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璐璐 張雪
摘要: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是“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被放到第一位,這是我們黨的全會第一次把創新提到“發展的第一動力”并“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樣的高度。那么,探究創新發展的理論來源、實踐基礎、科學內涵、基本要求對于今后中國的發展就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創新發展;理論來源;實踐基礎;科學內涵;基本要求
一、創新發展的理論來源
創新理論是由J·A·熊彼特(1883—1950 )首先提出來的。 他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創新理論。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等。”在熊彼特的理論里,熊彼特把技術創新和創新看作是同一概念,也就是說,創新就是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也就是創新,這兩個概念是同一個概念,由此來看,原本的“創新”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我們大家常說的創新,其原始的概念就是這么產生的。
二、創新發展的實踐基礎
實踐是創新發展的動力,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創新都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巨大動力,中國歷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創新在實踐中的運用。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發展的問題,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道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真理標準的指導下,實行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了思想,開辟了新道路、創新了新理論、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鄧小平提出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國兩制等等,都是史無先例的偉大的創造和創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發展的道路上,始終把創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把創新運用到每一個實踐中,正是因為各代領導集體對創新的重視與貫徹,中國才取得了這樣的成就。
三、創新發展的科學內涵
“創新”是指創造和發現新東西,霍墨·G巴尼特在《創新:文化變遷的基礎》中說:“創新是指在實質上不同于現有形式的任何新思想、新行為或新事物。”創新不是割斷事物發展的歷史,不是完全摒棄原有的東西,而是根據社會體制轉型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需求,順應當代社會新特征和新常態在繼承與揚棄中實現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理論創新,需要在繼承原有理論合理性的基礎上,及時反映和提煉社會存在的新要素,在理性反思與理論完善中構建新理論;制度創新,需要在保有各領域合理的基礎性制度體系基礎上,廢止不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陳舊制度,修訂和完善現存制度的漏洞,制定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合乎時代需要的各類制度;科技創新,需要在反思與吸收原有科學技術基礎上,堅持科技倫理原則,完善相關科學理論,發明新技術;文化創新,需要在對中外傳統優秀文化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合乎時代精神的現代文化。
四、創新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以實踐為基礎,大力推進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
以實踐為基礎,大力推進道路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創新,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創新,政治工作必須把握規律,創新打造信息服務文化,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創新,我們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與時俱進,發揮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主體的作用,大力進行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以實踐為基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在理論創新問題上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思想方法,理論創新必須服務于、落腳于實踐創新,離開了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理論創新就無從談起,創新必須建立在求實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制度創新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要根據目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以及存在的問題,用超前的認知,展望未來,并把認知付諸于實踐。
(二)把握正確方向,發揮政府、企業、個人的作用。
政府掌握著國家的政治權力,是社會進步的火車頭。政府創新是社會創新的表率,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我們有一個創新型的政府。進行創新要把握正確的方向,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企業要把握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的正確方向,產品創新要注重產品的質量;管理創新要注重資源整合;組織創新要以高效率為目標導向。創新要提高國民的創新意識,在發揮政府主導性作用的同時,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三)注重人才培養,為創新提供充足的后備資源。
家庭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搖籃,對人的創新能力的激發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父母,要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培養孩子敢問、愛問的精神。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要承擔起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角色,加強教育方法改革,創新教育內容,營造濃厚的創新環境、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作為教師,要有足夠的熱情和強烈的的責任感,作為學生,要主動去學習、思考,積極配合老師,同時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企業是創新成果的重要集聚地,是產生創新成果的重要地方,作為企業,要注重人才培養。作為企業,應該重視人才培養,建立激勵制度;企業應該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通過對創新發展的理論來源、實踐基礎、科學內涵、基本要求的研究,對創新發展理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明確了創新是引領國家發展的第一動力,要使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2.
作者簡介:謝璐璐(1991—),女,河南省漯河市人,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