現象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學生在進入課堂學習時自然而然會帶著強烈的探索欲望。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于“照鏡子梳頭、鞋店照鏡子試穿”等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有效構建真實情境,架起“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橋梁,充分“擎”動了學生的情感“磁場”,這樣的課堂導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二、關注生成,促進學力提升
眾所周知,應試教育注重知識技能(實質性知識)的掌握,而素質教育注重方法及價值性知識的掌握。教學時,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熟悉物理知識與規律,重要的是讓學生清楚知識與規律的生成過程,掌握探究問題的具體方法與思路,讓學生成為有策略的學習者,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達到“真學”的境地。
在“平面鏡”課堂教學的探究環節,教師沒有采用直接告訴學生探究方案的選擇等傳統教學方式,而是提供給學生適當的器材,讓學生通過親自照鏡子,引發“像位置的確定、像與物尺寸大小比較”兩個問題,進而探索思考選擇合適的器材,設計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學生進行多次嘗試與比較,最終完成實驗探究。這樣教學,學生在探究中學會了物理知識,理解了物理規律,并能靈活地運用物理思想方法分析、思考問題,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轉換問題,助推思維發展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戈認為“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的確如此,只要正確點燃學生的大腦,它們釋放的潛能是無限的。實踐表明,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是點燃學生探究思維的火種,小步型、寓答式、低智化的問題難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生成與發展,只有對問題進行合理地改造與轉換,才能讓學生在高階思維中實現“真學”。
首先,由“問題”向“困難”轉換。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學難點并不等同于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基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創設問題情境,這無形中給學生提出了一種挑戰,這種有點“麻煩”的問題反而能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有效喚醒學生的思維。在“平面鏡”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對于“在水平面上找不到像的緣故”難于理解,而且也急于弄清其中的緣由,此時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答案(要求學生在白紙上利用對稱法作出傾斜平面鏡成像→提問為何蠟燭移動后無法在水平桌面上與像重合→要求學生借助器材進行實驗驗證→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轎車前擋風玻璃傾斜設計的主要緣故),這種層層遞進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突破學習難點,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其次,由“碎片”向“框架”轉換。教學中部分教師喜歡設計間距小、臺階多、層次淺的“碎片化”問題,很容易造成接受式“喂養”教學。例如,在“平面鏡”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物與像的大小問題時,多數教師比較偏好采取“邊講邊問、小步快進”的方式,創設“碎片化”的問題進行教學,在短時間內教學的效果確實不錯,但是一段時間后學生容易忘記這種由膚淺經歷獲得的物理知識,長此以往就會抑制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與發展。筆者在“平面鏡”教學中,靈活創設兩個具有一定思維深度的框架性的主問題(如何確定像的位置、比較物與像大小的巧妙方法),有效引發學生的高階認知,拓展了學生探究活動的深度、廣度與寬度,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再次,由“封閉”向“開放”轉換。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設置指向性的“封閉性”問題,容易禁錮學生的思維,教師應該盡可能創設無確定指向的“開放性”問題,有效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強化學生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平面鏡”教學中,教師可以呈現多樣化器材,讓學生采取多種方案解決問題,在經歷比較、分析、判斷等過程后形成多種正確方案(如圖2所示),在體驗實驗和探究過程中領悟“選用半透明玻璃板、等大火炬模型”的真正用意。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物理知識才能算得上是“真學”,才能死死地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四、活用錯誤,構建精彩課堂
課堂是教師展現教學能力的主陣地,部分教師總是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開展順利,在他們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因此在備課時總是處處留意,設防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為了預防節外生枝的現象出現,總是進行大量的鋪墊與提示。實際上,這樣的課堂看似“有條不紊,行云流水”,其實缺乏思維創新的寬度與廣度。
在“平面鏡”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猜想環節時,經常出現錯誤,如設計的活動方案中出現錯誤,回答問題時出現卡殼或者匯報的結論成果不準確、不到位等,筆者在教學時并沒有急于將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而是將學生的“錯誤”變成一種寶貴的資源,借助實驗探究進行“糾錯”,創設科學合理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糾錯”,讓學生在“糾錯”中發現問題再反思解決問題,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教學的資源,真正體現“真學”課堂。
總之,教師應靈活轉變教學觀念,在新課改背景下,重視學生“教育形態意識”的形成,關注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形成,著力推崇“依學而教”,促成“真學”課堂由“低階”向“高階”轉變,逐步實現學生物理學習的“動力值、方法值、能力值”等明顯提高,進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余平.注重體驗 快樂探究——《平面鏡》教學案例[J].中學物理,2010(3)
[2]金玲.例析初中物理“平面鏡”課堂教學[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3(3)
[3]王晨.彰顯“素養”的物理教學設計與實踐[J].湖南中學物理,2016(11)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