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紅

【摘要】本文就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展開探究,提出了生活化的課堂導入、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走出教室貼近生活、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等四種促進小學課堂生活化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41-02
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促進小學生明白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從而促使學生形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將課堂向生活貼近,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一、生活化的課堂導入
很多小學生認為數學是單調枯燥的,他們不明白學會這么多的計算方法有何用處。其實,善于利用數字、善于挖掘數學閃光點的教師完全可以讓數學課堂散發出無限魅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生活走進課堂,喚起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相關知識時,筆者先用一個真實的情境導入新課:“昨天超市進行品牌牙刷促銷活動,軟毛牙刷一組4支,一共15.2元,兒童牙刷一組2支共7.8元,不參與活動單買牙刷每支4.2元,老師如果要采購50支牙刷,怎么買最劃算?”逛超市是學生經常進行的活動,商品促銷也是超市常見的活動之一,選擇用這個情境作為導入,讓學生覺得既親切又熟悉,學完之后還能在下次逛超市時有所收獲。
購買物品的導入是較為常見也較為容易操作的,除了這種方法,還有一種方法也很適合在課堂導入上運用,即把新聞搬進課堂。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單位換算》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寸和英寸的區別,筆者出示了一則新聞:徐先生在商場購買了一臺標簽上寫著“55寸”的液晶電視,可是電視送到家時,他用尺子測量了新電視的對角線長度后,把商家告上了法庭。這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來,筆者和學生一起分析這則新聞:按照標準,1寸約為3.33厘米,那么140除以3.33約等于42,1英寸等于2.54厘米,140除以2.54約等于55。由此說明這臺電視機的尺寸應該是55英寸或者說是42寸,而不是55寸。原來,商家耍了一些小聰明,在宣傳時故意混淆了寸和英寸,據此,買家認為商家欺騙了消費者,要求商家賠償,最后經法院審理認定,商家存在虛假宣傳,構成了欺詐經營,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這樣教學,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用適當的數學方法來解決,不僅讓學生萌生了數學意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習慣。
二、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由于教材的編寫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所偏差,書面語言、數學用語較多,導致學生對新課的理解難度加大。教師成功運用生活化的課堂導入,引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之后,還要讓教學情境生活化,即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在教學《小數除法》相關內容時,筆者創設了一個生活化的情境:“老師昨天在超市買了3千克梨和3千克蘋果,一共花了16.5元,回到家后發現,老師的媽媽也在超市買了3千克蘋果和1千克梨,一共花了10.5元,同學們,你知道這家超市的蘋果每千克賣多少元嗎?”這道題初看簡單,但是仔細讀題后就會發現,運用學生熟悉的求單價的公式“單價=總價/數量”并不能求出答案,因為題目并沒有給出蘋果的總價和數量。這時,學生產生了疑惑。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比較兩次購物所花的總費用。學生觀察后發現,兩次購買的總費用之差正好是2千克梨的價錢,先求出梨的單價,再把梨的價格帶入題目中的任一條件,就可以求出蘋果的價格。
可見,讓生活走進課堂,學生更容易接受,對新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三、走出教室,主動貼近生活
數學課堂不應該局限于教室之中,因為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教師不但要深諳此理,還要把這一思想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從被動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到主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在教學測量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測量方法,筆者帶著學生來到運動場,讓學生自己尋找測量工具,測量運動場跑道上某段距離的長度。學生分小組進行測量,有的小組先用尺子測量自己的腳長,再用腳步丈量,最后用乘法算出了結果;有的小組直接用身高測量,雖然結果沒有這么精確,卻也得到了相近的結果。此時,筆者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跑道我們可以用身體上的尺子直接測量,但如果要測量教學樓的高度,你們又有什么辦法呢?這個問題一下子就把學生難住了。筆者拿出一根桿子,立在教學樓旁邊,讓學生觀察桿子的影子與教學樓的影子,這時,有學生想到了運用比例的知識來求出教學樓的高度。經過計算,學生都得出了教學樓的高度,并知道了測量更高更大的物體時可以采用此類方法來解決。
此外,筆者還讓學生在運動會時記錄下每一組選手的成績,然后計算出平均成績;或者讓學生做校園綠化設計師,設計出校園綠化面積最大的方案;又或者讓學生安排元旦晚會的彩旗等。通過多樣化的室外活動,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思維也變得更廣闊,對數學的興趣也更濃厚了。
四、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
除了課堂教學,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發現課堂外的數學魅力。因此,教師要適當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不僅突破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筆者常用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寫數學周記。
如在三年級數學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嘗試寫數學周記:把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趣事寫下來,不一定要求出答案,只要敘述的過程包含有數學的內容即可。不久,筆者收到了一份關于“抽屜原理”的數學周記——
“今天晚飯結束后,媽媽讓我收拾書桌上的繪本。突然,我萌生了一個想法,如果要把這7本繪本都放進6層書架里,能有幾種不同的放法?我嘗試了幾次后發現,不管我怎么放,始終有一層書架要放兩本繪本,只是擺放的位置不同而已。見我如此苦惱,爸爸在一旁說,其實這就是數學中的抽屜原理。看到我還是不理解,爸爸又拿出了6本繪本,讓我把這13本繪本平均放進書架里。我笑著說不可能,因為13除以6根本除不盡,爸爸接著問:那么至少有一層書架會有幾本繪本?我毫不猶豫地回答3本。因為13除以6等于2余1,那么多出來的一本繪本無論放在哪一層書架上,那一層書架都會有3本繪本。爸爸給我豎起了大拇指。原來,數學有這么多有趣的故事呀!”
該生通過一次偶然的事件,在家長的引導下,初步接觸并了解了“抽屜原理”,進而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次暑假結束后,有一名學生上交了一篇暑假日記,記錄了假期與爸爸媽媽去日本旅行時在免稅店發生的趣事,因為看錯了貨幣符號,錯把價值2500美元的手表看成了2500日元,按照日元匯率計算,這塊手表還不到200元人民幣呢!結果媽媽仔細一看才發現,價格標簽上標的是美元,不是日元,按照當時的美元匯率,這塊手表要16500元人民幣呢!這篇日記記錄的是學生假期里啼笑皆非的故事,仔細分析,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還真不少。
學生學會記錄生活中的數學故事,不但能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發現數學知識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由此可見,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十分重要。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不正是這樣嗎?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同樣也離不開生活。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真正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做”數學,真切感受“數學來自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