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摘要:扎染,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白族地區稱之為疙瘩花布、疙瘩花。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挖掘白族扎染的藝術價值,本文提出將白族扎染納入高校藝術教育專業中,設計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課程體系。一方面豐富學生對白族扎染技藝的理解,切身體會其藝術魅力,拓寬學生的思路與視野;另一方面豐富現有藝術教育探索模式,拓展白族扎染技藝傳承與保護的路徑。
關鍵詞:白族扎染;高校;藝術教育;融合
扎染,作為古老的植物染色技藝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大理周城和巍山縣廟街、四川自貢、湖南鳳凰等地。因主產地在大理,且染布者多為白族,故人們又稱之為大理扎染或白族扎染。大理白族周城素有“民族扎染之鄉”的美譽,有著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其成品品種豐富、圖案精美、題材多樣、寓意深刻,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和實用功能,是我國絞纈工藝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白族扎染傳統工藝的傳承現狀
舊時周城背靠蒼山,面朝洱海,處于蒼山洱海的中間地帶,可用土地少,交通封閉,文化落后,造成生產力低下,使得紡織成為另一條維持生計的方式。也正因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硬是激發了周城白族人民的心靈意向和本能沖動。白族婦女將周圍美好的生活環境都一針一線凝聚在扎染花布上,經祖輩的技藝實踐,而后耳濡目染,自然傳承下來。
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生存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生產型社會轉型成消費型社會。正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描述的,當前產業化的大環境使得扎染技藝受到嚴重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時代的步伐。目前周城依舊堅持進行扎染的多為中老年人和婦女,其目的是如何通過扎染提高自身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是對扎染的傳承和流傳。白族扎染起源于農耕時期,社會結構單一,很容易被外來文化所同化和消融。在信息化社會的影響下,人們很容易忽視傳統文化,追求現代文化。扎染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失去自然傳承的社會環境和基礎。如果再不給予特殊的關注,不進行有意識的教育,不重視其藝術價值,白族扎染青黃不接甚至瀕臨失傳的狀況將進一步加深。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族扎染教育傳承模式的探究迫在眉睫。
二、白族扎染傳統工藝的教育價值
白族扎染,作為我國絞纈工藝的“活化石”,涵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留下來很多富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歷經發展,與當地民風民俗融為一體,構成了大理白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和重要象征。白族扎染本身涵蓋的藝術意蘊,可以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的知識來源;大量獨特的技藝技能的傳授,構成了藝術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和方面;傳承人對自己獨特技能的傳授,可以貫穿于藝術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
高校作為培養高等人才的基地,藝術教育專業更應該擔負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的職責。將白族扎染引入藝術教育專業教學,不僅可以擴充其學科領域,而且可以使藝術教育專業依托白族扎染的文化養分,承續其生命力。
對于我國的藝術教育專業而言,通過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語言的相互結合和具體實踐,成為其發展的新動力。將白族扎染中優秀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手工技藝融入我國的藝術教育教學,不僅可以增加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路徑,還可以改變藝術教育教學的模式,這種改變可以更好的輔助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最大限度的帶動學生對學科中某個領域進入深入系統的學習,將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多維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和教育實踐體系,從而更好的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三、白族扎染傳統工藝的課程建立
白族扎染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其成品多為藍底百花、清新素雅,具有強烈的對比性和藝術感染力。創作的每一個階段都包含了白族人民質樸、善良以及熱情好客的品格,與當地民俗民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獨特風貌的藝術風格。藝術教育專業是以藝術為媒介進行的教育活動,帶有師范類性質,目的在于使受教者的心理機能、精神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進而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揮促進作用。將白族扎染融入藝術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是傳統民間工藝在現代教育理念中的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傳承模式。
(一)白族扎染基礎理論課程的建立。基礎理論課程的建立,首先要對白族扎染產生的歷史來源和社會環境進行了解,并加以科學考察,真正弄清楚白族扎染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 其次對白族扎染的制作材料、基本技法、步驟、要點等進行研究,并積極動手實踐。
(二)白族扎染具體實踐課程的建立。在進行扎染基礎技能訓練的同時,應注重強調扎染特有的藝術語言,如“浸染”、“點染”、“印染”等,拓寬與扎染相關學科知識領域的探究活動,提高扎染的基本制作技能。在此基礎之上,又要注重白族扎染自身規律衍變,將表現形式和藝術意蘊相結合。過于專注紋樣的變化,只會使技藝表現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而缺少相應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堅實的文化依據。
(三)白族扎染藝術設計課程的建立。在掌握了白族扎染基礎和具體踐課程以后,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藝術設計創作。通過對豐富多變的扎染技法,美輪美奐的色彩層次與肌理,抽象神奇的圖案紋樣等實踐課程的體驗,加深學生對白族扎染的理解,更加直觀的去感受其藝術魅力。學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在深厚的傳統技藝支撐的基礎之上,與當代設計元素、科學技術相融合,加入自己的審美創造,勇于實踐創新,賦予白族扎染新的生命力。
結語
將白族扎染引入現代藝術教育專業,對現代藝術教育專業新模式的探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手工技藝的活態傳承;另一方面,對藝術教育專業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種創新。本文旨在對傳統技藝在發展和傳承中與藝術教育專業的結合進行探索,以及其在教學實踐和生產性保護中發揮積極效應的可行性的研究,以期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及藝術教育創新發展的雙贏。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5。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7。
[3]羅鈺、鐘秋.云南物質文化.紡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4]金少萍.白族扎染從傳統到現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張旭.大理白族史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