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蓮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中學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有內在的密切聯系和遞進關系。但由于其教材編寫隸屬不同部門,兩者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大學與中學教育各自為政,導致高校思政課與中學政治課出現課程銜接上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教材編寫、教師、教學環節及教學方法的創新等方面進行嘗試。
[關鍵詞]高校 中學 政治課 銜接問題
引言:思想政治課對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更為重要。教育部明確提出“重點推進中學德育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銜接”,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但目前我國高校與中學的政治課程銜接問題仍是制約其實效性的“瓶頸”。
筆者曾經在中學實習過一段時間,畢業之后曾在中學擔任過三年高中政治教師,目前在高職院校從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對于這三個不同階段的政治課教學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和實踐經驗,對于高校與中學的政治課程銜接問題也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一、銜接問題及其出現的原因
1.中學和高校政治課程銜接問題的主要表現
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發現中學和高校政治課存在銜接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高校與中學政治教師各自為政,對彼此的教學內容缺乏溝通了解;第二,兩個階段的課程內容結構存在整體性和層次性的缺乏;第三,教學手段和方法缺乏創新等。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思政課程理論教學的效果。
2.中學和高校政治課程產生銜接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材的編寫分別是由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司和基礎教育司負責,這是導致銜接問題產生的組織原因;二是兩套教材的編寫人員之間也缺乏足夠的協調溝通,這是導致教材內容在銜接上產生問題的主體原因。三是中學和大學教育各自為政,這是導致銜接問題的機制原因。雖然中學和大學的政治課教師都在各自的陣地上作了一些教學改革方面的嘗試,但是由于中學教師忙于應付高考無暇顧及高校思政課的內容,高校思政課教師與中學老師缺少溝通交流,對中學政治課內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銜接問題。
二、中學政治課的內容及其開設現狀
中學政治課包括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課。
1.初中政治課的內容及其開設現狀。初中思想品德課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必修課程。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以初中生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基本問題為依據,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形成四大模塊,整合道德、青春期心理、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新課改后的思想品德課更加注意實踐性,同時,避免德育課程學科化的傾向。不過,由于在“中考”中,政治課是開卷考試,學校和學生的重視程度受到一定影響。
2.高中政治課的內容及開設現狀。現階段的高中政治課教材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2004年4月國家教委公布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高中新課改后形成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模塊。選修課設置六個選修模塊: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經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選修課程是基于必修課程教學的延伸和擴展,是體現課程選擇性的主要環節。
但目前由于高考的壓力所在,在高中的政治課教學中,基本上是圍繞著高考的高綱高點來開展教學工作,對于政治選修課的內容,除了少數的個別章節內容涉及到高考考點外,其他的考綱并沒有明確要求掌握。《2018年全新課標高考政治考試大綱》里提到:關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中選修課的內容由各實驗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各自教學實際情況具體規定,并沒有全國統一的要求。
三、高校“基礎”課的內容及其開設現狀。
1.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共五門課程。各高校都針對新生開設了這門課,其中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前三門課,較之本科院校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兩門課。
2.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一是授課方式比較單一,大都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在目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不少教師仍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淡化了“育人”的功能。二是剛經歷過三年高考磨礪的學生,在中學時代養成的對于政治課機械記憶的習慣不知不覺帶到了大學,希望期末靠臨時突擊背誦通過考試。三是學生缺乏一種獨立思考的政治思維,特別是自媒體時代,對于時事熱點的關注更多的是來自媒體的報道與評論。
3.高校思政課的改革。目前相當多的學校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實行了“基礎”課“2+1”教學改革,拿出三分之一課時或一個學分進行課外實踐教學。
教育部在今年(2018年4月)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要求嚴格落實學時、學分,從本科思政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專科思政課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學生既可通過參加教師統一組織的實踐教學獲得相應學分,也可通過提交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相關的實踐成果申請獲得相應學分。網絡教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輔助手段,不得擠占課堂教學時數。
比如現在很多高校正在推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包括:閱讀原著、討論、辯論、課程論文、案例分析、模擬法庭、觀看紅色影視資料、社會調查等,都是較好的實踐教學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中學政治課和高校“基礎”課教學銜接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從教材方面解決課程銜接問題:統籌安排好教材之間的整合關系。由于政治課程對教材的選擇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隨意脫離教材自由發揮,在此對于政治教材的編寫制定就有了嚴格的要求。國家教育部應組織專家根據學生成長過程不同時期的特點,制定出不同階段的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研究、統籌確定不同階段課程門類,編制教學大綱,組織教材的編寫工作,從根本上解決教材內容雷同、知識倒掛、結構層次不明等問題。
2.從教師方面解決銜接問題
(1)認真研讀教材,做好與中學相關課程內容的銜接關系。目前高校的《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雖然增加了學時,但對于教材來說,仍然會感覺到課程的進度很緊,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就需要對學生中學階段所學的內容有深入的了解,避免在教學中出現“炒剩飯”的現象。對于高中政治必修課的內容,不能再重復中學階段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體現知識學習的深化和提升;而對于選修課的內容,由于中學階段沒有重點學習,相關的內容可以在大學的思政課中加以展開學習。要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身心特點,突出思政課的階段性。
(2)建立交流機制,定期組織教學交流。目前高校教師進行的交流學習大都是在高校之間,較少有高校老師專門到中學進行交流學習,但是由于學生的成長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是一脈相承的,不能人為地割裂。建議高校教師交流學習不僅橫向進行,也需要考慮縱向交流,通過交流了解不同階段、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內容,交流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以便在各自的教學中調整教學內容,詳略得當,真正實現教學的遞進式縱深發展。
教育部以及各地教育部門也應為教師的交流提供一個平臺,并為課程銜接問題的研究提供經費支持。
3.從教學方法上解決銜接問題
(1)更新教學觀念,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課堂講授和理論灌輸雖然是目前中學和高校思政課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但也應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受教育對象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首先是年齡的變化;其次思想的變化;第三是學習需求的變化。由于受教育者的年齡、性格、思想都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對政治課的教學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因此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按照德育教育的規律和青少年成長的規律,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以適應新的時代的發展需要。
(2)借助科技發展,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中學政治課越來越注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體驗式、討論式、案例式、啟發式教學法,初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思政課教師也可以利用資源的優勢從以下幾個方面創新教學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改變傳統的思政課滿堂灌模式;二是加強實踐教學的環節,充分利用學校校內外實習基地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教學:三是利用專家和領導多的優勢,組織形式多樣的講座等活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思政工作。
4.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思政課”不可或缺的兩種基本教學手段,兩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對于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有到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正常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要解決好中學和大學思想政治課的課程銜接問題,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高校、中學及教育部門不同層次的通力合作,同時也需要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線教師的勇于嘗試和共同努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