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寧
【摘 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1978到2018年,整整40年,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走出了波瀾壯闊的一段歷程。40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累累碩果,可以稱得上是經濟發展的“奇跡”,而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界首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界首市的發展是全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因此,總結改革開放40年界首市的發展變化及啟示,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界首發展變化;啟示
一、改革開放40年界首的發展變化
在界首,改革開放使人民的生活迅速跨過溫飽線,向全面小康挺進,廣大人民群眾從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物質生活發生巨變
“生在平民窩,吃菜園子割;頓頓倆窩頭,清湯一大鍋……”。說起改革開放之初的衣食住行,界首市泉陽鎮文化站長王振奎有說不完的話。1968年出生的王振奎,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就在農村基層工作,幾十年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民生活變化有著切身的感受。他還記得改革開放前的農業生產:“隊長一敲鐘,立馬去上工;上去磨洋工,地頭坐成坑……。”改革開放40年之際,王振奎從自己身邊的事說起,創作了大量順口溜,反映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整修街道又拓寬,路燈明如白晝般;全鎮公路村村通,自來水管扯家中;新建了幾個敬老院,老人幸福度晚年;工業園內機器鳴,地方經濟在提升;跟著黨的政策走,群眾生活有奔頭……。”在新時代,這些身邊的變化群眾都看得到,用順口溜的方式說出來,群眾聽起來有滋有味。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曾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開放使農民的生活迅速跨過溫飽線,向小康水平挺進。從30年前的破舊低矮、陰暗潮濕的茅草房、土瓦房,到如今寬敞、明亮、樣式考究的磚瓦房比比皆是,新穎別致的樓房也拔地而起,成為改革后農村最直觀、最明顯的變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家庭耐用消費品以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三轉一響”為代表,如今家庭耐用消費品發生了質的飛躍,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空調、手機、小汽車等過去的“高檔”消費品,都進入了尋常人家。在城市,巨大變化同樣有目共睹。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所有商品都是憑證、憑票、定量供應。“以前愁的是買不到,現在愁的是買哪個。”而今,憑票供應與物資匱乏一起成為過去,富足與充裕已是人們生活的常態。
40年改革開放,民眾從穿到食、從住到用、從玩到樂,無不顯現出現代生活氣息。人民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到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幾個字的簡單變化,反映出時代的飛速進步。
(二)文化產業不斷發展
改革開放在帶來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近年來,界首市委、市政府全力整合旅游資源,進行深度謀劃與包裝,著力將界首市打造成為區域文化旅游圣地。
界首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加大故居保護力度,傳承歷史記憶和傳統文化,著力打造西城民族風情街區和民國文化街區。此外,界首加快建設萬畝森林公園、國家級兩灣濕地公園、省級蓮浦湖濕地公園、翰墨文化影視基地等旅游休閑集散地。籌備召開旅游工作大會,制定旅游產業扶持政策,加快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配套功能,加大旅游品牌創建推廣力度,深挖重點客源市場,實現旅游工作大突破。
為進一步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2018年界首市推出了系列鄉村旅游文化節活動。活動以“品質慢城、樂居界首”為主題,以農民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生態旅游、濕地風光旅游、美食文化旅游等為主要內容,打造界首精品休閑旅游觀光線路,通過旅游文化節,繁榮文化藝術,帶動旅游發展,培育文化產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王振奎說:“就拿我們鎮來說,很多小村莊都辦起了文化藝術節,有了農民游園、有了文化樂園。節目豐富又多彩,群眾樂得笑開顏。生活富裕了,農民也講起了文明時尚。”文化產業是一條嶄新的、綠色的致富路,其發展不僅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居民致富,也滿足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改革開放40年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帶給我們很多啟示。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告訴我們,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黨的領導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國密碼”。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放眼長遠,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全面深化改革,為治國理政注入了不竭動力,引領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新征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因此,我們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四個意識”,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堅定不移跟黨走,始終以黨為主心骨和堅強領導核心。
(二)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的目標是人民的福祉,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人人民的忠心支持和擁護,就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群眾從改革開放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樣,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改革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但如果“改革紅利”不能體現到廣大人民身上,改革就會喪失動力,也不可能持續。因此,我們的改革開放必須始終依靠人民,在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中迸發出巨大的改革智慧。我們的改革開必須全心全意為了人民,從人民利益出發制定和出臺改革開放的政策措施,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贊成不贊成作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標準,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三)要始終堅持守住底線原則
改革開放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我們必須始終守住的制度底線;改革開放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市場經濟必須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相結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必須始終守住的體制底線;改革開放要構建全方位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但必須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這是我們必須始終守住的國家經濟安全底線。只有始終堅持守住底線的原則,我們的改革開放才能夠守正出新,才能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道路和對外開放道路。
三、結語
改革開放永遠只有進行時!越是在成績面前,越是要保持高度清醒。正如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新年賀詞上所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