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莊兵
【摘要】:石漠化與沙漠化具有本質上的區別,沙漠化的發展區域主要在干燥或半干燥區域,而石漠化的發展區域主要在半濕潤或者濕潤的巖溶地區。由于近些年來人類活動范圍擴大,以及生態環境自身的影響發展,土地的生產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因此,有關部門需根據縣級實際生態環境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并進行實時性操作,從根本上控制石漠化現象的發展范圍。本文主要對石漠化的綜合治理提出簡要分析,為今后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數據參考。
【關鍵詞】:石漠化;綜合治理;治理技術;探討
1、 石漠化概述
石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南方半濕潤的巖溶地區,其中貴州的石漠化發展最為集中也最為嚴重。從石漠化的發展范圍來劃分可將其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亞于沙漠化,石漠化可造成生態環境內土地資源的大量流失,從而使得各地植被覆蓋率降低,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循環生態系統,其內部的土地資源大量失調會造成其生態發展不平衡,從而約束到其他范圍內的環境發展。縣級地區由于受到相關人口含量的影響,因此水土流失對其今后的經濟發展會帶來致命性因素,并且水土流失會降低其土地內部的含水量,造成泥沙淤積,從根本上制約縣級巖溶地區當地的生態發展。根據我國相關數據顯示,石漠化的發展集中地區位于我國貴州省,其從根本制約貴州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不平衡,我國要重視起此類問題,制定相關政策,保證對相關地區進行綜合性治理,使生態環境的循環系統回歸正常平衡狀態。
2、綜合治理思路分析
其治理思路應該參照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推行科學技術為先導的發展技術,在治理過程中需根據縣級地質發展特點,選擇小流域地區進行綜合治理,根據其發展效果再最終決定是否全面推行此類治理措施。各個地區具有不同的發展特色,在治理過程中要秉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基本原則,根據當地的生態特點建立具有針對性發展的治理措施,堅持以恢復石漠化地區的林草植被覆蓋率為主要關鍵點,通過各種輔助方案來最終完成其當地生態環境的恢復。同時在設定相關治理方案時,需以長遠的發展眼光去考慮,以改善當地農業發展為其次要目的,在治理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當地農業生態的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從根本上推動當地生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治理石漠化方面需將生態建設與經濟利益之間的發展關系認識到位。以長遠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注重發展長期經濟效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并且在建設發展中需以維護生態環境發展為基本前提,不可因為短期利益誘惑而破壞生態發展平衡。
3、 治理技術探討
石漠化治理工作涉及到的相關方面較為復雜,所以,其制定的技術實施也涉及到相關專業方面,在初期治理計劃制定過程中,有關治理人員需根據自身實際性探索,并結合相關經驗,來分析總結出符合當地生態發展的有效治理措施,下面主要介紹常見的幾種石漠化治理技術。
3.1生物治理技術
生物治理技術是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最常見的技術之一,其具體操作方法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保護現有植被技術,通過建立相關有效措施,對當地現有植被進行重點看管,保證其后續的健康生長,通過保護植被可間接性的保證土地的利用率,從而使得石漠化的發展速度從根本上被控制。在縣級保護生態區域建立專門的標牌,加強巡視管理,防止其現有植被遭受破壞;二是人工植樹技術,通過在縣級石漠化地區以及開發未利用山區進行林草的種植,從根本上提升地區的植被覆蓋率。此方法同樣需要設立相關標牌,告誡來往的人們要注重愛護此地的花草。在林草的選擇上也需根據縣級當地的氣候發展,選擇適合其生長的植物,保證其可健康生長并鎖住其所在的水土領域,從根本上減少當地的水土流失;三是人工造林技術,通過人為建造生態園林來提高當地土地的利用率,保證生態系統的循環,減少當地的水土流失。在適當的地區種植適宜其發展的園林,大多選擇喜鈣、鄉土以及耐旱的樹種,增強水資源的有效調節,可有效幫助恢復巖溶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四是人工植草技術,通過人工種植草地來加大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草地的覆蓋率,從根本上減少當地的水土流失。在草種的選擇上大多采用優質牧草為主要品種,并將其重點種植在林下以及水含量相對較高的土地中,不僅可以提高草地的存活量,還可增強當地的植被覆蓋率。
3.2工程治理技術
石漠化地區可通過有效的工程治理來從根本上控制石漠化的后續發展。工程治理的具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坡耕地和坡改梯技術,此措施在實際化操作時需通過相關專業設備改變當地的地形特點,以此來降低當地石漠化改善的難度。在實行此類技術操作時,需根據當地地形特點取決坎高和梯地的寬度,在相關標準規范中明確指出,在治理過程中其坎高要高于土層面5cm以上、土層的深度要在30cm以上,同時在地貌修改過程中需修筑相關排水溝以及生產作業道等專業措施來進行輔助治理,有效保護坡耕地的具體實施操作,減少當地水土資源的流失;二是棄石取土技術,此項措施的基本工作原理為通過大型機械設備將當地裸露的石頭挖出,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土地的營養程度,提升其土地的利用率。三是沃土工程,此類技術主要適用于潛在石漠化或石漠化地區,改變當地的耕作方式,使用有機肥料對土地進行有效改良,增加土地的生產效率。四是建設小型水利設施,有關部門可修建蓄水池、水渠等水利設施來幫助其石漠化的治理,水利設施不僅可以恢復土地內水資源的有效調節,還可提升當地農業資源的發展效率。
3.3間接技術
間接技術在整體治理過程中,以輔助的身份參加對石漠化地區的改善,例如加強當地清潔能源建設、改善當地畜牧業發展以及加強人口控制等。通過加強建設清潔能源可將土地的利用率完全作用于植被的生長環境中,并加強水土環境的有效循環。改良當地畜牧品種,可充分加強綠化植被的生產覆蓋,從根本上提升當地畜牧業的生產經濟發展。
總結
我國應重視發展對縣級石漠化地區的治理措施,科學有效的保護當地生態土地資源,在其治理過程中以恢復林草植被為主要關鍵點,并結合其他相關管理措施,從根本上控制土地資源的流失,并改善巖溶地區的生態環境,大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文忠勇.淺談縣級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思路與技術[J].綠色科技,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