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由于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急切需求,迫使高職教育不斷地向縱深發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斷涌現。本文提出的“學前實習學中操作”在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就是高職實踐教學改革的新思想、新舉措。
【關鍵詞】實踐教學 學前實習 學中操作 新模式
近年來,高職教育培養的特色人才已在社會、企業中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定單式”、“學徒制”“二年制”等新的教育理念的倡導、推出,愈顯高職教育的強大生命力。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索、挖掘是讓這一新的教育類型煥發生機的前提。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的主要環節和特色部分,為此,我們應不斷地強化、革新實踐教學,使其在新的形勢下能更加科學、規范地運作,來促進高職教育的大發展。“學前實習,學中操作”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就是本人在實踐教學方面作出的積極思考。
一、提出“學前實習,學中操作“的原因
1.“定單式”“學徒制”和“二年制”培養模式的需要
目前,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高職教育正深入、快速地進行著改革,“定單式”“學徒制”培養模式就是其一。實際上,高職教育一開始就瞄準了社會、企業的需求,這一模式的提出,更加明確了高職專業的設計原則,使專業制定更具科學性、規范性。在該模式的運作中,我們可以這樣分析理解,企業和學校可視作供需雙方,他們承擔著主要的策劃和實施者的角色,而作為特殊的“供需品”的高職生來說,對于這一計劃的實施似乎顯得極其被動。從某些層面上來講,學生不僅應有其廣泛的知情權,更應積極地參與其中。
2.教學環節的需要
從目前我們的實際教學狀況來看,學生的學習是消極的、被動的。因為只有到了第二學年(三年制)才開始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接觸行業行情,甚至有的專業直到畢業實習才有真正去企業學習的機會,這是我們高職教育的失誤。這導致我們的學生在就業之前,當被問及對作者簡介:
曲慧(1969--)山東淄博人,淄博職業學院制藥與生物工程系講師,主要從事化學工程的教學研究。
二、“學前實習學中操作“在專業課中的實施
1、強化學習的針對性。
崗位針對性強是高職教育和學生就業的一大特點,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要及時地調整專業及其方向來適應新的需求.可以說,“定單式”培養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提出的。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就是奔著相應的工種去從事專業技能工作,這是高職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普通教育就未必然。對此,這里提出的“學前實習學中操作”能讓學生盡快地認知未來崗位的基本狀況,對專業需求有一個全面的分析認識.比如:崗位所應具備的技術特點、知識層次和實踐技能素質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在以后的專業學習中就會有切實、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思想定位。進而,也就會加強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學習質量。
2、實踐訓練讓學生零距離上崗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但應用型人才僅僅依靠課堂是培養不出來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和崗位競爭能力,學院應積極鼓勵學生以勤工儉學、青年志愿者等形式投身市場鍛煉,規定學生只要拿到相關資格等級證書,該門課程成績就評為優秀,并優先推薦就業。在加強課程改革的同時,學院加大了實訓場地和實踐基地建設的力度,規定實踐教學要占學生總學時的50%。
3、先“上崗”后學習
“學前實習”,讓學生由封閉的校園來到轟轟烈烈的企業,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環境變化會給學生的身心帶來深刻影響,企業、行業中的特殊氛圍時時刻刻都在熏染著他們,通過體驗的深入加強.不僅能拉近學生與行業問的距離,建立感情,而且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行業人”的自我認可,在這一心理態勢以及自我發展觀念的引領下,職業生涯觀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確立。同時,由于這一主動意識的形成,以后的學習就不再是教師催著學、趕著學的老模式,而是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研究性學習了,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來說也會得以促進。“學前實習”應該是: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學生到工廠、企業去感受一線的生產環境,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的身心與行業進行零距離的接觸,使每個學生都投入到一個職業角色中或準職業角色中。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按合適的師生比例(1:20左右)配置一定數量的指導教師帶隊,均勻地把學生分布在多個企業中的各個部門,且有規律地調換學生的工作崗位,用2周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以輔助工和學徒工的身份來充分感受、體驗行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對行業的廣泛認識。并且每天抽出2節課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晚上)讓他們對來自生產一線的有意義的主題進行討論、分析,對此,教師們要積極地參與和引導。期間,還要讓學生們認真地寫出每天的工作日記和階段性的總結,進而作為第一手資料,為將來的專業課程教學和專業學習服務。在整個實習的過程中切忌流于形式,走馬觀花似的草草了事。
4、“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高職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要時刻處于實踐活動的氛圍中,它是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的教育類型,脫離了實踐教學就不可能稱之為高職教育。“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科學的方法論,是指導人們進行社會實踐的有效途徑。心理學的大量實驗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觸覺、嗅覺等。人們能夠充分地接受來自直觀事物的豐富信息,而且與認知抽象的符號、理論相比更能顯示出記憶的牢固性。”通過“學前實習、學中操作”,學生對生產實踐中接觸到的各種規格類型的儀器、設備、材料以及生產工序、工藝流程、管理等方面有了較為深入的認知和體驗。正是如此,學生在以后的理論課堂上就不再是空洞的假想和盲目的想象.而是對各種術語、概念、定理等的理解、掌握都能建立在具有各種真切形象的“物質”基礎之上.
三、結語
“學前實習學中操作”作為理論設想,應慎重地讓其在實踐中去得以檢驗和完善,當然,這種教學模式并不一定適合于所有高職專業,對于實踐操作性強的化工、機械、機電等工程技術類專業比較理想。同時,“學前實習、學中操作”在實際操作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要根據專業具體情況設計好該計劃實施的運作程序,讓其科學、系統、規范地開展;要有嚴明的組織紀律,杜絕各種事故的發生,確保安全第一;要切實搞好學校與企業的關系,樹立全方位服務的思想意識,做好學生的各項接待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忠福.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4,(8).
[2]鄭國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問題綜論[J],職業技術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