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英
摘要:作為新課程推行的主體——教師,想迅速成長,須合理、有效地對我們的教學進行思考,才能達到“在發展學生的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提高”的目的。我針對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及應堅持正確的導向進行了認真審視和深入思考。從而現行的小學各學科教學中也都應該為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我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已有幾十年時間,在教學中,經歷了茫然與彷徨,其間不乏出現各種思維的碰撞,而正是這些體驗、碰撞不斷的引起我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體驗了無所適從到慢慢摸索的課堂教學歷程,更加堅定了課改的信念,并從中得到啟迪,得到成長。作為教師的我們,深刻思考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上升到理性思考,須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現代教學教育理論,盡快跟上時代的步伐。
作為教師,僅知道要在教學中提問學生,而不考慮如何有效提問,顯然會使課堂教學僵化和低效。數學考試,實質上就是一組提問,但考試本身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只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考核,一種評價。
一、引導學生探索數學奧秘
通過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收獲知識。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教師要把過去的“一言堂”變成“群言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討論、合作,自己去感受,理解知識。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之后,就可以通過口算競賽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打好基礎,掌握知識,小學生就已經對加減法有比較深刻的了解。提問式的教學在這里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這里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思路為主,學生會回憶相關數字判定的相關問題。
由于十進位加減混合本身的特性,導致學生可能會不容易理解。這樣就要求我們更加耐心的指導。教學中,先講解清楚概念,由淺入深,接著是如何運用。
二、師生互動,其樂融融
數學教師在選題階段,要針對學生學習與發展需要,結合學校和社區教育資源條件、特點,開發設計適合學生研究的課題。數學教師應充當指導者,數學研究性學習是與數學問題的解決密不可分的,而問題的解決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數學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激勵學生研究探索,鼓勵學生克服挫折。提出建議,形成具體計劃,讓學生討論,還可提供相關背景知識,誘導學生尋找值得研究的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分工指導,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和職責。在方法上,教師也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鼓勵學生不斷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微調。除此之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獲得數學科學態度、科研方法、探索興趣的感悟和體驗。
小學生對新鮮事比較好奇,學生對于方位認識比較生疏,經常左右前后不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表教學,既形象又直觀,又便于學生理解。
有些題目看似簡單,但是對于學生來說,相當難,那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找到問題的關鍵,積極主動的解決數學問題。
三、小組探究,實踐創新
教師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有個性地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現“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新課標理念下的一項重要教學組織形式。我們應明確,合作學習這只是有效學習方式中的一種,要避免“將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學習之盤”,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合理的選擇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教師需關注學情,提前建立評價體系,挖掘合作點,順學而導,使學生掌握技能會合作,同時應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激活內因真正促發展。
在圖形認識的學習中,要讓學生了解,現實世界中,我們看到的物體大多由具有柱、方、球等結構特征的物體組合而成。數學的教學不僅僅在于讓學生學會一個知識,更重要的是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探究學習,學習數學就會產生強大的動力。讓學生列舉身邊具有已學過的結構特征的物體,并說出組成這些物體的結構特征,它們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讓每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中,取長補短,豐富了學生的數學知識。
四、立足生活,反思教學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教學課堂。教師不僅要從現實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要挖掘教材中的數學知識的豐富現實背景,整理數學知識,讓學生主動將現實生活的大背景與數學知識密切地聯系起來,還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著豐富的數學問題,拉近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數學問題處處跟現實生活有關,讓我們捕捉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實現新課程標準中的“提高數學素養,滿足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在以往的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中,也己體現了這一著眼點。數學研究性學習應首先著眼于讓學生融入生活實踐,所研究的數學問題不要求很大,只要能有一定的生活實踐意義和價值,不管多么小的問題,都不失為一個好問題。讓小學生更加融入了身邊的生活實際,也增強了服務于生活實踐的意識。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實踐中應用數學財產,數學是生活世界的財產,而且這種應用與感興趣的日常實際密切結合,就可以讓學生走進生活實踐、提高生存能力,從而使生活變得輕松,因而會讓學生們感到學習數學的輕松愉快。
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在數學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地方很多,要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探索,提高自身的學識和身心修養,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在教學過程中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只有勤分析,善思考,不斷總結,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才能與時俱進,認真反思,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一個性格風風火火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往往會做題、解題速度較快,而一個性子較慢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則往往會比較謹慎、認真。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根據自身的身心特點,逐漸的養成良好的教學風格,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自我定位的時候、在課堂授課的時候要改正自己的一些缺點,比如口水話太多、教學評價過于偏激等等,而是將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數學素養以及人文精神,進而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的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