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悅
摘要: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經典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小學數學應用題讓小學生普遍感到學習起來又繁瑣又困難,不少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都存在著一些困惑。鑒于此,筆者在翻閱大量有關理論資料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現狀,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觀察和實踐,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提出了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幾點策略,希望對小學數學應用題的學習障礙和教學困惑起到有效的改善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自主探究
小學應用題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基礎作用,它是為后續的高年級的應用題學習打基礎的,因此要特別重視小學應用題教學。自主探究模式是隨著新課改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改革現有的落后的教學方式方法,進一步系統分析小學應用題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求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學策略,使小學應用題教學真正起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作用,是十分有意義的。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概括
小學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師創設有效的研究環境,提供有效的探究素材,并作是當時的指導,讓學生都會在研究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研究,使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以增強的一種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不僅可以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還能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并能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的本質所在,從而形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二、當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不應僅僅是培養學生“按圖索驥”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改實施以來,廣大教師不斷探索,銳意進取,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實效上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目前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仍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目前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將較多的精依然放在了公式定理和例題習題的講解上,而忽視了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受此影響,學生在解題時缺乏目標分析和解題策略的研究和設計,不善于觀察與思考,遇到題目就想著立刻解決,東做西碰,當一種嘗試受阻時,立刻做第二種嘗試,感到第二種嘗試復雜,又轉到第三種嘗試,忽而又轉到第二種嘗試,呈現出混亂的思維行為,浪費了精力和時間。還有的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水平較低,教學聯系生活的力度不足,多數情況只是泛泛于書本上的一些例子,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認真分析挖掘教材內容,導致學生審題能力不足,析數量關系能力較差,以至于在篩選有用信息方面概念比較模糊,不清晰,往往即使做出正確的解答,也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數學應用能力較差,不能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三、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1.創設課堂情境,激發自主探究興趣。
中所周知,數學是枯燥的,無味的,這就需要我們數學教師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有興趣地學習數學知識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要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同時,數學課堂教學要努力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應用題的學習中能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而不是整天處于被動地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要豐富教學手段,營造自主探究性課堂情境。小學數學不同于語文、英文等其他學科,小學數學具有更為嚴謹的抽象性和更為嚴密的邏輯性,這實質上與小學生習慣于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是矛盾的。就就要求教師要加大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采取小組協作學習、實驗探究學習等方式,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靜態為動態,為小學生架起一座從抽象數學概念到具體形象 思維的橋梁,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2.有效提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適當的途徑與方式豐富學生的認知體系。要重視數學知識的直接指導。使學生對自我有正確認識,包括正確認識自己對各種數學問題類型與難度的解題信心、思維傾向,使學生能對自我選擇的解題策略的效 果作出判斷。例如:一只蜜蜂0.5小時飛行9.3千米,一只蝴蝶每小時飛行7.75千米,一只蜜蜂每小時飛行的速度是蝴蝶的多少倍?
分析:由于受0.5小時的干擾,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無法從“速度=路程+時間”去分析數量關系。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提出問題,如“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不能換一種方式想想?你為什么作出這樣的選擇?所選擇的解題途徑是不是最佳的,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這些知識之間有何聯系?”等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意識與自主探究能力,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正確解題方法的印象,還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伏霞等.數學教育要重視對學生的元認知開發[J].數學通報,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