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樂軍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能夠革新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應當結合信息技術的手段,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實現良好的地理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信息技術;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并且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能直觀、形象地展示地理現象和事物,蘊含著多種多樣的信息,從而有著豐富多樣的教學輔助內涵,對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結合的意義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興趣是由于機體的需要而產生的穩定內動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寓教于樂,使得教學內容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對于高中地理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高一學習“俄羅斯”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放映不同旅游照片、短視頻,如海參崴不凍港、喀斯特巖溶地貌等多種地域風情,激發學生對俄羅斯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二)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通過教師的語言表達、圖畫展示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想象不同的景象、地球的自轉和時區變化等抽象的過程。但是,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直觀地展示這些抽象的過程,并簡單地創設出不同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學習提供大量的資源,進而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時區問題是高一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語言表述,教師往往無法清楚、透徹地描述出天體運動等自然現象和時間因時區不同而更換的抽象現實。但通過先進信息技術的幫助,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到相關的視頻供學生觀看,使學生深刻體會天體運動和時區的轉換,有助于學生理解不同時區的差異性,進而解答時區變換的地理難題。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條件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手段,搜集教學資源,促進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創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料和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關于信息化教學與課堂實踐的建議
(一)選擇準確而合理的教學方式
使學生快速提升綜合學習水準的最佳方式是激發學生自我挖潛的興趣。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平臺多元化豐富的教學空間,將枯燥的硬性理論知識改變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興趣點。如在講解有關地區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有關該地區的影片,讓學生對這一課程產生興趣,這樣就能夠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讓學生的學習狀態保持在對自我潛能的開發上,認真對待學習內容,因此而從課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保證對知識的獲取。
(二)豐富教案的教學內容
豐富詳盡的教案內容是增強教學效果的最好方式。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需要掌握最新的地理教材內容和學生在實踐中的進步程度,并以此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課堂教學內容。在創新知識和基礎知識累積這兩個方面進行精心布置,讓教學計劃基于信息化資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實施。在基礎知識方面,教師要盡可能做到詳細、深入地講解,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畢竟他們之前沒有接觸過這一方面的知識,對所學內容沒有很深的了解;在創新知識方面,教師需要做出適當延伸,讓學生從課本的束縛中脫離出來,去了解一些新的知識,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讓教師對課程的講解育有特色。
(三)調整傳統教學思維,轉變授課模式
將傳統的傳授思維轉變成為引導思維,是信息化教學從理論到課堂實踐的正確途徑。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單一的、壓迫式地向學生傳授理論,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取教師的講解,無法真正領悟知識,甚至淹沒自主能力。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需要時刻關注并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了解學生的潛能和情感起伏,從而在教學計劃內將學生與信息化學習環境有效結合,發揮信息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并將意義最大化。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學生開始成為課堂的主體,很多事情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如在教學有關中國地理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進行講解,在黑板上繪制中國地圖,標識出重要的山脈、河流以及三大階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為容易,可以對知識進行深化理解,講課的學生也能夠提高實踐能力。
(四)加強自身專業性,合理演示
信息化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實際更加考驗高中地理老師的專業水平。專業性不僅僅體現在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上,還體現在對設備的正確操作上[3]。近年來,多媒體設備保持高度新舊更迭的狀態,教師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準確根據設備對高中地理知識做出有效的呈現,這其實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所包含的知識豐富,年代時間長,所輻射的知識也大,加之山水星辰形狀各異,且各具特色。所以只有熟悉每種圖形所對應的表現形式,才能將抽象的課程講的通俗易懂。
(五)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地理的涉及范圍廣、內容復雜,很多時候需要學生主動挖掘。對此,學生可以網絡為基礎,通過收集、查閱相關資料,建立課題模型,發表研究成果等方式達到網絡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探討研究,探查地理現象的本質。例如,在學習新能源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后,讓學生搜索相關資料,了解不可再生資源,并進行相互討論,深入探究不可再生資源的特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能源問題的理解,使學生更加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教師需要將引導效果帶入課堂教學和課后實踐中,在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豐富教學方式,改良教學內容,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現代教育理念,將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學真正切實地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潘信國,淺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與創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3):53
[2]吉小玉,信息時代中學地理教師素質構建[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