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運
[摘要]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臨挑戰,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新媒體具有交互性、碎片化和大眾化的特點,我們一方面要規避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帶來的機遇。文章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養,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借助新媒體技術,為師生搭建交流平臺三個方面入手,就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時效性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是受網絡影響最為深刻的群體之一。在網絡日益普及、電腦和智能手機在中國大學校園是必備品的今天,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和交往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已經發生明顯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就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過重要指示,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一、新媒體概述
(一)新媒體的內涵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開始是紙質媒體,書本和報紙,后來又發展到廣播媒體,只是聽聲音,再后來又有了電視,不僅有聲音,而且有圖像,更為生動。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是傳播介質大相徑庭的新型媒體,以數字信息為載體,網絡技術為中介,資源豐富,傳播速度快捷。1994年,中國加入國際互聯網,網絡媒體應運而生,并產生了百度、新浪及搜狐等大型網絡平臺,QQ、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發明使新媒體的功能更為強大。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也進入了新階段,現在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無處不在,大學生們在手機上購物,獲取信息,社交聊天,對大學生影響極深。
(二)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特點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有很多新的特點:
1、交互性。
根據美國Loyola大學ElliotKing說法,所謂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交互性,是指,一方面,用戶在網上獲得信息時,可以自己決定獲取信息的時間,方式和內容,有更多的自主權;另一方面,用戶反饋迅速。不同于信息傳播的單向性,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能夠讓受眾非常方便的尋找和選擇信息。對大學生來說,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高漲,大學生對傳統的說教既可以選擇回避,也可以給予否定性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取決于大學生的認同程度。
2、碎片化
新媒體傳播走向了分眾傳播,實現“個性化”和“一對一”的傳播,新媒體會根據根據特定的受眾群需求而制定滿足其需要的傳播策略和傳播方式,這形成了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某一家或者某一類媒體的壟斷性影響力基本上不可能了,受眾個體成為新媒體的核心,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內容,一元價值觀式微,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改變。
3、大眾化
新媒體強調分享和共建,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平臺發布信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平臺分享信息,參與者都可以通過各自的平臺進行交流,這使得平臺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主體。改變了由經營者制造信息,普通受眾接受信息為主的信息發布方式。參與者通過無處不在的新媒體,隨時可參與到信息傳播的過程中。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機遇
(一)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1、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多元沖擊
大學生的價值觀還在形成當中,容易受到社會各種思潮的影響。在傳統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者掌握著信息傳播的主導權,通過課堂教學等各種手段講加工好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但在新媒體環境下,新媒體的交互性、大眾化、碎片化等特征使得任何人可以自由的接受和傳播信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充斥著各種暴力、低俗等負面信息,甚至很多反動信息。這些信息通過新媒體的解讀和引導,傳遞各種價值觀信息,而大學生缺乏社會閱歷,不能正確理解這些信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懷疑。
2、傳統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者的定位弱化
在傳統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處于主導地位。思政課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對教學形式和內容起決定作用,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講加工好的信息灌輸給大學生。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不僅可以獲取最新的信息,而且內容更為豐富。原來建立在信息不對等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打破,也揭開了教育者頭上的神秘光環,有時可能會出現非常尷尬的情況,學生從網上獲取的信息比老師講授的更新,更全面。這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地位逐步弱化,教師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3、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能滿足教育需要
習近平同志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看的很清楚,他曾經說過,“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根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教育的全過程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控制,傳授給學生的所有知識都是經過層層過濾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知識。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學生可以很容易的獲取信息,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而且信息形式各種各樣,但是觀點混雜,良莠不齊。傳統媒體背景下的教育模式較單一,授課形式呆板,老師主導著授課過程,學生不能及時反饋心得,加之課本知識陳舊,不能充分全面的反應前沿知識,不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機遇
1、有效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_
不同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大眾化、碎片化的特點,信息豐富,溝通反饋方便,大大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內容,有效的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教育的實踐并非是像學科教育般的理論化教學,而是一種借由信息的交互而實現的一種影響性教育,通過積極的價值引導,使受教育者被熏陶出正確的價值觀及精神狀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是從靈魂上改變一個人,光靠粗暴的強制灌輸,不但不能讓人信服,反而讓人反感,起到反作用。而新媒體則會克服這個缺點,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讓學生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碎片化信息讓學生的選擇更有針對性,大眾化讓學生更容易發表意見,溝通交流更順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自媒體平臺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言論。因此,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精準、快速地嵌入加工好的信息,并讓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信息具體化、生動化,從而潛移默化的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2、有效的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_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內化教育,靠強制灌輸,效果很不好,而在輕松的,不知不覺的環境中,學生更愿意接受教育者的觀點。而新媒體在這方面做的很好。新媒體不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或者老師指定的書本上,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而這個信息大家都可以參與,這就變得有趣,生動,而沒有壓力,大家更愿意接受。同時,新媒體還提供了一個供大家隨時隨地交流的平臺,被動接受變為即時溝通,拉近了師生關系,不再是不平等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變成了平等的提供信息和選擇接受的關系,大家關系平等了,教育氛圍更融洽。而老師也可以通過即時溝通,準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提供更精準的,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可以大大提升教育效果。
三、增強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養
面對新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應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學習,提高素養,轉變理念。面對飛速發展的新科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最新的媒體技術。教育者只有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才能有效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不斷加強學習,對熱點問題給你學生提供有深度的解讀,引導輿論導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轉變理念,在傳統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是權威,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轉變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如果還是強制思想灌輸,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倒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轉變理念,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固有模式,從權威者變為平等交流者,變知識的單向灌輸為多向滲透和溝通。
(二)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應該加強線上校園文化建設和線下校園文化建設,給師生員工提供純凈的線上和線下環境。首先對網上進行監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加強網絡新技術和新應用的管理,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做這項工作不容易,但再難也要做。”高校應該設立局域網,通過網關,杜絕不良信息的進入,要對網上的信息進行分析,發現不良現象,可以進行干預。還要對網上內容進行建設,建設紅色網站,傳播正能量。線下要重視校園文明建設,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傳遞正能量,讓學生參與其中,提供展現個性的舞臺不但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潛移默化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借助新媒體技術,為師生搭建交流平臺
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為老師和學生搭建交流平臺。特別要注重網站內容建設,大學生都是對新媒體技術特別熟練的人,時時刻刻接受和發布新的信息,對問題的看法有自己的觀點。因此,網站的內容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在思想上打動們。同時網上還要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打動大學生,潛移默化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