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茹
摘要:新課標引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要把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作為教學的總目標,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理應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方式應該豐富多彩,師生互相問難,生生互相切磋,以期達到反饋矯正、集中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語言溝通技巧、教學相長、密切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民主平等意識等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合作探究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為了什么?提問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反饋矯正,此外還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語言溝通技巧、培養學生的民主平等意識、密切師生關系等等,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因此,我們認為,如要達成以上目標,教師的課堂提問策略一般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情感性原則
教師應該把課堂提問看作是與學生交流的絕佳機會,而與人交流情感是第一位的,沒有情感就談不上真正的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一定要創設課堂提問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做到態度溫和,語氣委婉且帶有引導鼓勵的意味,做好提問前的鋪墊,使學生能在平等、平和、民主的氣氛中思考問題,并能夠享受思考帶來的快樂。
當學生對問題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時,教師一定要把握激勵的原則,加強對學生的激勵教育,適時贊揚、熱情鼓勵,在課堂中樹立學生的正面形象。當學生對問題做出錯誤回答時,教師更應該積極安慰和不斷引導,使學生有繼續思考的勇氣和信心,有繼續回答問題的欲望。千萬不能嚴厲批評或冷嘲熱諷,要知道,學生此時最需要老師的理解和鼓勵。嚴厲批評或冷嘲熱諷只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嚴重受損,回答問題的熱情驟減,有百害而無一利。
二、合作與探究的原則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班級,學生的水平都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怎樣使這些學習水平暫時參差不齊的同學能夠在一起進行合作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在課堂上往往不止一次地看到,學生自由合作討論時,常常是部分優生主講,其他學生一言不發地聽。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并沒有整體參與,這顯然不是我們所希望的理想的合作與探究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參與思考和討論的積極性,激發他們表達自己觀點和自我表現的欲望,使他們能夠與別人進行比較流暢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究老師提出的問題。
當然我們還要考慮到課堂提問的示范性。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同學提出問題并引導他們進行合作與探究,要誘使不同層次的同學擁有同等參與的機會并享有成功感,同時,也要為少數優秀的學生設計一些思維水平較高的問題,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使之產生示范性與帶動作用,以期促進學生高水平的思維活動。
另外,我們在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不要輕易給出答案。提問的最大意義在于誘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來龍去脈,而不是讓學生僅僅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禮記·學記》上講:“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笨鬃右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p>
此外,合作與探究還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易后難,漸入佳境。應該誠如《禮記·學記》上所講的:“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三、互動原則
根據信息對稱原則,任何有意義的交流都應該是雙向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不要僅僅側重教師的問。
現在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并不比教師差(某些方面要超過我們教師,比如媒體娛樂和計算機技術等),獲取信息的渠道并不比我們教師少,思維能力在迅速提高。他們常常能夠提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甚至是比較尖銳的問題。教師要推動學生對這些極有價值的話題展開討論,并認真加以指導和幫助,甘心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做學生的朋友和顧問。
要堅持課堂提問的互動原則,教師首先要特別注意對待學生提問和質疑的態度,我們堅決反對那些只顧維護自己的課堂話語權,維護自己的“面子”,而不讓學生提出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和看法的做法。
四、計劃性與靈活性結合的原則
首先,我們要針對中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做好課堂提問的準備。中學生青春期容易表現出矛盾、焦躁和壓抑。他們不輕易主動接近別人,一般也不會主動向別人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積極主動地進行交流和心理輔導。學生提不出問題怎么辦?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怎么辦?學生有緊張恐懼情緒怎么辦?學生提出與本課無關的問題怎么辦?針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教師都要做好預案。其次,我們還要有計劃地設計課堂提問的方式、提問過程及評價結果。我們要緊扣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出一個個鮮明準確的問題,并使問題具有連貫性和層遞性。再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展開課堂提問,靈活變通,不拘一格。
五、評價多樣性的原則
中學生具有求知欲強烈的心理特點,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問題的答案有強烈的期待心理,對可以明確答案的問題,教師如果對學生的回答放任自流,缺少明確的歸納整理和判定,就會使學生對問題始終沒有一個清晰、完整、正確的認識,從而引起學生理解上的混亂。
但是,對于某些沒有定論的問題,則不應要求統一標準。如果硬要統一標準,反而會弄巧成拙。
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學生的心理發育還很不成熟,很不穩定,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弱,所以我們在評價他們的回答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恰當、語氣委婉。若方式方法不當,評價過激,就容易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長此以往,就難免會使學生變得怕提出問題,怕回答問題,性格漸趨內向,從而產生惰性,變得不愛思考問題,從而我們的課堂將會變得更沉悶。這些當然都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總之,我們認為,依據新課標精神和要求,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過程必須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進行情感溝通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并使學生“知、情、意、行”緊密結合的過程。其方式應該豐富多彩,能夠激活我們的課堂氣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