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彪
摘要:作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通過作業內容和形式的改革,從作業“規范”到“品質”提升怎樣做到“減負不減質”努力依托作業設計搭建舞臺,讓學生減負樂業,使學校成為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樂園和精神家園,是我們一直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評價
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的有益補充和延伸,也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現在的課堂作業講究的是高效和優化,這樣不僅能夠起到對于所學的知識檢測和鞏固的效果,還能夠開拓學生視野,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要清楚數量。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最篤定的就是題海戰術,認為熟能生巧,學生題做得多了自然就越來越熟練了,這樣就導致了在小學階段就給學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業,其結果是使作業很快成為了學生的負擔,學生逐漸不愿意做作業甚至是逃避做作業,還可能會產生厭學的心理,這和我們布置作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沒有達到布置作業的目的。作業量過大,也達不到鞏固掌握知識的目的。
(二)要明確時限要求。
布置作業是為了輔助學生們更好地學習,同時通過學生做作業也能夠實現學生新舊知識的結合應用,這是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消化和吸收時間的,所以在學生完成作業時間上要有大概的估測,既不要時間太短,缺乏必要的思考;也不要拉得太長,降低效率。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要及時點撥和解決。
(三)要準確把握作業難度。
對于作業的難度教師一定要把握準確,既要能夠達到檢測和復習的效果,對于學生有一定的鍛煉。也要注意不要單純地關注難度,導致有些學生解決不了,沒有辦法完成,這樣就失去了作業的價值。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一)注重作業的“趣味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學科都應該扎實、活潑、生動全面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教師對作業的設計,能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去完成作業。也只有學生對作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自覺地投入到完成作業這一活動之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小學生對作業感興趣呢?我們認為教師在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后,結合小學生實際可設計一些趣味性的作業,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
(二)注重作業的“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創造能力得到釋放,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教師就必須在“自主”做作業上下功夫。
(三)將語文作業融入實踐。
修訂版《大綱》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長期以來,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筆者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內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得到切實的訓練。
(四)體現個性化,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
傳統作業的設置有兩個特點:一是“題海戰術”,二是“一刀切”,但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發展參差不齊,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最終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對教師產生依賴心,對學習喪失了主動性,使其語文能力的發展受到限制。因此,筆者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有所側重,進行分層次設計。作業一改以往命令式、強制式的布置形式,以“自助餐”的形式出現,給不同學生選擇的機會,為他們又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選擇范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到作業之中去。同時,作業的設計要注意發現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在作業內容與完成方式上盡可能地開放,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度,讓其自主選擇作業的難度、數量以及形式,并與其它學科相融合。
三、作業的評價技巧
(一)評價方式多元化。
形式要多樣。如批語評價、圖標符號評價、動作評價、表情評價、語言評價、獎勵評價等。還可以通過展示、匯報、交流等方式來檢查、評估作業。可以在班級里設置作業展示專欄,將每天優秀作業進行展評,在展示交流中相互啟發、共同提高,起到激勵促進的積極作用。還要加強個別指導,應在作業本上多做激勵性、指導性、啟發性的批注,要耐心、細心,指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
(二)評價層面深層化。
我們要從學生作業的態度、作業的質量入手,進行小組之間比評、同桌之間互評、自評的方式使作業的質量逐步提高,先讓小組評價,教師再進行二次批閱,進一步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然后教師再抓住典型講評。可以由學生在課堂上點評練習、分析問題,以及交流自己的作業練習的經驗和問題。讓作業成為師生對話的平臺,讓普通的作業活動成為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重要方式。
四、結語
語文作業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優化作業設計策略和評價技巧,讓學生在創造性的作業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鍛煉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為學生們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勝,董戰榮.化繁為簡多層評價——新課程下小學語文作業設置及評價的思考與探索[J],山東教育,2007(28).
[2]盧友瑋,李忠霞.小學語文作業設置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3(23).
[3]周利央,張志偉.例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改進與評價的優化[J],小學教學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