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苑
【摘 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飽含人生哲理。“上善若水”是老子以水性喻人性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這一命題蘊含著豐富的處世之道,對于現代人格的完善有著深刻的啟示。
【關鍵詞】上善若水;人生品格;啟示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水”是老子道的思想中一個尤為關鍵的德性象征,“上善若水”蘊含了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特征,這對現代人格的完善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上善若水——水德之總綱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里的“上善”即“上德”,指具備最好德性的人。在老子看來,水是柔和的,時而為雨,時而露水,亦或是墜入塵土滋潤萬物;水同樣是安于卑下,為而不爭的,水處于卑下之地,助長萬物而不求回報,故羅列了水的七種善性:“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即立身處事應學習水之卑下,無所謂地位高低;心境應如同深淵般可容納百川;品格應像水一樣善于助長滋養萬物,常懷仁愛之心而不問回報;說話應當恪守信用,正如水雖不言,但為萬物付出從未懈怠;為政應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如水一般能沖洗污垢,立根清正;做事應效仿水之能柔能剛,無堅不摧,善于發揮己長,圓方自由;行動應如水能隨時令化而為雨雪冰霜等,善于順天時,合時宜,把握準時機。
老子將水賦予了人性,將水德與人格的和諧結合無疑展現了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水德是相契合的。
二、“上善若水”的理想人生品格
老子十分崇尚水的種種美德,并從水的若干善性出發自然而然地談及人生品格。在老子看來水的善利不爭,柔之勝剛,謙下包容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品格應具有的主要特征。
(一)善利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這世間所有生物都會得到水的恩惠,水善于哺育滋養萬物卻從不向它們索取回報,這是對只知奉獻,不講索取的仁愛精神的贊美。“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以水喻“上善者”,把“不爭”看作理想人格的最高標準,老子“不爭”的思想是以水的三大特性為根據,其一是水之利物,“為而不爭”,水助長萬物而不與其爭,有德性的人正如水一樣樂于奉獻卻不求回報;其二是水之柔弱,柔弱不爭,水的本性是柔弱的,順應自然而不爭,有德性的人就像水一樣,以柔勝剛,以弱勝強,滴水穿石,才能實現真正的強大;其三是水之處下,處下不爭,水甘居下域,“處眾人之所惡”,悄然付出,成就了萬物卻不主宰萬物,有德性的人應如水一樣保持“謙下”的品格,“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把自身利益置之后位,才能有所成就。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所提倡的人應效法水之“不爭”,并非無所作為,而是要順應自然地有所作為,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二)柔之勝剛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能勝剛。”“天下之至柔,馳于天下之至堅。”老子指出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卻能因勢隨形,馳騁于天下最堅硬的物質中,穿石銷金。老子在處世哲學中強調“柔”的概念,并把“守柔處弱”看作理想人格之一。但這里的“柔”并不是軟弱,在人性中表現為一種韌性,正所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因如此,“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樹木堅硬會被砍伐折斷成為兵器材料,用兵逞強到處以武力征伐,不得人心,就必然以失敗而告終。
老子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表露了對“柔為上”的觀點的極大的推崇,闡述了嬰兒的柔弱,淳樸干凈的境界才是人類應守住的常德。總的來說,強大的事物呈現出下降衰弱的狀態,而柔弱的事物呈現出上升發展的狀態,即“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三)謙下包容
謙下包容也正是老子極為贊揚的理想人格之一。“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從水之處下從而成其大的事實出發,表明人也應像江海一般懷有博大的胸襟,善于謙下包容,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圣人要想凌駕于百姓之上,必須在言辭上保持謙恭,要想先于百姓,更要不顧個人利益,讓百姓先得到實惠,即“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正是由于明白這一道理,盡管圣人身居高位,位于百姓之上,人民也不會感到身負沉重,圣人統治百姓而百姓利益不會遭到損害,因此天下人都樂于推舉他而不覺得厭煩,因為圣人不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其相爭。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水樂于安身在人所不欲之處,更彰顯了其謙下包容的崇高品格。
三、“上善若水”對人格完善的現實啟示
“上善若水”這一命題蘊含著老子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學思想,給現代人格的完善帶來了許多現實啟示。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奉獻社會,善用辯證思維,謙虛寬容,才能更好地建構自我,完善人格。
(一)奉獻社會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成就了水德。人只有做事利于他人,奉獻社會,才能成就自己,實現人生價值。老子從水之“利物”的美德出發,提倡無私奉獻,仁愛待人的高尚人格。水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只知付出,不圖回報,足以見其友善、仁愛之心。
“與善仁”恰好折射出老子對人格完善所要求的精神境界。聯系到當今社會,與人為善,無私奉獻,不奢回報的人不僅能為他人、集體、社會做貢獻,同時也享受著施惠于人的喜悅,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下道。”是在引導我們處事不爭,功成即退,這就如同春天播種,悉心照料,到了秋天自然會收獲碩果累累,反而能成就自我。反之,如果一個人做事僅從一己私欲出發,見利忘義,爭名奪利,一旦功成名就,就會居功自傲,不利于營造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最終不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百害而無一利。
(二)善于辯證
老子認為,柔能勝剛,并明確提出“守柔曰強”。水性柔弱,卻能攻堅克強,這里老子是在教人們要學會反向思維,善于辯證,從事物反面思考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柔”是水的法則,老子貴柔處弱的思想并非要人們學會軟弱,所要彰顯的是一種能屈能伸,張弛有度的人生品格,猶如弓箭一般,柔性越強的弓,箭的射程就越遠。觀照當下社會,為人處事正是需要這種能屈能伸的“彈性”,當我們遭受挫折時,要學會泰然處之,云淡風輕,同時不忘在逆境中尋找前進的方向,鍛煉堅強意志。當發展機遇來臨時,要勇于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發揮才能,但要充分考慮好自身條件,量力而行,不可逞強。
“物極必反,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凡事都不可過分處理對待,只有溫和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強大,保持柔性是成功的根本,這與“曲則全,枉則正”是同理,不難看出老子關于矛盾對立面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他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只有用辯證的思維為人處事,善于從事物的反面出發,以退為進,才能升華自身的道理。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大要吾人者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轅正所謂以取道北轍。”
(三)謙虛寬容
水謙下包容的品性是在引導我們要謙虛做人,寬厚待人。“滿招損,謙受益”,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才能帶來裨益,人只有學會謙虛,虛心求教,才能完善自身。反之,妄自尊大,剛愎自用的人必將被超越,停步不前。水善于處下,故能成就江海之廣闊,觀望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無一不謙虛居下,謙虛應成為一種做人原則,“虛懷若谷”更是我們應塑造的寶貴品質。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不擇細流,廣包容,故成其大。古人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人無完人,現實中的人和事都各具特色,每個人在人格上也都是獨立的,不分貴賤,只有懷有一顆包容之心,承認差異性,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尊重每一個人,才能促進事物的統一發展,促使自己進步。寬容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可貴的人生品格。
【參考文獻】
[1]古籍《老子》、《莊子》、《論語》、《孟子》、《史記》等.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