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留儉
【摘要】針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在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和高校實際,提出了高校就業指導教學創新的對策,即理念創新、體系創新、方法創新、制度創新。
【關鍵詞】就業指導 教學創新 研究
1、高校就業指導課需要教學創新
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其中就業問題尤為突出,已經引起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這就要求教育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不可避免的一個現實問題,這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以創新精神引領,用發展的辦法去解決,教育創新也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就業指導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與迅速變化著的就業市場相聯系。因此,教育創新對于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來說尤為重要。
2、高校就業指導課教學創新的對策
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目標應該分三個層次:其一,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即幫助大學生找到一份工作,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以免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這種就業可以稱之為終結性就業。其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并尋求到與其相匹配的工作,在和諧的工作環境中實現個體人力資本、興趣和職業的匹配,可稱之為和諧性就業。其三,培養大學生形成職業意識、職業理念,幫助其在長遠的生涯發展中保持的長效就業力,獲得成功的生涯發展。這種就業可以稱之為發展性就業。這三個層次的目標,層層遞進,內涵也各不相同,終結性就業體現了人與職業的結合,和諧性就業體現的是人與職業的暫時平衡,發展性就業體現的則是人與職業的穩定平衡,這是人的職業生涯發展的最高境界。
2.1 理念創新:實現從就業指導向生涯教育的轉變
王希堯的《人本教育學》指出:“在一定的政治經濟結構中,通過建立教育關系的教師勞動對象化而實現的人性發展,就是教育本質。”因此,要樹立一種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開發學生潛能,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教育理念,理念是決定人的行動方式與行動投入程度的關鍵要素。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是以引導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取得職業生涯及人生的成功為目標的科學的教育活動,其教育的開展必須以科學的、先進的理念為指導。
2.1.1 對高校而言:突破“短期促銷”模式
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引導和幫助大學生進行生涯規劃,高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更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業指導是一項專業工作,而非教學的一個環節或行政工作。這就要求高校大力推進改革,從理念上支持就業指導的實現,大學生就會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明確的就業指導道路上前進,提高就業指導的動機和質量。
成功的就業指導要突破以往對大四學生進行集中突擊教育的形式,以“發展性生涯輔導”模式搞好就業指導,完成大學生就業的準備過程、選擇過程、實踐過程、調整過程和實現過程。
2.1.2 對學生而言:從找工作到成長的轉變
大學生本人應正視現實,調整心態,轉變傳統的“一次就業定終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中狹隘的地域觀念,不要盲目從眾,轉變“被動就業”和“依賴就業”觀念,樹立“自主擇業”和“自主創業”思想。總之,必須調整心態,轉變觀念以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按照高等教育推行的“寬專業、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教育模式來塑造自己,迎接新挑戰,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2.2 體系創新:搭建全程性教育體系
2.2.1 大學一年級:認識自我與環境
根據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經驗,應從學生上小學開始進行相應的教育。但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卻是:學校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知識殿堂,學生就要專心于學習,學有所成再談論職業,再加上高考的巨大壓力,使得大多數大學生在上大學前,對社會上各行各業基本上是一無所知,“職業”對于他們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詞匯。因此,生涯教育的內容首先是職業認知教育。職業是人生所從事的工作和崗位的綜合體現,既是可從中獲取應有報酬的崗位,又是扮演一定社會角色、履行自身社會職責的大地,還是使個人的人生價值得以體現的場所。可是在我們大學生眼中的職業,其概念遠遠沒有如此表述得這么大。如80年代的大學生不進國有企業就不能稱之為就業,而近幾年的應屆畢業生看中經濟收人高、有個人發展優勢的職業。再如隨著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其職業數量大量增加,第三產業的職業將成為當代大學生選擇的主要職業,但以往人們普遍認為第三產業是服務性行業而不太重視它。因此,了解職業的產生與發展、職業的分類對于形成當代大學生的生涯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另外在職業評價教育方面一定要讓大學生在結合自身特點的基礎上,評價出最能發揮個人特質與潛力的職業方向或職業群。還應讓學生了解職業聲望的評價因素及影響因素,避免出現從眾、攀比,不考慮個人特征,追求虛榮的心理現象,這是做好生涯規劃的重要條件。就現階段來說,應重點加強大學生的基層意識教育。
2.2.2 大學二、三年級:發展職業素養
首先要培養的生涯發展素質就是職業道德素質,以提高職業品質。“職業道德是道德的一個特殊領域,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活動現象、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規范現象,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提升學生職業品質的過程,也是幫助他們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過程,這是為學生做生涯準備的關鍵所在。一般說來,人生包含了職業,職業又反過來塑造了人生。但是,職業對人生的塑造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促進入的全面發展還是限制人的全面發展,可以說關鍵就在于有沒有職業道德的導引。高等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讓大學生們了解職業道德的產生、構成、特征及其基本規范,自覺形成和發展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規范和調節職業道德行為,對以后的工作和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并非一日養成,因此在大學期間接受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特定的職業道德教育,便能為他們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奠定基礎。因此,高校應按專業在職業道德的系統內進行行業道德教育。當然,盡管不同的行業道德規范在內容上存在著差異,但又具有鮮明的共性,即: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敬業、樂業、忠于職守、求實奉獻;刻苦鉆研、不斷進取、團結協作。
2.3方法創新:能力培養是重點
2.3.1 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相結合
實踐是認識發生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標準,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立足點和歸宿點是為了培養人,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使受教育者的知識面得到拓寬、知識結構更趨完善,并能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術與技能。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受到社會全方位的教育和鍛煉,不但可以使本身的知識技能得到鞏固、使知識結構得到完善,而且可以檢驗自身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中與社會文化不相協調的部分,從而糾正自身的偏差,為將來真正走上社會做好準備。此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直接和社會各層次、各類型、各部門的人員打交道,有利于大學生學習如何分工協作、學習如何處理各類人際關系,在實踐中樹立團結合作的意識,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大學生生涯教育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保質保量的專業實踐是大學生生涯發展的關鍵。只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親自體驗工作中所帶來的不同感受,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更切實地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高等學校必須認識到實踐活動在大學生生涯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并積極為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條件。高校必須有一個長遠規劃,有經費保障,建立相應的實踐基地,特別是做到校企結合,共同研發,讓學生成為研發項目的重要力量。要在用人單位、企業家和學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幫助學生建立職業聯系網,讓學生同實業界建立聯系,請實業界人士參與大學的教學工作。同時,大學教授們也可以利用假期到與其專業領域相關的實業界參加社會實踐,使教學更貼近實際。學校還可組織學生參觀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使其在進一步了解實業界的同時擴大社會交往。
4、結語
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改革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要從長遠發展的高度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密切配合,構建以學生為本,適應市場需求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創新體系,積極探索符合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努力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沈之菲: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5(7)。
[2]池忠軍:生涯輔導的理論淵源與方法辨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3(1)。
[3]羅雙平:職業生涯規劃理論[J]職海觀瀾,2013(5)。
[4]周玲、李雄鷹:論高校大學生生涯輔導體系的構建[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7)。
[5]南海:對生涯教育的哲學思考[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4)。
[6]立榮、李嘩:職業輔導思想的歷史擅變一從職業指導到生涯輔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