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昌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逐步成為教師教學的中心、學生學習的重點。多媒體教學不但能為老師帶來很多便利,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諸多抽象的形象與難懂的概念。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更是需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育,然而,目前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中,多媒體教學模式的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作用,其主要原因便是老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也沒有科學、合理的方法使用多媒體。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重要性;有效方法
多媒體教學最大的特色就是圖文并茂,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既能夠使得小學生們可以更加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顯得簡單易懂。在小學數學中,小學生對教師口頭傳授的很多概念的理解都不夠到位,無法達到最佳的效果。如果這時候,教師能夠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教學當中,學生便能夠更好的理解與認識數學的魅力,從而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當然,這種多媒體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是要講究科學有效、正確合理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多媒體技術在教師教學中的重要性
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上課的時候,盡管充分繪聲繪色地傳授知識,但實際上,學生能夠吸取到的知識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師在一味單方面的傳授知識中,與同學互動的機會很少,老師很難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教師在課堂中“趕場子”一般的爭分奪秒的教,學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識。對此,多媒體教學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帶來很多便利,可以營造和渲染更加生動形象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吸收知識。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僅僅靠口述傳授知識的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使用多媒體教學,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不但利于教師更有效地組織教學工作,在學科的評優方面也作為了評判標準。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的多媒體教學方法
(一)將多媒體與數學教學相結合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學生在數學理解中的障礙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景提示,并且沒有形成準確的認知。對此,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化靜為動,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根據教材內容,把靜動結合起來,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是數學的概念真正地“活”起來,比如以人教版數學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中“數學廣角”的內容為例,以往的教師往往是一開始就單純地利用口頭語音與黑板來展示這一章節的內容,單方面地灌輸,學生埋頭苦抄筆記,從而導致學生缺乏相對應的思考時間,教師就可以通過結合多媒體的教學實踐,探討教學中學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的利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數學模型建構的嘗試與感悟。從“烙餅問題”、“沏茶問題 ”、“等候時間問題”、“田忌賽馬”等題目,通過合理規劃課件,從而優化統籌思想,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最終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優化結合
教學的過程是一種信息化的運動,是教與學的信息傳輸、交流、融合以及反饋的過程,而課堂教學的主導是老師,老師在教學中時時刻刻都影響著學生,這種作用是任何手段或多媒體無法取代的。因此我們需要將多媒體與傳統教學優化整合、取長補短和科學結合,使得教學手段不但趕上時代的潮流,更可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不能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課件的演示時間、形式、速度、步驟要與學生的視覺、思考、聽覺恰到好處的配合。對于教學的重點難點要有不同的劃分,課件不能生搬硬套,需要融入老師自身的東西。同時,老師要用自己的語言,姿態和表情巧妙地組織,傳達教學知識,實現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營造和諧默契的教學氣氛,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
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下,部分教師一整節課下來都使用課件,沒有很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師也無法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學生也沒有機會問教師問題。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的質量,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注意與學生的溝通,盡管是用課件教學,教師也要多在臺下走動,以便學生能夠隨時問教師有疑惑的地方。除此之外,教師還有利用多媒體提出有效、趣味的問題,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思維更加跳躍。這種一來,教師與學生之間就形成了很好的互動。
三、總結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更為重要的是兩者之間的有效整合和融合。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互補,使得傳統模式能夠發揮出一定的優勢,多媒體技術也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自己的主導地位,在課堂中有合理利用課間,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幫助學生解答其在課件中有疑問的知識點,避免學生對課件產生過度依賴心理。
參考文獻:
[1]王家英:《小學數學課程多媒體教學的現狀和對策》,學術期刊《科學導報》,2016年10期
[2]丁才星:《關于多媒體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學術期刊《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年7期
[3]楊濤:《數學多媒體教學誤區及對策探討》,學術期刊《中國集體經濟》,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