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深入落實的形勢下,越來越強調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文素養與藝術能力的發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是非常重要的構成環節,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聽、說、唱音樂,同時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實現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的結合,從而讓學生自由想象與發揮,讓每位學生都可以從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中獲益,以此實現快樂、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音樂表演;音樂欣賞;關系
音樂是一種審美藝術,是音樂家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也是音樂家的心靈語言。因此,怎樣教會學生用心體會音樂的“喜、怒、哀、樂”等感情,即教會學生欣賞音樂,顯得尤為重要[1]。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作為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利用多種音樂表演形式展現音樂欣賞內容,可最大限度的提高欣賞質量與欣賞能力。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的有機結合。
一、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概述
音樂表演就是音樂的再創作活動。通過人聲歌唱、樂器演奏、指揮等藝術手段,將樂趣用具體的、可感知的音響表達出現,傳遞給聽眾,以此發揮其社會功能。其是音樂欣賞與音樂創作的中介,是音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音樂表演中,歌唱家、演奏家、指揮家等通過自己的藝術造詣,闡述對樂曲的理解,以此讓聽眾得到不同的感受。所以說,音樂表演可以看作是一種音樂再創作活動。
音樂欣賞指的就是音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感知音樂的實踐活動,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構成環節[2]。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音響藝術、聽覺藝術,沒有可見的視覺形象,沒有客觀描繪的色彩與形狀,也沒有確定、具體、詳盡的內容。而音樂欣賞就是讓學生通過對各種音樂作品的聽賞,體會、感悟音樂,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音樂興趣。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聽、說、唱音樂
(一)視聽結合,引導學生聽音樂
在音樂欣賞中,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聆聽各種各樣的音樂,進而從中感知音樂要素。比如,感知樂器名稱、樂曲音色、表現畫面、表達情緒等,以此培養自身的音樂素質。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視聽結合教學模式的運用,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比如,在學生聆聽音樂的同時,播放相關影像、圖片等,通過對生活事物的細致觀察,用視聽結合的方式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以此利用直觀、形象的畫面加深學生印象[3]。除此之外,通過視聽結合的運用,可充分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表現或者表達,對學生成長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說音樂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利用音樂語言構筑音樂意境導入課程內容之后,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用語言描述音樂意境,讓學生積極參與“說”的過程,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感知音樂形象。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愛聽故事是天性,利用這一特點,可在音樂教學中以故事的形式講述音樂作品作者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結合故事欣賞音樂,并編寫故事,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對于低年段學生而言,此種方式非常有效,不僅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感知。而對于高年段學生來說,可以設計一些啟發式問題,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分析,表達自己對音樂的認識,并在學生討論與分析中找出正確答案,以此獲得成就感,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
除此之外,教科書只是學習音樂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其給學生學習提供了一個文本,并非唯一范本[4]。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校、學生以及自身的具體情況,為學生提供一些有用的音樂作品,讓學生聆聽與感悟。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曲目,在課堂上進行介紹、播放與講解。在此過程中,學生就好像是與音樂大師對話,在音樂長河中暢游。在每個學期中,教師都可以給學生布置幾首名曲欣賞任務,長年累月,就會讓學生欣賞到很多名曲,進而增強自身音樂素養。
(三)引導學生唱音樂
在音樂欣賞中,樂曲主題會在樂曲中反復出現,所以,通過音樂主題的哼唱,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音樂。在音樂欣賞中,哼唱音樂主題可在欣賞之前進行,也可以在欣賞之中進行,甚至可以在欣賞之后進行。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而言,應選擇不同參與方式進行音樂欣賞。對于低年段學生來說,應強調形象化形式;對于高年段學生來說,應從音樂知識與技能方面入手。除此之外,對于低年段學生而言,其性格活潑,并且非常好動,很難像成年人一樣靜下心來聆聽音樂,無法長期集中注意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合理掌握“收”與“放”的關系,在聆聽音樂的時候,盡可能保持“收”的狀態,參與表現的時候,可適當“放”一點。此外,應盡可能開展綜合性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全身器官參與音樂欣賞,跟著音樂一起哼唱,并隨著音樂節奏一起擺動、搖晃,實現全身心的投入音樂當中,提高自身音樂素質。
三、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實現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的結合
(一)創編歌曲,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音樂和故事、音樂和舞蹈等進行有機結合,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歌曲創編,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5]。比如,在欣賞《爺爺過生日》這一歌曲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歌曲創編。以“你還想給誰過生日”為題,讓學生自行改編歌詞,如《爸爸過生日》等;之后讓學生以擺手的方式進行伴奏,以此完成歌曲創編。此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與熱情,樹立學習信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自主創新思維。
(二)加強樂器表演與音樂欣賞的結合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借助樂器演奏樂曲,可以讓學生欣賞音樂節奏,進而提高學生音樂鑒賞水平。比如,在欣賞《獅王進行曲》這一曲目的時候,可以讓部分學生表演獅王,之后由其他學生表演不同動物的家。教師按照演奏順序進行彈奏,到哪個旋律,就讓那個學生代表的獅王走到森林小動物的家,用木魚敲擊的聲音當作敲門聲,每個獅王的節奏均不同,等所有獅王都出來以后,才可以一起進行獅王吼叫。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自由、輕松的欣賞曲目,感知曲目旋律,進而自創新的節奏,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自身音樂素養。除此之外,可以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培養自己的想象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為此,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實現音樂表演與音樂欣賞的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熱情,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