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敏
摘 要 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也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在國家重視、人民期待的新時代,教育的發展變得尤為重要。在教育的發展進程中,教師又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換句話說,教師的形象影響深遠。因此,新時代下,教師新型形象的研究以及如何塑造新型形象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重要部分。
關鍵詞 新時代 教師形象 塑造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42
On the Molding of New-type Teachers' Images in the New Era
CHANG Mi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 At the nineteenth people's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nnounced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d entered a new era. In the nineteen major reports, we stressed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national importance and people's expec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achers play a vital role. In other words, the image of teachers is far-reaching. Therefore,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of teachers' new image and how to create a new im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new era; teachers' images; molding
1 問題的提出
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經過全國人民長期的努力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這個新時代,我們更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中,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部分,首先談到的就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由此可見,教育的發展狀況對整個社會的都有較大影響。報告中還提到我們要加快教育的現代化,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提到教師部分時,強調了要加強師德師風的建設,將教師隊伍整體上有所提高,要做到讓公眾給予認可。那么,就要求教師隊伍、教師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讓學生、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對教師形象給予好評、認可。從自身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成績,推動教育事業進步。從小影響做起,慢慢形成大影響。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我們的生活水平又提高了一個層次,科技的發展更為突飛猛進,但21世紀、我們的新時代仍是人才的競爭,那么怎樣培養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當然是教育當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的《世界教育報告》中提到“教師在培養青年人方面肩負著至關重要的使命。”“教師作為變革現狀、促進理解和寬容的活躍分子,其作用之舉足輕重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明顯。”[1]因此教師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尤為重要,良好的教師形象影響學生的不只是一時,更會是一生。
新時代下,塑造新型的教師形象不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自21世紀社會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欲望達到高度膨脹,不良思潮席卷而來,不斷地出現教師信仰缺失、價值觀偏導,一些教師更是追逐享樂、名利。一系列的事件也足以證明,教師辱罵、毆打學生;教師以為提高學生成績為名,獲取暴利。這些有損教師形象的事件不斷發生,社會質疑之聲愈加強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塑造新型教師形象刻不容緩。
2 教師形象的變化及其蘊意
2.1 由重“德”到重“德與學”
教師形象具有歷史性、時代性,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同,社會環境的不同,社會大眾對教師職業期待的不同,教師形象特征的表現也不同。在中國古代,教師形象是圣賢的形象,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圣賢形象尤為被提倡。所謂 “圣賢” 之說,源自傳統儒學的理念,在儒學的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為圣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賢”即是圣人與賢人的合稱,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2]中國古代的教師圣賢形象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了豐滿,在這個階段,特別是以儒家學派孔、孟為代表的思想家先賢,將教師的圣賢形象發揮到了極致。[3]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仁者愛人,無一不體現著對教師的高要求,要求自己不斷學習卻不厭煩,要求自己教導學生從不疲倦,要求對學生仁愛,形成教師的圣賢之風。孟子說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董仲舒主張:“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于行”(《春 秋 繁 露·玉 杯 第 二 》)。孔子對顏回稱贊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將這些可以總結歸納為首先作為教師,要正直,道德高尚;其次,做事要動之以理,以德服人,做到讓學生從心底里認可;最后,要有一顆奉獻、淡泊名利的心,不追求回報,崇高的品質。這也就塑造了傳統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安貧樂道的德性形象。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觀念的更新,以及教育事業的進步,使許多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教師形象的研究也引起了廣泛的重視,由重“圣賢”到重“德與學”的教師形象觀。也就是說,不再只是在教師德行上有高要求,對于教師的學識、專業技能上也有了高要求。有句話曾這樣說,作為一名教師,有德無才會誤事,有才無德會壞事,那么既不要誤事,也不要壞事,那就要求既有德, 在學方面,提出了教師要有專業知識素養,具備專業素養更是每一位教師所必須的。首先要在所教學科上做到專業,對所較學科的知識掌握扎實,做到精通。其次在教學理論和技能上,也要做到專業。在組織教學活動中,要有方法,有想法,進行有效教學。學德并重,塑造了師德崇高和師職專業的教師形象。
2.2 由重“權威性”到重“平等性”
在古代,就十分強調教師的作用和地位,樹立了權威性的教師形象。在《學記》中講到,“三王四代唯其師”,“君子之所以不臣于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尊師然后遵道,道尊然后民知敬學”。這都強調了要尊師,唯師。荀子也十分認同要強調教師的尊嚴、權威,在《荀子修身》中提到“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他不僅強調尊師,更要求學生對老師服從,教師說什么便是什么,做到教師的絕對權威。不僅荀子,很多古代教育思想都有這樣的思想,樹立的教師的權威者形象。在這種“師道尊嚴”的傳統中, 教師在教育中是權威者, 學生是服從者。教師在知識上是知之甚多者, 學生在知識上是知之甚少者。教師在能力上是能力較成熟者, 學生在能力上是能力待發展者。[4]但是這種權威性,忽視的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生與老師溝通交流時,起著消極的作用。隨著教育的改革,更加提倡著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樹立一種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的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再要求學生服從自己,更多的是交流與探討,傾聽學生的聲音。
2.3 教師形象的豐富蘊意
當前學校教育所稱教師,則是專業的教師。它體現三個特點,一是以教師為唯一職業,以教育學生為使命;二是要接受專門的系統的訓練,擁有從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三是遵循學校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5]而所謂形象,在歷史文獻中主要有三層含義:首先當指人、物之相貌形狀;其次是指能夠作用于人們的感官,使人們產生印象、觀念、思想及情感活動的物質;最后,它使具體與抽象的統一,也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6]但由于教師和形象概念的多樣化,對教師形象沒有統一的概念性。有的學者認為,教師形象是教師在教育工作生活實踐中,遵照社會發展需求和教育工作的規律,能動地綜合、藝術地概括、物化、創造、顯現出一種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物我、形神、情理”相溶的平凡與偉大、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具有審美感染力的人的形象。[7]教師形象即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在人品、學識、能力和外表等方面的綜合性外在表現,是學生、家長、教師自身以及其他社會工作者對教師的印象和評價。[8]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教師個人形象和教師群體形象的外化行為表征,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社會公眾對教師的期待、評價和較為穩定的整體認知、印象。[9]日本學者平冢益德在其主編的《世界教育詞典》中指出,教師形象是教師能力、素質、社會地位等各方面的總和。[10]教師形象是人們對教師教學行為表現的一種寬泛的界定,是教師特定姿態和風貌的一種表征。[11]
雖然各位專家學者對教師形象的表述不盡相同,但我們不難發現共同之處。首先,教師形象是教師的綜合表現,這種綜合表現包括教師的內與外,內含教師的德、智、才、學,外在指教師的言行舉止,著裝打扮,神態語言等。其次,教師形象被社會公眾所期待。還有,教師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社會地位。
3 新型教師形象塑造
3.1 新型教師形象的主體構建
3.1.1 認識自我,肯定自我
教師要有主體意識,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有自己的生活需求,情感表達和價值追求。人們經常認為好教師形象就應該是春蠶,是蠟燭,是默默無聞的奉獻,對教師個人的存在和需求完全是忽視的。誠然,新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工作充滿熱情的教師,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責任使命,既對自己負責,又對工作、對學生負責。對自身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定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3.1.2勤于學習,提高四種能力
為人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勤于學生,可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也應是教師對自己的必然要求。朱永新教授曾說過“一位教師如果不善于學習,不充實自己,一切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要說創新超越,可能連最起碼的底氣都沒有。”[12]因此,教師要樹立勤于學習的意識,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從而培養四種能力。首先,培養專業知識的掌握與運動能力。教師應該對所教學科知識的掌握做到精通,多關注本學科的發展,可以多讀書,多看報,從而提高理論基礎。在理論基礎知道扎實的情況下,運動起來也能做到更自如。其次,提高教學能力。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教書,那在教學方面就應該有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與管理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適當的、獨特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要積極聽其他優秀教師講課;參加相關的講座、交流、研討會等,取他人精華;參加教師技能培訓和比賽等,進行多方面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教學能力。第三,勤于學習,培養科研能力。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說過:“不上課就不是教師,不做科研就不是好教師”。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更是新時代優先發展教育的要求。勤于學習,發現問題,樹立研究意識,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質。
3.1.3堅守師道師德底線
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優先發展能不能順利進行,新型教師形象的樹立能否達到效果,堅守職業道德成為重要環節。堅守職業道德,加強師風師建設要做到堅持不懈,一如既往。教師要將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甘于奉獻、為人師表銘記于心。在師風師德建設過程中,總體上體現較好的發展趨勢,但仍有職業道德缺失等現象的出現。要想師風建設更好,于教師而言,要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從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律己意識、關愛學生意識,增強個人責任感、榮譽感等方方面面堅守職業道德,樹立師德崇高的教師形象。
3.1.4注重儀容儀表、言談舉止
教師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是教師形象的(下轉第128頁)(上接第91頁)外在體現。教師注重個人禮儀是塑造良好教師形象重要表現。教師講究禮儀可以在學生、家長和同事心目中建立良好個人形象,增加個人魅力。注重儀容儀表,言談舉止,要從個人衛生、著裝、情緒、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語言表述等方面做。例如教師要講究個人衛生,穿著符合職業的要求,上課時情緒要穩定,面部表情要豐富,給學生一種代入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肢體語言要適當,語言表達要清晰準確等。給學生一種親近感,為新型教師形象加分。
3.2 新型教師形象塑造的保障
3.2.1 國家方面
新型教師形象的塑造,單靠教師個人主體的努力是不夠的,更需要國家的指引與支持,這也無疑是對新型教師形象塑造的強大外圍助力。今年年初,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十九大之后,開創新時代的文件,開啟新模式的文件。在提到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強調要提升教師的歸屬感,榮譽感,提高教師的待遇,為教師的發展壓擔子、指路子、提點子、給位置、發票子。這是從政策出發,對教師隊伍的發展指路,幫助教師減少困難,給予支持,讓教師把身心放在教育事業上,塑造新型教師形象。
3.2.2學校方面
新型教師形象塑造中,學校因素是不容忽視的,新時代塑造新型教師形象,學校方面應從幾方面抓起。首先,教師培訓專業化,無論是崗前培訓還是崗后的再培訓,都要做到專業,塑造教師教學上專業形象。其次,管理專業化,要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完善教師的獎懲制度,對教師的思想、行為等方面加強管理,塑造按制度做事的教師形象。
3.2.3家長方面
家長對教師形象好與壞有直接的反應。新型教師形象的塑造,需要家長的理解、支持、與肯定。近年來,出現了一系列教師不敢管學生的現象,背后的原因是家長對教師的不理解,謾罵與指責。新時代背景下,家長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支持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塑造敢管敢做愿管愿做的新型教師形象。
參考文獻
[1] 西馬約爾.世界教育報告[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8:16.
[2] 袁麗.中國教師形象及其內涵的歷史文化建構[J].教師教育研究,2016.1.
[3] 張寧娟.中西教師文化的歷史演變[J].教師教育研究,2006(3).
[4] 陳麗華.教師形象:從師道尊嚴的權威者到平等中的首席[J].教育學術月刊,2008(9).
[5] 舒志定.教師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
[6] 秦啟文,周永康.形象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50-51.
[7] 劉佑祥.當代教師形象的意蘊及塑造[J].當代教育科學,2003(1):29-30.
[8] 薄存旭.教師形象塑造的價值及其方法探討[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6(4):61.
[9] 盧旭.社會變遷中的教師形象[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
[10] [日].平益德.世界教育辭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17.
[11] 楊明全.反思型教師:教師形象演變的新取向[J].外國教育研究,2002(9).
[12] 史延虎.“四輪驅動”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J].教師新概念.教書育人,2013(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