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媛媛
[摘要]:古鎮作為一種特殊的區域集合體,其地域特色不僅是依靠建筑風貌和自然風貌等物質環境來體現,民間歷史傳承等非物質文化也具有體現古鎮地域個性的標志功能。目前我國多數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的沖擊還相對較小,表現出相對的集中性與整體性。文章對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及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就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傳承提出了建議,為古鎮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做出相關理論鋪墊。
【關鍵詞】:古鎮;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保護。
1.問題的提出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立法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其1950年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就獨樹一幟的提出無形文化財產(即非物質文化)的概念[1]。歐洲各國對歷史文化古城的保護也從過去的建筑本身擴展到周圍的歷史文化環境,從只限于材料的保護擴大到“文化資源”的概念,更加強調保護與使用相結合的“社會化保護”,即可持續發展意義上的保護[2]。
1980年以來,我國實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密切關注的重要內容。但在實踐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占偏重仍較小,保護方式存在盲目性與片面性。本文以位于陜西省石泉縣的熨斗古鎮為例,、漢陰、西鄉三縣接壌處,與鎮巴縣毗鄰,被譽為“雞鳴四縣”之地,對我國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豐富和深化這一領域的分析研究。
2.古鎮非物質文化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非物質文化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對現今古鎮的活力再現、特色打造與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對當代人的心靈需求、價值取向、情感表達等產生積極的作用。
2.1 對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僅僅停留在政府高層和專業學術層面,保護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3]。
2.2 我國廣大的城鎮尤其是古鎮建設管理者在城鎮現代化建設與文化保護建設間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因資金短缺,不能進行維護與開發,但若不保護,古老的遺產將岌岌可。
2.3基層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搜查保護機構不健全。
3 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3.1 區域概況
熨斗古鎮位于陜西省石泉、漢陰、西鄉三縣接壌處,與鎮巴縣毗鄰,被譽為“雞鳴四縣”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曾使其盛極一時,明清時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陜客商云集,商貿興隆。隨著現代交通通格局的變化,熨斗鎮遠離了交通主干線,從此冷清下來。然而,古鎮卻“因禍得福”,原始風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
3.2 非物質文化面臨的危機
調研發現,熨斗古鎮久經歲月洗禮雖留下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歷史的饋贈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古建筑被隨意翻新,風貌破損不堪。熨斗非物質文化資料基本由當地鎮政府提供,當地老人也熱心地進行諸多描述,住在古鎮中的年輕人寥寥無幾,仿佛熨斗鎮非物質文化正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視野。
3.3 區域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措施
非物質文化是具有活性的,在搜救保護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非物質文化的活性特征,即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確保廣大群眾的參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在當代[4]。
3.3.1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設立不同等級的保護機構,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按照分級保護制度,實行科學的保護計劃,作為鎮級行政機構,應設置文物保護機構專員,職責分工到人。
3.3.2 保護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對熨斗古鎮所有民間藝人進行拉網式普查,對列入非物質文化名錄的代表性傳人,提供資助,鼓勵和支持開展傳習活動。在資金上對演藝文化提供幫助,如庖湯會、民歌、舞龍、采蓮船等,尤其庖湯會這樣大型隆重且地區獨有的演藝活動。同時,進行音像資料收集,實行建檔保護。提高民間藝術的多方位對內對外交流,提高時代適應性。
3.3.3 完善公眾參與保護制度
借鑒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眾參與制度,充分發揮民間團體等社會力量,使群眾組織或個人最大限度的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以非政府組織的形式參與到古鎮保護中,對當地居民進行宣傳、教育等,同時動員社會力量,籌募資金,與政府形成相互呼應。
4.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4.1 整體風貌傳承
古鎮完整風貌的展現是從生態整體性出發對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力復興,不僅僅局限于某一文化藝術、文化場所,而是從地方居民產生的區別于其他地區的行為活動和物質形態出發。熨斗古鎮的整體風貌保存較完整,通過階段性的落實保護措施,逐步完善“人地和諧”的整體風貌,從中營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間氛圍。
4.2 傳統藝術以及工藝流程的傳承
依托相關載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變有形是對其活力復興的一種主要方式。對于傳統知識技藝和實踐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形化利用較多的是設立手工作坊,開發體驗功能加深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韻味的感受。熨斗古鎮擁有 “雞鳴四縣”的美譽,通過舉行主題鮮明的節慶活動將非物質文化升華為無形的精神產品。
4.3 創造非物質文化新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產業
要實現非物質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可通過文化創新,豐富地方文化等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地方優勢資源,實現古鎮經濟可持續發展。將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相結合,以特色展示為基礎(熨斗特產有“熨斗白菜”、“巴山茶葉”、“苞谷酒”、“巴山土雞蛋”、“塌辣子”等),通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喚醒當地居民對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熱情,大力發展非物質文化產業,加強與周邊地區聯系,通過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的建設,培養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達到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飛龍.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20(6):61-68.
[2]張廣漢.歐洲歷史文化古城保護 [J].國外城市規劃,2002,24(4):39-40.
[3]林慶.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J].云南社會科學,2004,24(4):98-101.
[4]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與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19(3):114-118.