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芳 盧曙中 佘同輝 程鵬
摘 要: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不僅是高校網絡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大學生思想行為規范的主要內容。研析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和成因,加強校園網絡輿情的監控、管理和引導,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體系,促進校園網絡環境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網絡輿情 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a)-0138-02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手機APP等技術的應用普及,網絡正以快速、深入、無所不在的形式進入到高校的教學、創新、科研、管理、服務和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園管理的范疇也延伸到虛擬的網絡社區。以QQ、百度貼吧、校園網論壇、微博、朋友圈、微信及各種聊天室為代表的新傳播方式給高校規范大學生思想行為,加強輿論引導帶來了新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新型媒體發展,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并舉行了世界互聯大會。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1]。
網絡輿情是以網絡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以及后續影響力的集合。網絡輿情是現實問題在網絡上的“鏡像折射”。
1 網絡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是傳播網絡輿情的助推者
網絡在豐富并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顯示出網絡管理相對滯后的弊端。網絡行為由于其本身的隱蔽性和匿名性,許多人在網絡上的行為變得隨意、放縱,缺乏責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為監督。
(1)網絡的虛擬性和互動性。網絡打破空間地域的限制,組成虛擬的社區平臺,吸引著世界各地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人。一旦有熱點事件發生,借助這個虛擬的網絡平臺,大量摻雜著強烈個人情感的觀點,各種渠道傳播的消息,以及各種別有用心的網絡寫手的推波助瀾都會因網絡社區的大量互動和廣泛傳播而產生蝴蝶效應。
(2)網絡的匿名性和隨意性,互聯網的匿名性充分釋放了網民表達自己思想的意愿,并且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和強烈的個人情感因素,而不用在意世俗的眼光和社會道德的約束。網絡法規的不健全和網絡道德的缺失,致使一些網民在發表言論時,不計后果、不負責任。
(3)網絡的開放性和便捷性,互聯網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開放性和便捷性,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放的網絡平臺,任何人可以自由連接,隨時隨地上網瀏覽。在網絡上用戶的使用自由、用戶的言論自由、信息的流動自由。因此這也是導致網絡輿情快速擴散的根本原因。
2 大學生群體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是校園網絡輿情的制造者和參與者
大學生群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經歷相似的大學生群體,年齡相近,性格相仿、生活環境相同。他們對于同一類事件的關注面和信息處理方式也大致相同。其次,處于青春階段的大學生群體,好奇心強,關心廣泛,他們關注各種國家大事以及校園內的熱點事件。同時,他們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經常通過發布第一手資料、留言、評論等形式在網絡社區的互動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再次,對社會具有美好向往的大學生群體,對一些負面的社會事件容易表現出過激的反應。
3 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
目前,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方式和渠道主要集中在QQ、校園網、論壇、貼吧、網絡聊天室、個人博客、網上調查等。探究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3.1 時政類網絡輿情
大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感,國家大的方針、政策出臺、反腐斗爭的進展、還有關系到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特殊事件等極易激發他們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的熱門話題,都是觸發高校網絡輿情的導火索。如2017年,美國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引發大量學生網民發起聲討,倡議抵制韓貨、不看韓劇、不去韓國旅游等。
3.2 突發事件類網絡輿情
這類網絡輿情由于事發突然、傳播迅速,影響較大。這也是高校校園內極常見的一類輿情。它不僅包含校園死亡、傷害事件、突發火災、交通事故、飲食衛生等輿情事件,也包含了高校師德不端、學術造假,以及部分師生的不當言行等。如:2013年上海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林森浩投毒事件。還有2014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畢業生于艷茹抄襲門事件。
3.3 學校管理體制引發的網絡輿情
這類網絡輿情主要是由于高校管理體制不健全所引發的相關負面問題,如在高校招生、轉專業、管理制度、考試規范、收費標準以及評優、獎助學金的評選上不透明、不規范,從而導致有負面影響的事件產生,致使大規模網絡輿情的爆發。如2015年,湖南大學17名碩士研究生違規轉學事件。
4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體系建設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不僅是高校網絡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規范大學生思想行為的主要內容。構建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措施,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控、管理和引導,創造積極健康的輿情環境是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亟需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體系建設。
4.1 加強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和網絡道德教育
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中要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將網絡管理與學生的網絡法制教育和網絡道德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加強網絡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網絡法制意識,提高自律能力,在日常的網絡行為中做到自覺自律;通過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道德評判意識,告誡大學生既要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又要在具體的網絡行為中抵制網絡不文明行為,遠離社會上的非法網吧和不健康網站,逐步培養和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
4.2 整合信息處理技術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監控
事實證明,許多網絡輿情任其發展往往會引發輿情危機,這對于高校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需要加強監控。高校技術設備先進,信息技術發達,專業人才眾多,可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來進行信息的采集、篩選和監控來加強輿情監督。包括在各校園網站、論壇進行實名認證和網絡日志記錄的方式來進行輿情控制,同時加強對即時通信及網絡聊天內容的監控,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做出正確輿論引導,從而將輿情危機控制在源頭上[2]。
4.3 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體系
首先,組建以輔導員、班主任、思政課教師、班干部為主的網絡輿情政工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進行校園重大事件和熱點話題的日常監測和收集。在網絡輿情爆發前,要有預警,并將輿情信息分類整理,形成分析報告,反饋到高校決策層。根據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進行合理的分工,從信息的收集、匯報到信息處理建立起一個完整高效的管理體系,從而保證信息渠道的暢通和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
其次,建立高校新聞發言人制度。在輿情的第一時間公開發布事件的真實情況、發展動態、應急預案及解決措施等,避免各種網絡謠傳及揣測。充分發揮高校專家領導的高水平理論素質的影響作用,通過專家學者的理性聲音來引導學生理性思維,理性看待問題。
最后,建立高校官方微信、微博、校園貼吧、論壇等輿論主陣地,有效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并安排相關人員(版主)進行論壇、貼吧等日常維護。培養論壇意見領袖,通過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來傳遞網絡輿論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修蕾,鄭金鵬.自媒體時代做好高校網絡輿論工作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6(32):112-113.
[2] 張建華.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構建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