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青
【摘 要】近年來,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相關部門認為關于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研究問題越來越重要。本文從“互聯網+”背景下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出發,詳細介紹關于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和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希望創新關于校對人才培養的管理模式,并為有關人員提供有效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人才培養;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為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途徑。為了能夠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在革新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變革。近些年政府不斷加大校對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重點培養有素質、有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雖然關于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效果,但是在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一、“互聯網+”背景下關于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傳統出版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為了能夠在社會上得以生存,傳統出版業選擇與互聯網行業合作,通過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來推動自身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加大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勞動者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根據近些年的招聘形勢來看,以IT行業為代表的互聯網專業人才供不應求,而對于校對人才的需求卻逐年下降。這些現象表明,互聯網行業正在崛起,學術性人才已經處于飽和狀態。隨著現代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校對人員面臨的挑戰愈加嚴峻,對于企業不斷變化的要求,實用型人才目前十分緊俏。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不斷轉變校對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校對人員學習的內容,并且與新時期的培養人才目標接軌。因此,想要在互聯網+時代得以長久發展,關于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顯得十分必要。
二、“互聯網+”背景下對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一)更新先進的發展理念
當今社會,公司非常重視員工的創新能力,關于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中需要重點關注校對人員的創新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其工作能力。“互聯網+”背景下,出版行業想要取得長久發展,培養出優秀的校對人才,需要從自身出發,不斷更新發展觀念。在發展的過程中應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重視校對人員在出版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出校對人員的作用,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傳統的發展模式,在大多數出版社中,校對人員的工作方式十分刻板而單一。而網絡科技的出現是出版行業需要進行校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原因。出版行業在發展中只有理論實踐兩手抓,優化校對結構,才能逐步提高校對質量。
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員需要考慮人才培養的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并將其有效銜接起來。出版社的人才培養只有建立在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才能有效提高改革的效率。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改變了行業整體的格局,各行各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為適應當今社會的變化,在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需要注重培養校對人員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為了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產業大融合的需求,出版社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需要著力培養多樣化、應用型的校對人才。
(二)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在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重點需要圍繞創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出版行業的日常活動需要以提高工作質量為目標,并且順應時代的發展,從而構建出校對人員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與素質結構。每一個行業都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出版社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本行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校對人員的實際情況,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對人才要求愈來愈高,尤其是對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尤為重視。因此,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出版行業必須轉變觀念,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一個成功的出版社想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在人才模式培養改革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行業與時代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不斷調整。
三、“互聯網+”背景下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一)借助現代化技術
科技的不斷進步進一步推動了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出版社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將互聯網思維滲透進人才培養的建設中。作為拓展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互聯網因為自身開放性的優勢優化了校對人員的工作方式。因此,出版社在進行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利用當下現有的資源提高校對人員的計算機技能,并且引導校對人員增加對計算機的運用,從而提高校對人員的工作效率[1]。
(二)注重全面化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個性化思維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出版行業也越來越重視校對人員的全面發展,并且根據校對人員的特點進行工作方式與工作內容的創新。新時期下,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建設都需要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注重校對人才的綜合能力發展對于出版社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促進作用。每一名校對人員都是獨立的個體,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每個人的性格與工作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接受新知識的時候接受程度也不同。要想提高校對工作的有效性,出版社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校對人員的作用,實現全面化發展。在傳統的模式中,校對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單一乏味,并且在發現原稿政治性、思想性等問題方面能力薄弱。因此,出版社在革新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中需要重點培養校對人員善于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由于互聯網行業的不斷擴展,一大批新型崗位層出不窮,這對提高校對人員力量的儲備十分不利。因此,注重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高校對人員的綜合能力是出版社目前的主要改革任務[2]。
(三)提高校對人員的心理素質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不斷深入,互聯網背景下,一部分校對人員的心理素質有待提升。由于受到整個社會行業大變革的影響,一些校對人員認為自己的校對工作前景十分渺茫,因此會有轉行的想法。這種想法導致出版行業的校對人員流動過于頻繁,阻礙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加之出版社在人才儲備方面沒有準備充足,一旦有校對人員離職,很容易導致校對職位的空缺。因此,出版行業想要長久發展,最重要的是解決校對人員頻繁流動的問題,需要在人才培養的變革中注重加強對校對人員心理素質的培養。一個合格的校對人員需要具備如下心理素質。第一,對工作的專注投入。校對工作對于工作者的專注程度要求十分苛刻。在進行校對稿件的過程中需要排除一切雜念,專注于稿件之中。因此,提高校對人員的專注程度對于提高校對人員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養成求真好學的心理。要想不被時代所拋棄,校對人員需要不斷進行學習,充實自身的知識庫,從而提高校對人員的心理素質[3]。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出版社對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研究對于推動出版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時代在不斷發展,關于校對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不斷創新。重點培養校對人員的綜合能力是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主要內容。出版社通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校對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提高校對人員的心理素質等方式不斷革新校對人才培養的模式,從而提高校對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殷三,彭姍姍,趙紅.“互聯網+”背景下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研究——以高職版面編輯校對專業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34(03):91-94.
[2]周遠成.現代校對人才內涵及其修養——出版質量把關的本質[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6(01):133-140.
[3]劉敏.高職層次編輯校對專業人才培養途徑研究[J].出版與印刷,2013(01):39-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